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第一次提出了推進馬克思主義時代化的重大命題,將其并列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和“大眾化”,從而提出了黨的理論建設和意識形態建設的新任務。鑒于此,我們有必要對當今時代的基本特征進行分析,并在此基礎上明確:馬克思主義發展必須應對社會主義制度發展、新科技革命等時代性課題帶來的挑戰。
當今時代的基本特征
在馬克思主義史上,就時代問題留下重要論斷及思想的,首推列寧。1915年,列寧在《打著別人的旗幟》一文中提出,只有弄清楚哪一個階級或者政治力量是時代的中心,決定著時代的主要內容和前進方向,才能正確認識時代的基本特征;只有正確認識時代的“基本特征”,才能夠正確地制定自己的策略和行動路線。列寧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是當今人們認識時代問題的思想指南。
時代的基本特征是時代反映出來的可以為人們觀察到的重要的現象。在同一時代的不同發展階段,它的基本特征是不盡相同的。具體說來,當今時代的基本特征可以歸結為以下幾個方面:
以科學社會主義為旗幟的社會主義制度頑強地行進著。十月革命的勝利,產生了社會主義制度,給這個時代增添了新的內容。二戰結束后,一些國家走向社會主義道路。雖然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發生了蘇東劇變,一些社會主義國家脫離了科學社會主義軌道,使世界社會主義運動陷入挫折和低潮。但是仍然有若干個實行社會主義制度的國家行進在科學社會主義軌道上。中國共產黨領導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展示了勃勃生機。越南共產黨領導的革新事業深入發展,取得了重大成就。還有一些社會主義國家的工人階級執政黨鞏固了自己的地位,正在積極探索適合本國國情的道路。江澤民指出:“現在,蘇聯解體了,世界社會主義受到嚴重挫折。而在我們中國,因為有鄧小平同志把馬克思主義同當代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征相結合創立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有久經考驗的馬克思主義政黨和黨的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有人民群眾的支持,社會主義不僅保持住了,而且發展了。”①這里,江澤民科學地說明了中國社會主義制度的生命力。用這種方法和觀點來說明世界社會主義生命力,也是適當的。
帝國主義依然存在且固有的矛盾時有激化。帝國主義形成于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其經濟特征之一是壟斷。所謂壟斷,指少數大資本家為了共同控制生產和經營活動以獲取高額壟斷利潤而實行的一種聯合,它是帝國主義最深厚的經濟基礎,是帝國主義的經濟實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后,帝國主義由壟斷資本主義階段過渡到國家壟斷資本主義階段。所謂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即資產階級國家同私人壟斷資本相結合而形成的一種壟斷資本主義。其實質是壟斷資本直接控制和利用國家政權,并通過國家政權干預和調節社會經濟生活,以保證壟斷資本獲得高額壟斷利潤以及社會經濟生活的正常運轉。當今西方強國均實施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屬于帝國主義。亞洲一些經濟較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也具有壟斷資本主義或者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經濟特征。壟斷資本主義或者國家壟斷資本主義不能消除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和競爭,有時甚至使資本主義基本矛盾激化,使競爭十分強烈,從而導致資本主義經濟危機。例如,1997年7月以后,亞洲金融風暴席卷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日本和韓國等地,打破了亞洲經濟急速發展的景象。2006年春季,美國開始顯現“次貸危機”,2007年8月后這場危機席卷了美國、歐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的金融市場。
新科技革命的迅速發展以及世界面貌日新月異的變化。新科技革命也叫第三次科技革命,它是人類文明史上繼蒸汽技術革命和電力技術革命之后科技領域里的又一次重大飛躍。它以原子能、電子計算機和空間技術的廣泛應用為主要標志,涉及信息技術、新能源技術、新材料技術、生物技術、空間技術和海洋技術等諸多領域。這次科技革命不僅極大地推動了人類社會經濟、政治、文化領域的變革,而且也影響了人類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使人類社會生活和人的現代化向更高境界發展。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講,第三次科技革命是迄今為止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影響最為深遠的一次科技革命,是人類文明史上不容忽視的一個重大事件。胡錦濤指出:“進入21世紀,世界新科技革命發展的勢頭更加迅猛,正孕育著新的重大突破。信息科技將進一步成為推動經濟增長和知識傳播應用進程的重要引擎,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將進一步對改善和提高人類生活質量發揮關鍵作用,能源科技將進一步為化解世界性能源和環境問題開辟途徑,納米科技將進一步帶來深刻的技術變革,空間科技將進一步促進人類對太空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基礎研究的重大突破將進一步為人類認知客觀規律、推動技術和經濟發展展現新的前景。”②這是對當今時代新科技革命及其發展趨勢的肯定和描繪。
