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鄧小平提出了一系列的黨建思想,主要包括四個方面:一是政治路線是黨的建設的依據,二是思想路線是黨的建設的先導,三是組織路線上加強干部隊伍建設是黨建的關鍵,四是群眾路線上堅持和改善黨的領導是黨建的原則。研究和把握鄧小平的黨建思想對當前黨和國家的建設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鄧小平 黨建思想 堅持 改善
加強黨的建設,是黨領導的事業不斷取得勝利的根本保證。鄧小平緊密聯系黨的政治路線,提出了一系列光輝的黨建思想。研究這些思想,對于在今天新的時代背景下加強黨的建設,更好地堅持和改善黨的領導,加快推進和諧社會和全面小康社會的建設具有重要的時代意義。
政治路線是黨建的依據
黨的政治路線是指黨在不同歷史階段的奮斗目標和基本路線。政治路線總攬全局,決定著黨在一定歷史時期行動的主要任務,決定著黨的建設的方向,是黨的建設的依據。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黨中央領導集體始終堅持把馬列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制定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即黨在新時期的政治路線。1985年鄧小平在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大會的講話中指出:多少年來我們吃了一個大虧,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了,還是“以階級斗爭為綱”,忽視發展生產力,“文化大革命”更走到了極端。“社會主義財富屬于人民,社會主義的致富是全民共同富裕。社會主義原則,第一是發展生產力,第二是共同致富。”①“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②進而果斷否定“以階級斗爭為綱”,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指出大力發展生產力,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黨在新時期的首要任務。形成了“領導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奮斗”的“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路線。對此,鄧小平告誡全黨:“基本路線要管一百年,動搖不得”,黨的建設必須圍繞黨的政治路線進行,脫離了黨的基本路線,黨的事業,黨的建設就會偏離社會主義方向,就一定會出問題。由此說明了鄧小平反復強調政治路線是黨建工作的依據。
正是因為有了這條政治路線的正確指引,保證了黨的建設沿著正確的方向發展,從而使黨的建設和中國現代化的建設在正確的道路上闊步前進。
思想路線是黨建的先導
能否堅定不移地按照黨的政治路線來加強黨的建設,取決于全黨的思想路線正確與否。沒有正確的思想路線不可能制定出正確的政治路線,即使制定了也不可能貫徹下去。所以黨的建設的核心和先決條件是思想問題,歸根結底是思想路線問題。思想路線,亦稱認識路線,指的是人們認識所遵循的方向、途徑、原則和方法。
“文化大革命”結束后,在中國面臨向何處去的重大歷史關頭,鄧小平首先抓住思想路線的撥亂反正這一關鍵環節,大力提倡實事求是。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前,鄧小平就以馬克思主義者的非凡膽略和科學態度,批評“兩個凡是”既不符合馬克思主義,也不符合毛澤東思想,強調毛澤東思想是一個科學體系,必須“完整準確地理解毛澤東思想”③,他反復強調:實事求是是“毛澤東哲學思想的精髓”、“毛澤東思想的精髓”④。進而親自領導和推動關于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大討論。他認為,在一切工作中要真正堅持實事求是,首先必須解放思想,只有思想解放了,才能正確地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為指導,解決過去遺留的和新出現的一系列問題。他指出:“一個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一切從本本出發,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進,它的生機就停止了,就要亡黨亡國。”⑤“不解決思想路線問題,不解放思想,正確的政治路線就制定不出來,制定了也貫徹不下去。”⑥以這一講話精神為指導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重新確立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并于1980年對黨的思想路線作了新的概括:“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堅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這就是我們黨的思想路線。”⑦
正是因為重新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使黨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制定了一系列正確的方針政策,中國在其領導下走上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正確道路。所以,江澤民指出: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是鄧小平創立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精髓,是黨永葆勃勃生機的法寶。
