湖湘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文化中獨具地域特色的重要一脈。特別是近代以來,一批又一批三湘英杰,以其文韜武略,叱詫風云,譜寫了輝煌燦爛的歷史篇章,使湖湘文化更為絢麗多彩,影響深遠。為弘揚湖湘文化、砥礪湖湘后人,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編纂出版了《湖湘文庫》大型叢書。
《湖湘文庫》共七百多個品種,一千余卷,收錄1949年前湘籍名人名著和酌收歷代寓湘人物在湘作品。《賀綠汀作品選》就是《湖湘文庫》叢書中的一部音樂論著和作品精選本。
賀綠汀(1903—1999),名楷,號抱真,湖南邵陽市邵東縣人,我國著名作曲家、音樂理論家、音樂教育家。1923年考入湖南長沙岳云學校藝術專修科后,與同好組織國樂研究會、國樂團,開始了早期的音樂活動。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后參加湖南農民運動、廣州起義和陸豐斗爭,期間創作了《暴動歌》,這是中國最早謳歌工農兵武裝奪取政權的創作歌曲之一。大革命失敗后,他一度被捕。釋放后,于1931年入上海國立音樂專科學校師從黃自學習理論作曲。1934年,創作鋼琴曲《牧童短笛》和《搖籃曲》一舉成名,為樂壇矚目。同年應上海明星影片公司之聘,進入電影界,1936年參加左翼歌曲作者協會,1937年參與組織上海文化界抗日救亡演劇第一隊,為左翼進步影片《船家女》、《鄉愁》、《都市風光》、《壓歲錢》、《十字街頭》、《馬路天使》以及話劇《復活》、《武則天》等配樂,創作了《四季歌》、《天涯歌女》、《搖船歌》、《春天里》、《秋水伊人》、《怨離別》等電影、話劇插曲,以及《心頭恨》、《誰說我們年紀小》、《清流》等歌曲。1938年8月到重慶,任重慶中央廣播電臺音樂科科長,后在重慶育才學校任教。皖南事變后,參加新四軍,在新四軍軍部和魯迅藝術學院華中分院從事音樂創作和教學工作。1943年赴延安,任陜甘寧晉綏聯防軍政治部宣傳隊音樂教員,延安中央管弦樂團團長。1945年后在華北大學任教。解放戰爭時期,任華北文工團團長。1949年,任北平師大音樂系主任及籌建中的國立音樂學院副院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歷任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第一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三、四、七屆全國政協委員,第五、六屆全國政協常務委員,中國文聯副主席、名譽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藝術教育委員會委員,中國音協副主席、上海音協主席、名譽主席,上海音樂學院院長、名譽院長。1982年,在國際音樂理事會第二十屆年會上,被選為國際音樂理事會終生榮譽會員。
賀綠汀是從湖南邵陽農村走出來的一位音樂家,從小就熟悉湖南地方戲劇“祁劇”音樂,在湖湘文化的土壤中成長。他的音樂作品貼近人民群眾的生活,謳歌中國人民對反動派和日本侵略者的愛國主義斗爭;他的音樂創作風格,既受西方音樂理論的影響,又保持著中國民族音樂的特色。他一生創作了二百六十多首(部)歌曲、大合唱、電影音樂、話劇配樂、音樂戲劇、獨奏、管弦樂等不同體裁的音樂作品,為二十世紀中國現代音樂文化事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1934年他創作鋼琴曲《牧童短笛》一舉成名,獲蘇聯作曲家、鋼琴家車列蒲寧(Alexander Cherepnin,中國名字叫齊品爾1899—1977)舉辦的“征求中國風味鋼琴曲”一等獎。這首鋼琴小品以清新、流暢的線條,呼應、對答式的二聲部復調旋律,成功地模仿出了中國民族樂器——笛子的特色,從而向聽眾展示了一幅傳統的中國水墨畫,仿佛使人們看到了江南水鄉一個騎在牛背上的牧童,正在悠然自得地吹著牧笛。這部作品是中國現代鋼琴音樂創作上采用歐洲“復調技法”創作,但具有民族和個性特色的最成功的范例。它不僅開創了中國鋼琴音樂創作民族化的先河,而且成為中國專業音樂創作走向世界樂壇的首批作品之一,為賀綠汀在中國現代音樂史上的地位奠定了基礎。
