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會轉型期,我國農村不斷開放,農民基于自身的利益需求,政治參與觀念逐步增強。農民政治參與是社會轉型期政治參與的重大內容,分析研究農民政治參與的特點以及我國政治建設實施條件的制約性因素,有助于實現村民自治有序發展,更有助于推進我國基層民主自治建設進程,實現社會和諧。
【關鍵詞】社會轉型期 農民政治參與 特點 影響因素
社會轉型的內容包括結構轉換、機制轉軌、利益調整和觀念轉變。在社會轉型時期,農民的行為方式、生活方式、價值體系都發生了明顯的變化。我國是世界上農村人口最多的國家,農村基層民主是中國基層民主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推進民主政治建設無疑是一項偉大而又艱巨的事業,農民作為一個伴隨農業社會而產生的社會群體,地位舉足輕重,其利益主張是否得到滿足直接影響著村民自治制度的正常有序發展,乃至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進程。可以說,保障農民的主權者地位,讓其有序參與政治,對我國基層民主建設具有重要作用。
農民政治參與的特點
當代社會,政治參與作為政治文明進程的一個重要變量,體現了現代民主精神的精髓。在現有體制中,農民有著更多的利益需要維護,他們的政治價值觀逐步樹立,政治意識顯著增強,激發了他們對政治參與的強烈興趣。在中國農民政治參與水平普遍提高的過程中,由于人們對政治關心的程度不同,受教育的狀況不同,獲取政治資源的數量和獲取能力不同,農民政治參與的能力呈現出很大差異。因此,了解農民政治參與狀況,有利于檢驗各種民主理念的實現程度和民主制度的完善程度,有助于新時期更好地認識并審視村民自治。通過研究分析,當前我國農民的政治參與具有以下特點:
農民政治參與的積極情況和消極情況同時存在。不可否認,在中國經濟高速發展和民主制度不斷完善的大環境下,我國農民政治參與的總體水平得到提高,農民群體從以往的“政治冷漠”轉變為具有權利主張的政治參與。就民主選舉而言,廣大農民參與選舉投票的積極性相當高,視選舉為公民的權利和義務。同時,基于自身利益的考慮,他們認為選舉出一個好的村干部對自己生活影響很大,因而積極參與到選舉過程中。但是,農民的消極政治參與也在增加。這部分農民對公共事務采取漠然處之的態度。在基層組織投票選舉中,他們一方面對村級領導干部評價不高,自身政治參與有效感很低,認為自己的選票最后可能遭到修改,使自己的選擇出現偏差;另一方面由于農村地區民主傳統缺乏,部分農民的民主意識淡薄,面對基層選舉缺乏足夠的參與熱情,從眾心理、依附心理導致民主選舉過程中“隨大流”的現象泛濫。
農民的政治參與意識較強而參與能力偏低。經過六十多年的經濟發展,農民收入大幅度提高。經濟基礎的變化必然導致作為政治的上層建筑的變革。農民群體為了實現和維護自身利益,要求公平對待、公平競爭、維護合法權益的愿望日益強烈?,F代社會農民的利益訴求,已不再單純局限于經濟領域,他們的民主意識和主體意識日益增強,逐漸希望參與社會政治生活,實現自身政治價值。但是,農民政治參與能力偏低,這主要與他們的知識儲備不足和實踐活動缺乏有關。農民除了選舉投票、村民會議等群體性的參與活動之外,很少單獨進行參與活動,如信訪、對村委會提出批評與建議等。同時,部分農民還存在對政治參與途徑一無所知的情況,這使得政治參與對少數農民成為“空中樓閣”。
利益化政治參與和非利益化政治參與傾向并存。在社會生活中,人們之所以從事活動,其根本動因在于人們有實現自己利益的要求。所以,農民參與政治,是建立在切實的利益基礎之上的。對政治行為進行利益還原,這也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基本視角。如果農民不能從政治參與中獲益,其自身積極性必然受挫,而當前的許多因素降低了農民的政治效能感,從而導致他們對參與渠道的懷疑,并產生信任危機。比如,我國實行的是生產資料公有制,農民只獲得部分土地的使用權,農村土地和自然資源卻由村委會這一基層組織單獨代行管理。農民在為自己爭取利益的過程中,必然也要求更多地參與土地管理、監督土地使用。但隨著社會政治實踐的發展,部分農民政治參與取向非利益化,參與行為主要受政治權利和公民責任感意識的驅使。就農民選舉而言,在最看中候選人哪些條件方面,他們并不偏向于對自身利益很重要的“自家人或親戚”,而越來越趨于“正直公正”的“包公精神”。