和平和發展是時代的主題,可戰爭的危險依然存在。關于和平和發展是時代的主題,鄧小平作了很好的論述。世界要和平,人民要合作,國家要發展,社會要進步,是各國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或者說,新的世界性戰爭短時間不可能爆發,各國人民面臨著和平和發展的機遇。鄧小平1985年指出:“世界很大,復雜得很,但一分析,真正支持戰爭的沒有多少,人民是要求和平、反對戰爭的。還要看到,世界新科技革命蓬勃發展,經濟、科技在世界競爭中的地位日益突出,這種形勢,無論美國、蘇聯、其他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都不能不認真對待。由此得出結論,在較長時間內不發生大規模的世界戰爭是有可能的,維護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③這個論斷是十分正確的。但是帝國主義是現代戰爭的根源,只要有帝國主義存在,就有戰爭的可能性。這個道理已經為近年來的歷史事實所證明。如同江澤民所指出的:“雖然新的世界大戰和針對我國的全面戰爭在較長時期內打不起來,但誘發局部戰爭、武裝沖突和國內局部社會動亂的因素仍然存在。”④胡錦濤也曾就此指出:“人類所處的這個星球依然很不太平,人類社會發展依然面臨著嚴峻挑戰。由領土、民族、宗教、資源等因素引發的武裝沖突和局部戰爭連綿不斷,恐怖主義危害依然嚴重。”⑤
馬克思主義發展必須應對當今時代的基本特征
提出馬克思主義時代化,基本的要求是馬克思主義發展必須應對當今時代的基本特征。或者說,馬克思主義發展必須同當今時代的基本特征相適應,能夠正確地說明當今時代的基本特征,促進和引領時代基本特征朝著有利于人民利益的方向延伸。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具體地分析:
馬克思主義發展必須應對社會主義制度發展的時代性課題。就國內社會主義制度的發展來看,時代性課題之一是“民生”問題。中國共產黨適時地把握了這個問題。黨的十七大報告中的一個標題是:“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其中指出:“社會建設與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關。必須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更加注重社會建設,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進社會體制改革,擴大公共服務,完善社會管理,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努力使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推動建設和諧社會。”它提出的主要任務是:優先發展教育,建設人力資源強國;實施擴大就業的發展戰略,促進以創業帶動就業;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鄉居民收入;加快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建立基本醫療衛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完善社會管理,維護社會安定團結。從實踐上看,就農業而言,近些年以來,我國全部取消了農業稅、牧業稅和特產稅,每年減輕農民負擔1335億元。同時,建立農業補貼制度,對農民實行糧食直補、良種補貼、農機具購置補貼和農業生產資料綜合補貼,對產糧大縣和財政困難縣鄉實行獎勵補助。以上措施切切實實地改善了農民的生活。就世界社會主義發展而言,時代性課題之一是各國共產黨人探索適合自己國情的發展道路。中國共產黨很好地抓住這一問題,經過改革開放的實踐,找到一條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同時中國共產黨支持其他國家的共產黨探索適合自己國情的發展道路。1983年鄧小平在會見印度共產黨(馬列)中央代表團時的談話中指出:“一個國家的革命要取得勝利,最根本的一條經驗就是,各國共產黨應該根據自己國家的情況,找出自己的革命道路。”⑥就此問題,江澤民在有關國際會議上的講話中也說:“我們主張維護世界多樣性,提倡國際關系民主化和發展模式多樣化。世界是豐富多彩的,世界上的各種文明、不同的社會制度和發展道路應彼此尊重,在競爭比較中取長補短,在求同存異中共同發展。各國的事情應由各國人民自己決定,世界上的事情應由各國平等協商。”⑦黨的領導人的上述論斷,表現出中國共產黨對各國人民探索自己發展道路支持和鼓勵的態度,也體現出黨對這個時代性課題的正確把握。
馬克思主義發展必須應對新科技革命的時代性課題。應對這個課題,一是要正確地認識科技對于生產力和社會發展的作用。在中國改革開放過程中,黨認真地解決了這個問題。1978年3月,鄧小平在全國科學大會開幕式上的講話中說,科學技術是生產力,這是馬克思主義歷來的觀點。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使科學與生產的關系越來越密切了。科學技術作為生產力,越來越顯示出巨大的作用。1988年9月,他在有關談話再次說,馬克思說過,科學技術是生產力,事實證明這話講得很對。依我看,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后來的黨的領導人充分地肯定了這個觀點。胡錦濤在有關會議上的講話中說:“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是先進生產力的集中體現和主要標志,這是我們黨對馬克思主義關于科學技術和社會生產力理論的重大發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關于科技思想的基本觀點。”⑧二是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推進中國的科學技術,使中國在世界高科技領域占有一席之地。對此,黨和國家也有積極的應對。2011年“兩會”期間,科技部展示的我國發展科技的方略是:1、全面推進國家創新體系建設。