作為職業音樂家的賀綠汀,是他進入電影界,為電影、話劇配樂作曲開始的。這一時期的電影歌曲創作顯示了賀綠汀在旋律創作上的天賦以及他良好的學院派作曲基礎,如電影《馬路天使》主題歌《天涯歌女》,采用了江蘇民歌的因素,聽起來委婉清麗,既有淡淡的憂愁,又恰到好處地表現了少女的純情。《春天里》的旋律非常簡潔,節奏明快,情趣盎然,形象地刻畫了一個失業青年的樂觀精神。《秋水伊人》的旋律則優美典雅,具有濃烈的都市氣息和抒情性,是當時風靡上海的“流行歌曲”。這些作品反映出賀綠汀在作曲方面的突出才華。作為中國左翼電影音樂奠基人之一的賀綠汀,他不僅寫了十七部電影音樂,在數量上大大超過了同時代的電影作曲家,而且1935年由他配樂的《都市風光》是中國第一部音樂戲劇片;中國電影音樂從采用現成唱片配樂至由專人作曲的這一歷史性的過渡,就是以這部電影為起點的。
賀綠汀的音樂藝術精神,體現在他1934年第一次公開發表的論文——《音樂藝術的時代性》中,他主張藝術家要成為“時代的代言人,或新時代的預言家”〔1〕。他說:“一個成功的藝術家,不單是要有成熟的技巧,也必須具有極其敏銳的時代感受性,能夠抓住時代的中心。他不單是民眾的喉舌,而且負有推動新時代前進的使命。”〔2〕擔負起創造新中國音樂的這一時代的使命,正是他后來以畢生精力去實踐的藝術精神。1936年,他又針對所謂“打倒古典主義的學院派”的口號,發表《中國音樂界現狀及我們對于音樂藝術所應有的認識》〔3〕,站在維護團結的高度,第一個對當時音樂界已露端倪的組織上的宗派主義、關門主義和思想上的庸俗社會學、機械唯物論等“左”的傾向思想進行了批評。這種為中國現代音樂文化健康發展而不妥協地反“左”精神,后來成為他貫穿一生的藝術理論中的主要命題。此外,1931和1941年,他分別出版了《小朋友音樂》和《和聲學初步》兩本專著。1936年,他還翻譯出版普勞特(Ebenezer Prout)的《和聲學理論與實用》,這是第一部完整、系統地將歐洲近代和聲理論引進中國的譯著,也是新中國成立以前廣大音樂理論工作者的主要和聲理論讀物。
1937年“七七”事變后,賀綠汀迅速投入抗戰洪流中,參加上海文化界抗日救亡演劇第一隊,赴內地宣傳抗日。1938年入武漢中國電影制片廠,后隨廠遷重慶。在重慶育才學校任教員期間他創作了《全面抗戰》、《弟兄們拉起手來》。1937年冬賀綠汀在山西臨汾八路軍辦事處創作他的代表作《游擊隊歌》,1938年元旦,在八路軍總司令部高級將領會議上首次演出,之后在敵后根據地和大后方得到廣泛流傳。這是一首不朽的作品,它以強大的生命力而成為中國抗日戰爭的優秀代表作和中外經典名曲,直到今天仍為廣大人民群眾所喜愛。隨后他到了重慶,在重慶的兩年間,他的創作又取得新的進展,并趨于多樣化。除了為影片《中華兒女》、《勝利進行曲》、《青年中國》等配樂外,還創作了氣勢磅礴的合唱《勝利進行曲》(之二);此外還有格調清新、富于泥土氣息的無伴奏合唱《墾春泥》、戲劇性的朗誦調《嘉陵江上》、民謠風格的抒情曲《阿儂曲》以及笛子獨奏曲《幽思》、管弦樂曲《晚會》等。這一時期的歌曲創作在題材上更加貼近時代的腳步,反映了作者當時的革命熱情與強烈的使命感,也使他成為左翼文化陣營中最具代表性的音樂家,如著名的《嘉陵江上》,作者運用西洋歌劇宣敘調與詠嘆調的寫法,并結合中國語言的特點,寄托了對失去的家鄉——東北三省的懷念,表達了堅決打回老家去的抗日決心。
1941年皖南事變后,賀綠汀前往華東抗日根據地,先后在魯迅藝術學院華中分部、新四軍魯藝文工團工作。1943年夏抵延安后在魯迅藝術學院任教,1946年他又負責籌建延安中央管弦樂團并任團長,這是解放區第一個交響樂團。在新四軍和初到延安的三年中,他把音樂活動的重點放在培訓音樂干部方面。這期間他的創作以解放區軍民的生活和斗爭、新型的官兵關系為主要內容,追求音樂的通俗性和對歌舞劇形式的探索,以及用專業手法對傳統民歌進行改編。《東方紅》、《前進,人民的解放軍》、《練兵歌》、《露營歌》等戰士歌曲,以及管弦樂曲《森吉德瑪》等都是抗戰音樂精品,受到戰士和群眾的歡迎。
