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后危機時代背景下,國際政治、經濟格局發生變化,繼承與發展“韜光養晦,有所作為”戰略思想有其必要性和緊迫性。在大學生海洋意識建設問題上,要貫徹“韜光養晦,有所作為”戰略思想,擯除傳統重陸輕海的觀念,提高大學生海洋意識水平和服務能力。和諧世界理念和合作博弈理論為我國發展提供了更廣闊的現實空間。
【關鍵詞】后危機時代 海洋意識 韜光養晦 有所作為 和諧世界
后危機時代繼承“韜光養晦,有所作為”戰略思想的必要性
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我國改革開放與現代化建設事業面臨著比前一個十年更加復雜的國內外環境,保持清醒的頭腦,理性的判斷分析當前國際社會背景成為我黨制定相應路線方針政策的基礎與前提。2010年,第十七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指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世情、國情繼續發生深刻變化,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呈現新的階段性特征。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世界經濟政治格局出現新變化……國際金融危機影響深遠,世界經濟增長速度減緩……我國發展的外部環境更趨復雜。我們必須堅持以更廣闊的視野,冷靜觀察,沉著應對。”對于《建議》中的“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學術界傾向于以“后危機時代”加以界定,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衛建林教授認為:“對當前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形勢的總體表述,用‘后危機’可能比‘危機后’準確。目前國際局勢變化,集中表現為美國超級霸權逐步衰落和新自由主義受到越來越多的質疑。美國霸權主義仍然存在并在一定范圍發生作用,新自由主義也還在一些局部受到膜拜和繼續肆虐,但是那種鋪天蓋地、控制全球的格局和作為世界發展主流的地位,歷史地終結了。”①
后危機時代強調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仍然持續,世界各國并沒有完全地、同步地從金融危機的震蕩中恢復過來,世界各國為了應對金融危機、加快恢復發展,必然加強國際市場與全球資源的競爭,國際政治經濟格局呈現出新一輪的波動與變化。在中國國際地位日益提高的同時,中國比以往更需要清醒地認識到自身問題所在,認識到自身所處的發展階段、發展道路與發展戰略,認識到自身所面臨的國際挑戰與沖擊。
“韜光養晦、有所作為”戰略思想是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鄧小平同志面對動蕩多變的國際環境,結合我國的具體國情,在對外發展政策方面做出的創造性貢獻。鄧小平提出“善于守拙、決不當頭、韜光養晦、抓住時機、有所作為”,其中,“韜光養晦是關鍵問題”。這一戰略思想的提出與確立,明確了我國作為一個新興的發展中國家在當時的國際社會中所處的歷史地位與影響,強調外交工作要為我國的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國際環境,要埋頭實干。近年來,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增強,特別是GDP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的經濟大國,圍繞中國在國際社會中所扮演的角色與相應的外交戰略政策等問題出現了不同的聲音,認為“韜光養晦”政策已經不合時宜、不符合中國外交發展需要的系列觀點相繼出現。
實際上,中國經濟大國的地位與經濟強國、政治大國、綜合國力強國應有的實力之間還存在著差距,而海洋強國的訴求則更為復雜與敏感。后危機時代,世界各國對海洋資源的依存度不斷提高,海洋資源開發利用與海洋主權維護成為各國建設發展的重要環節。隨著2010年中日釣魚島事件的爆發,中國與周邊部分國家和地區的海洋主權爭端相繼浮現,面對這樣的外部環境與正當行使我國海洋權利的需要,是主動出擊還是沉著冷靜,“韜光養晦,有所作為”戰略思想為我們提供了基本思路:
首先,作為發展中國家,面對國際爭端與矛盾,仍要秉持“韜光養晦”的原則,通過國際法庭、聯合國等正當的國際機構和組織加以協調和解決,避免輕易訴諸武力與暴力。在后危機時代,中國要保持應有的氣度與氣節,不能盲目迷信中國日益強大的軍事實力,更不能激進、機械地應對所遇到的國際問題,應該在韜光養晦的戰略智慧中為和諧世界的構建貢獻自身的力量。