制度化政治參與和非制度化政治參與并存。當前農民制度化政治參與包括選舉和罷免、參加基層民主會議、信訪以及對基層組織提出批評、建議等。我國在農民政治參與上建立了鄉鎮人民代表大會、基層民主自治等制度,取得了顯著成績。然而在這些制度的具體措施及貫徹執行中還存在不足,這也直接導致了農民非制度化政治參與呈擴大化態勢。由于農村還沒有完全建立農民有利害就訴求、有意愿就表達的機制,這迫使部分農民尋求制度外的政治參與,如抗議和暴力對抗、越級上訪、圍攻基層政府、堵塞交通要道等行為。這些非制度化的政治參與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農民的問題得到超常規化的解決,但從社會發展來看,這種非理性的政治參與嚴重干擾了社會正常的生產生活秩序,成為影響社會穩定的重要因素。
影響農民政治參與的因素分析
由于我國市場經濟發展與基層民主自治尚不成熟,致使農民政治參與受多方面因素影響,主要包括農民參與的自主性程度、社會政治環境制約以及政治參與制度的滯后性等。其具體影響因素分析如下:
農民政治參與的自主性。長期以來,認為“農民素質過低影響政治參與開展”的片面觀點影響著我國農村基層民主政治建設的推進。其實在一個村子內,村民之間的信息是完全對稱的、公開的,誰好誰壞,誰的能力如何,相互都“了然于心”,這是保證實行基層民主一般都能選出“村莊精英”的重要條件。在農村能否實行民主,其決定因素并不是農民的素質(農民素質影響的只是實現民主權利的手段和形式),而是農民對公共權力和公共參與的態度。這種態度轉化為實際參與行為,前提是確保政治參與主體自主性的權利。雖然許多農民參與政治主要依靠村干部動員,但動員起來的政治參與并不背離自主性,因為決定參與自主性的關鍵因素不是“動員”,而是在參與過程中的選擇機會。如果參與者缺乏選擇機會,那就是所謂的“政治卷入”。
社會政治環境制約。農民政治參與不僅受自身選擇機會的影響,也受外部社會政治環境的制約,其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方面,我國農民政治參與受制度和法律的限定,參與內容主要涉及農村村民自身的日常事務性管理,范圍僅限于農村社區,對于鄉鎮以上層級的政治過程,基本上被排除在整個國家事務管理的進程之外。另一方面,由于處于壓力型體制下的鄉鎮政府怕失去對村干部的制約力,而不能完成上級的任務與考核目標,因此農民的政治參與也受基層黨組織和鄉鎮政府的干涉;同時作為村民利益代表的村干部,在強行干預下,常常是代表上級政府和部門行使管理農民的職能,使之游離于農民之外,成為處于農民和鄉鎮干部之間的獨立而又矛盾的利益群體。所以,由于整個社會政治環境對農民政治參與的忽視,中國的農民階層仍面臨各種政治參與的社會困境,使農民參與水平一直很低,難以提高。
政治參與渠道不健全。公民是否有權通過各種合法途徑去影響政府決策,是衡量這一國家民主政治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亨廷頓認為:組織是通往政治權力之路,是穩定的基礎,因而也是政治自由的前提。在我國,要想切實維護農民利益,就要將健全完善我國政治制度、建立健全大眾傳媒的組織機構、健全和完善人民團體和各種社會專業性群眾組織三者充分結合起來。從現實情況看,一方面,農民政治參與的很多途徑都沒有用法律形式固定下來,另一方面,大眾傳媒和各種專業性群眾組織并未充當起農民這一群體利益的真正代言人,致使農民政治參與的目標不明確,訴求得不到合理回應,表達權利受到限制。此外,在少數地區由于代表農民利益的合法性基層組織的缺位,社會黑惡勢力或宗族組織通過各種合法或非法手段控制著農村基層政權組織,使農民在參與政治時由于受到誘惑或威脅而難以正確表達自己的政治意見,從而影響了其政治參與的積極性。
政治參與制度低效性。在現代民主國家,公民的政治參與是通過一整套健全的民主制度來保證和實現的,如政黨制度、選舉制度、監督制度等。在我國,農民進行有序的政治參與,主要通過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和農村村民自治。但是,實踐中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還不夠健全與完善。盡管選舉法規定城鄉人口“同比、同票、同權”,但從近幾屆全國人大代表比例構成來看,農民代表比例呈下降趨勢。我國農民工隊伍不斷壯大,已成為產業工人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在全國人大中也應有適當名額的代表。代表名額分配過多傾向高新技術產業、教育、金融方面的精英階層,往往直接導致監督者就是被監督者的局面,同時占人口比例較大的農業勞動者和農民工,卻沒有自己的代表來反映他們的意志和利益。簡單地說,注重選舉本身,而輕視監督和管理的問題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農民政治參與的實現程度。大量事實證明,沒有一套健全的政治參與機制,就不會有高水平的、規范的政治參與,甚至會出現非制度化的政治參與。(作者單位:西南科技大學政治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