以技術創新體系建設作為突破口,深入實施技術創新工程,發展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加強技術創新服務平臺建設,培育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較強國際競爭力的創新型企業。2、推進國家科技計劃管理體制改革。改革的主要思路和重點是:聚焦戰略目標、加強系統布局,優化資源配置、鼓勵開放共享,加快技術轉移、促進成果產業化,加強科學管理、完善監督評估,重視人才培養、營造良好環境。3、加大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推進力度。優化財政科技投入結構和方式,鼓勵企業創新,完善并落實財稅金融等各類激勵措施,制定促進技術轉移、成果轉化的激勵政策,激發企業創新活力,加速科技成果產業化。4、著力增加全社會科技投入。5、造就宏大的創新人才隊伍。6、進一步擴大科技對外開放。上述措施將有力地推進我國的833f51ee95c4016dd79af202e9ad7a8edabca333f23dc44d51ea4d67f9a3384a科技事業。關于發展科技的問題,胡錦濤指出:“必須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擺在全部科技工作的首位,建設創新型國家,真正掌握核心技術,搶占科技制高點,奮力在世界高技術領域占有一席之地,切實增強國家核心競爭力,牢牢把握我國發展的戰略主動權。”⑨這體現出中國應對新科技革命的決心和信心。
馬克思主義發展必須應對由帝國主義存在所產生的諸多問題。一是要應對帝國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里對社會主義國家所進行的滲透。由于帝國主義存在,帝國主義與社會主義是完全不同的社會制度體系,帝國主義國家總是千方百計地在意識形態領域里對社會主義國家進行滲透。當前,西方一些國家不惜成本地對中國施加思想和文化影響,企圖達到對我國進行西化、分化及和平演變的目的。其主要方式有:在理論層次上推行以“西方中心主義”為基礎的各種人文、哲學社會科學理論,宣揚西方的社會制度和價值觀念;在大眾文化層次上通過各種媒體傳播它們的文化,如電影、電視、廣播、國際互聯網、書籍、刊物、廣告等,使觀眾和讀者耳聞目染,接受影響。黨的理論工作、意識形態工作和文化工作必須應對這種情況。黨十分重視這個問題。江澤民指出:“所謂西化,就是企圖在政治上用西方的多黨制和議會制取代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和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制度,在經濟上用資本主義私有制取代社會主義公有制,在思想文化上用資本主義意識形態取代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所謂分化,就是利用一切手段和各種機會,企圖分裂我們的黨、我們的民族和我們的國家,使我國重新陷入舊中國那種四分五裂、一盤散沙的狀態。總之,他們的目的,就像鄧小平同志指出的,是要把社會主義的中國變成‘完全西方附庸化的資產階級共和國’。面對敵對勢力的這種圖謀,我們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整個過程中,要始終注意防止和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⑩這證明,中國共產黨對西方在意識形態領域里進行的滲透有清醒的認識。由于有這種清醒的認識,所以這些年以來,黨通過加強主流意識形態的建設,通過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應對和反擊了西方的滲透。二是要應對帝國主義策動的分裂活動和恐怖主義。近年來,由于帝國主義的策動,西藏、新疆等地先后發生了分裂活動和恐怖主義行為。江澤民指出:“我們要態度鮮明地反對任何形式的恐怖主義,同時要處理好反對恐怖主義和反對霸權主義的關系,不能因為反霸就放棄反恐,也不能因為反恐就忘記反霸。”{11}胡錦濤也提出:“我們將同各國人民一道,積極促進世界多極化和國際關系民主化,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有利于共同繁榮的方向發展,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反對一切形式的恐怖主義,致力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12}根據上述精神,黨和國家積極地應對分裂活動和恐怖主義行為,鞏固了祖國的統一,鞏固了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從而體現出黨和國家應對分裂主義和恐怖主義的積極姿態。(作者為南京師范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博導)
注釋
①④⑩《江澤民文選》(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499、280、573頁。
②胡錦濤:《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為建設創新型國家而努力奮斗》,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頁。
③⑥《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27、27頁。
⑤胡錦濤:《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7頁。
⑦{11}《江澤民文選》(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567、368頁。
⑧⑨胡錦濤:《在中國科學院第十四次院士大會和中國工程院第九次院士大會上的講話》,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7、8頁。
{12}胡錦濤:《在鄧小平同志誕辰100周年紀念大會上的講話》,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