組織路線上加強干部隊伍建設是黨建的關鍵
黨的組織路線是黨在一定歷史時期內根據政治路線的需要而制定的關于組織工作總的原則和方針,其中最重要的是干部隊伍建設。組織建設是黨建的一個重要方面,正確的政治路線和思想路線的實現要靠組織路線來保證。干部隊伍是政治路線和思想路線的具體宣傳者、組織者和實施者,是實現黨的政治路線的關鍵。中國共產黨是中華民族和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組織,而黨的干部又是黨員中的佼佼者,當他們走上領導崗位,就擁有相應的權力,就可以在一定范圍內對人財物進行調配。擁有權力的同時也意味著容易出現以權謀私,任人唯親,官場腐敗,欺壓百姓等現象,這將嚴重影響黨群關系,導致亡黨的危險。所以,從組織路線的角度看,干部隊伍建設是黨的建設的關鍵。正是因為如此,鄧小平非常重視黨的干部建設,要求各級黨委和組織部門要盡快轉變觀念,“勇于改革不合時宜的組織制度、人事制度,大力培養、發現和破格使用優秀人才,堅決同一切摧殘人才的現象作斗爭。”⑧并率先垂范主動提出退休以廢除干部職務終身制。
黨的干部建設的目標就是要建設一支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不斷發展所需要的干部隊伍。所以,鄧小平反復強調,解決組織路線最大、最難、最迫切的問題,是選好接班人的問題。他認為“中國的事情能不能辦好,社會主義和改革開放能不能堅持,經濟能不能快一點發展起來,國家能不能長治久安,從一定意義上說,關鍵在人。”⑨如何才能建設一支適應中國不斷發展的新型的干部隊伍?鄧小平提出了三個方面的想法:第一,干部隊伍建設要具備“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和專業化”的標準;第二,特別強調任人唯賢;第三,提出了“領導制度、組織制度問題更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要求將競爭、民主、公開和法治引入干部隊伍建設中,使優秀人才能夠脫穎而出,為黨的干部隊伍的建設和改革指明了方向。
群眾路線上堅持和改善黨的領導是黨建的原則
黨的作風建設關系著黨群關系、關系著黨的生死存亡。所以加強黨的建設,就是要堅持黨的領導,使全黨堅定不移地走群眾路線,越來越代表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越來越有凝聚力、越來越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堅強核心,不斷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能力,以更好地鞏固黨的執政地位。堅持和改善黨的領導是黨建的原則。
中國共產黨能夠成為中國人民和中國現代化建設的領導核心是歷史的必然選擇,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救中國,才能發展中國,這已經得到了歷史驗證。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就是要堅持黨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領導核心地位。鄧小平旗幟鮮明地指出:“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由共產黨領導,這個原則是不能動搖的,動搖了中國就要倒退到分裂和混亂,就不可能實現現代化。”⑩“我們說的社會主義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而要建設社會主義,沒有共產黨的領導是不可能的。”{11}反復強調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定不移地堅持黨的領導。
堅持黨的領導還必須不斷改善黨的領導。如何才能在新的歷史時期進一步改善黨的領導?這是一個關系到黨的生命力的問題。黨的領導有問題,黨風不正、不純,就必然危及黨的機體,就有亡黨的危險。所以,始終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堅持走群眾路線,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是能否改善黨的領導的根本。鄧小平早就指出:“執政黨的地位,很容易使我們的同志沾染上官僚主義習氣。脫離實際和脫離群眾的危險,對于黨組織和黨員來說,不是比過去減少而是增加了。”{12}他強調:“毛澤東同志倡導的作風,群眾路線和實事求是這兩條是最根本的東西,”“群眾是我們力量的源泉,群眾路線和群眾觀點是我們的傳家寶。”{13}“黨的領導機關除了掌握方針政策和決定重要干部的使用以外,要騰出主要的時間和精力來做思想政治工作,做人的工作,做群眾工作。”{14}
歷史和實踐早已證明:中國共產黨只有始終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才能有源源不斷的力量,才有強大的動力支撐,才能提高防腐拒變和抵御風險的能力,才能提高黨執政的能力,從而真正地堅持和改善黨的領導,使黨永葆勃勃生機。堅持不改善,黨必然會被時代的發展所拋棄;改善不堅持必然是放棄黨的領導,都會導致亡黨亡國。所以,堅持和改善黨的領導是黨建的原則。(作者為攀枝花學院教授)
注釋
①②⑧⑨{11}《鄧小平文選》(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72、373、326、380、208頁。
③④⑤⑥⑦⑩{13}{14}《鄧小平文選》(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42、67、126、143、191、278、267~268、45、368、365頁。
{12}《鄧小平文選》(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1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