其次,對于海洋資源開發與海洋主權維護等問題,仍要發出“有所作為”的聲音,堅持共同開發,在合作中尋求互利雙贏、共同發展,以免因局部爭議錯失整體發展良機。中國的發展需要國際合作,歷史已經鮮明深刻地告訴我們:封閉、孤立、自大、盲目不能發展中國,只有在國際交流與合作中,中國才能尋求更大的發展空間。
后危機時代繼承“韜光養晦,有所作為”戰略思想的緊迫性
作為世界上海洋主權爭議最多的國家之一,海洋權益維護必然成為后危機時代我國建設發展長期面臨與關注的問題。作為未來國家的建設者與主人,青年大學生也必將擔負起海洋權益維護的歷史責任與使命。
由于傳統陸地文化的影響以及海洋意識宣傳教育的欠缺,當前大學生海洋意識普遍比較薄弱。多項調查研究顯示:我國青年海洋意識薄弱,近三分之二的被調查者錯誤地認為我國的國土面積為960萬平方千米,而300萬平方千米的海疆根本不在這些被調查者的腦海中②;2005年12月,北京一所著名高校對北部灣歸屬問題進行了調查,97%的學生錯誤地回答“北部灣在越南”;23.7%的大學生認為“中國國土面積那么大,爭幾個小島沒有意義”。由此可見加強大學生海洋意識建設已經迫在眉睫、刻不容緩。后危機時代切實做好青年大學生的海洋意識建設,應該堅持以“韜光養晦,有所作為”戰略思想為指導。
高校教育做好海洋意識建設,首要要破除重陸輕海的傳統觀念,樹立海洋意識觀念,保持“韜光養晦”的憂患意識。長期以來,受中小學教育影響,學生容易形成“中國是純內陸國家”、“基本依靠陸地資源發展”等較為偏頗的觀念,不利于后危機時代中國海洋潛能的開發與利用。為此,豐富高等教育課程體系、加強大學生海洋意識建設有其可能性與必要性。強調海洋意識建設,可以使青年大學生逐步樹立全球性的海洋觀念下看待中國可持續發展問題,體會后危機時代我國現代化建設將要遇到的機遇與挑戰,明確新時期繼續堅持理性愛國仍然是每一位青年大學生所要承擔的歷史使命和社會責任。
推進青年大學生海洋意識建設,應該注重思行統一,以大學生們的實踐行動檢驗他們的思想觀念,要求青年大學生“有所作為”地投身于國家海洋建設的大工程中去。當代青年大學生掌握資訊技能更加迅速、靈活、多樣,也具備一定的動手實踐能力,高校在教育管理中要適當引導,提供相應的機會與舞臺,充分發掘大學生潛能,以行帶思,讓青年學生在海洋意識建設中,更深刻地領會到自己所面臨的時代環境需要他們提高自身的海洋意識水平與海洋服務能力。
后危機時代進一步推進“韜光養晦,有所作為”戰略思想的發展
結合后危機時代特點,與時俱進,堅持“韜光養晦,有所作為”戰略思想指導我國的發展建設,特別是海洋發展建設,以不同思想理論交叉的方式探討如何在后危機時代推進“韜光養晦,有所作為”戰略思想的再發展。
其一,和諧世界理念的分析。2005年9月,胡錦濤總書記在聯合國首腦峰會上提出了共建和諧世界的理念,這是“韜光養晦,有所作為”戰略思想的繼承與發展,既秉持了中國“韜光養晦”決不稱霸的態度,又重申了中國愿為世界和平與發展“有所作為”的立場。一方面,和諧世界理念與“韜光養晦,有所作為”戰略思想一脈相承,源于傳統,強調隱其鋒芒、深藏不露的戰略。另一方面,和諧世界理念為“韜光養晦,有所作為”戰略思想的發展提供了更廣闊的現實空間,“韜光養晦,有所作為”戰略思想產生于艱難的國際背景,基于快速發展的目的,應急性地提出以創造有利的和平的國際環境;而和諧世界理念更多地是中國主動出擊,主動發揮自身力量影響國際形勢的發展與世界格局的變化,體現了中國人民和政府的世界責任感與使命感。
其二,合作博弈理論的分析。后危機時代國與國之間的交往合作更加密切、合作方式更加多樣,利益分配問題更加復雜。“韜光養晦,有所作為”戰略思想與合作博弈理論互為參考,一方面,合作博弈理論為“韜光養晦,有所作為”戰略思想中的“作為”方式提供了具體的模型與原則,合作博弈理論強調合作中的效率、公平、公正原則也是中國“有所作為”地參與國際事務的基本原則與標準;另一方面,“韜光養晦,有所作為”戰略思想為中國參與國際合作博弈提供了基本的立場與判斷。后危機時代傳統發達資本主義大國受金融危機影響、經濟復蘇緩慢,與之相對,中巴等新興市場國家發展勢頭強勁,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對話合作形式必然在后危機時代發生變化。在新型國際合作中,中國應理性地將自身優勢與實力作為對話博弈中的“底牌”適當保密,將亟待解決的經濟與政治問題作為合作博弈中的“焦點”攻關突破。(作者單位:上海海事大學;本文受2011年上海海事大學科研基金項目資助,項目編號:20110076)
注釋
①衛建林:“后危機時代的世界與社會主義發展前途”,《中國社會科學報》,第154期第5版。
②“中國青年藍色國土意識大型讀者調查”,《中國青年報》,1998年04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