《森吉德瑪》是賀綠汀管弦樂曲的代表作,創作于1945年。這是一首根據內蒙古民歌改編的具有強烈民族風格的器樂作品。作者對這首民歌旋律加以精心的發展,采用復調的作曲手法和配器上的色彩變化,描繪出遼闊草原和無邊沙漠的雄渾景象,體現了蒙古族人民淳樸憨厚的性格,表現了作者熱愛祖國的深厚感情,寫出了蒙古族人民歡慶解放的喜悅心情。1949年為迎接全國解放,作者將此曲及《晚會》等其他四首樂曲合在一起,編成一組管弦樂曲,在第一屆全國政治協商會議上演出,獲得成功。
新中國成立后,賀綠汀一直任上海音樂學院院長,為辦好音樂院校、培養新型的專業音樂人才,傾注了大量的心血。他從就任院長之日起,就把組建師資隊伍放在首要位置。他四處奔走,多方聯系,想方設法,廣招賢才,為上海音樂學院組建了一支高質量的教師隊伍。在藝術思想上,他主張既要借鑒西方音樂又要學習民族民間音樂以建設自己的民族音樂文化。他結合自己的創作經驗,親自為全院師生教唱民歌;學院正式開設民歌課,聘請民間藝人來院任教;1953年建立民族音樂研究室,專門從事民族民間音樂的搜集、錄制、整理與研究,為民族音樂的教學與教材建設打下了基礎。在教學建制上,1956年又成立了民族音樂系,設有民族音樂理論、民族樂隊指導(后改為民族作曲)和民族器樂三個專業。在辦學的實踐中,他逐步建立了大學、中學、小學“一條龍”的教學體制,為新中國專業音樂教育事業闖出了一條有中國特色、并為國內其他音樂院校爭相仿效的發展路子。五十年代,由于教育行政工作繁忙和音樂界“左”傾思想的壓力,他雖然仍堅持音樂創作,但創作的數量明顯萎縮。他轉而著文,從理論上反擊音樂界的“左”傾思想,1953年著文《論音樂的創作與批評》〔4〕,針砭音樂界某些人輕視技術、藝術、形式以及創作上的標語口號化、公式化、概念化和動輒從政治上定性、扣帽子等“左”傾頑癥,而受到自上而下有組織、有計劃的圍攻,被視為“離經叛道”而大加撻伐,被戴上“藝術至上主義”、“技術至上主義”和“資產階級唯心主義”等帽子。1963年,他又著文《對批評家提出的要求》〔5〕,對當時炙手可熱并有“無產階級金棍子”之稱的姚文元提出了嚴厲的批評,文章批評姚文元對法國作曲家德彪西音樂的無知,認為“不能夠‘好讀書不求甚解’,更不能‘望文生義’”〔6〕,為此闖下大禍。“文革”中他被打成“資產階級反動學術權威”而挨批斗。1968年“四人幫”在上海召開了兩次批斗賀綠汀的電視直播大會。面對電視直播的攝像機鏡頭,賀綠汀堅決地說:“我是不會屈服的。”造反派叫囂說:“頑抗到底死路一條!”賀綠汀回答:“我死之前有兩個要求:第一,完成我的七首管弦樂小品;第二,我要澄清事實,把加在我身上的一切罪名都駁斥掉!”造反派亂了陣腳,電視直播被迫中斷。之后,賀綠汀被關進監獄,在獄中,他寫了長達八十余萬字揭露“四人幫”的材料。直至五年后才出獄。
賀綠汀不僅是二十世紀中國杰出的作曲家、理論家,而且還是新中國專業音樂教育事業的開創者。在音樂界“左”傾思想滋生和泛濫的時候,他敢于針砭時弊,伸張正義;面對“四人幫”的淫威,他堅持真理,直言不諱,不留后路;他的膽識、風骨、品格和良知足為后輩楷模,體現了他胸懷天下、敢為人先、鐵骨錚錚、剛烈如火的湖湘人文精神,不愧為二十世紀中國杰出的人民音樂家。
注釋:
〔1〕〔2〕引自《音樂藝術的時代性》原載1934年12月20日上海《新夜報》副刊“音樂周刊”。
〔3〕原載1936年10月《明星》半月刊第5、6期合刊。
〔4〕本文為1953年9月全國文聯第二次代表大會專題發言。載1954年6月《人民音樂》第3期。
〔5〕本文原載1963年6月25日《文匯報》,署名山谷。是回應姚文元同年5月20日在《文匯報》發表的就德彪西《克羅士先生》中譯本書評《請看一種“新穎而獨到的見解”》。即當時在文化藝術界引起轟動的“德彪西問題”事件。
〔6〕引自賀綠汀《對批評家提出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