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犯罪率不斷上升,犯罪方式漸趨多樣化。單位犯罪是一個相對于自然人犯罪的概念,在司法實踐中由于對單位犯罪主體的理解存在分歧,經常會發生一些錯誤。深入研究單位犯罪主體相關問題,能為打擊腐敗提供強有力的保障,能促進我國刑法的進一步完善,加快法制改革的進程。
【關鍵詞】單位犯罪主體 自然人 主管犯罪人 直接犯罪人
單位犯罪與自然人共同犯罪不同。盡管犯罪主體都是自然人,也相互聯系,但前者的實施是由負責的主管犯罪人帶領其他直接犯罪人構成犯罪,造成了危害社會的犯罪行為。現實中一些企事業單位棄他人或者公共利益于不顧,以權謀私,給社會造成了很大的危害。因此,深入研究單位犯罪主體相關問題,能為打擊腐敗提供強有力的保障,能促進我國刑法的進一步完善,加快我國法制改革的進程。
單位犯罪主體概述
清華大學法學院著名教授張明楷對單位犯罪概括為以下幾個要點:單位犯罪是由相互聯系、有組織、有系統的自然人組成的整體。它的犯罪主體必須是公司、企業、事業單位、機關、團體等,與個人犯罪是對立的。顧名思義,單位犯罪的主體需要依法成立并擁有一定的資金實力,讓受害者能夠相信其有一定的合法形式,有一定的責任能力承擔雙方達成的協議。因此,研究單位犯罪的主體意義重大。單位犯罪的主體主要包括如下幾種:
公司。公司是通過正規的司法程序設立,以盈利為目的的法人組織,包括有限責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公司必須符合合法性、營利性以及擁有獨立的企業法人和建立在股東的投資行為之上這四個要點。
企業。企業是指依法設立以營利為目的從事商品生產經營和服務活動的獨立核算組織,具有經營自主權。一般來講,企業是與公司有著種屬關系的,之所以在這里單獨對其進行分析是因為刑法中規定,單位犯罪中的企業是指除公司之外的其他經濟組織形式。
事業單位。事業單位是指依照法律或者行政命令成立,從事各種社會職能活動的組織,以增進社會福利,滿足社會文化、教育等各方面需要,不以盈利為直接目的。具體分為以下三種:(1)國家事業單位:所需事業經費全部由國家預算撥款,如學校、科研單位等。(2)集體事業單位,又可以分為兩類:一是由勞動群眾出資成立、獨立經營、盈虧自負的事業單位,比如民辦學校;二是由團體單位預算投資,能夠獨立處理經費,不自負盈虧的事業單位。(3)私營事業單位:即由私人投資設立的事業單位。《事業單位登記管理暫行條例》只對國家事業單位的概念進行了界定,而沒有給集體和私營事業單位做出明確界定,但在有關單位犯罪主體的認定中,將國家、集體和私營事業單位都納入到了單位犯罪主體的范圍中來。
機關。機關作為管理國家事務的主要組織,代表的是國家的行政權力,包括各級立法機關、司法機關、行政機關、軍事機關、政黨機關等。按照管轄范圍可以概括為中央機關和地方機關兩種。
團體。團體是指各種群眾團體為達到一定的目的,在符合我國《憲法》的原則下自愿、自發結合而形成的組織。按其性質可以劃分為人民團體和社會團體兩大類,前者主要是指在特定的主體范圍享有一定行政管理職能的團體,如工會、共青團和婦聯;后者主要體現的是某一或某些特定主體的自我管理職能,如文體、學術研究、興趣愛好等團體。
目前,在關于單位犯罪主體問題的討論中,爭論比較激烈的是要不要將機關劃入單位犯罪主體的范圍中。學者們對此存在幾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國家機關存在因為小范圍的集體利益而違背其管理職能,進行違法犯罪活動的可能,因此必須要將機關納入單位犯罪主體的范圍內;一種觀點認為,國家機關代表的是國家行政權力,其犯意不好界定,在實際操作中難度較大;還有一種觀點認為,機關可以作為單位犯罪的主體,但要對其范圍進行限制,只有地方的機關才能成為單位犯罪的主體。
現階段,認為國家機關不能成為單位犯罪主體的觀點得到了較大范圍的認可,而作者認為,對于國家機關的單位犯罪主體資格的認定不能簡單地說是可以或者不可以,而應當按照我國司法的實際情況對其進行細致的劃分,規定符合條件的國家機關可以成為單位犯罪的主體。在這方面,我們可以參考法國刑法典的規定,除國家以外的其他機關犯有單位犯罪事實的,都被認為構成了單位犯罪,并根據機關管理職能的大小和所犯事實的嚴重程度,規定不同類型的刑罰。而我國可以根據機關的管理職能和其可能犯罪的實際情況規定某些機關可以成為單位犯罪的主體。
單位犯罪主體中自然人的問題
單位犯罪的主體是單位,單位又是由自然人組成的,而在我國刑法中也有明確規定,對于認定的單位犯罪事實,單位要承擔相應的罰金,單位的主要負責人和直接責任人則要承擔相應的刑事責任。因此,對于單位犯罪主體中自然人的確定問題需要重點分析的是,“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直接責任人”這兩個方面。
直接負責主管人員的認定問題。目前,學界對于“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在認定方面有兩種不同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應包括單位的領導以及所有的中層管理負責人;另一種觀點認為,“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單指單位的領導,而其他中層管理負責人應屬于“直接責任人”的范疇。作者認為,認定自然人是否是“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需要考量兩個標準:一是該自然人是否行使了主要管理者的職權,二是該自然人在單位犯罪行為中所處的地位和起到的實際作用。比如某單位領導層集體研究決定,然后安排、指揮中層干部實施該犯罪的,“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就是單位的領導者,中層干部是其他直接責任人員。而如果單位領導層的負責人集體研究、決定,責成或指定該單位的某中層干部組織指揮該犯罪行為,那該中層干部也就成為了“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而不是其他直接責任人員。
直接責任人員的認定問題。所謂單位犯罪的其他直接責任人員是指,在單位犯罪事實發生的過程中具體實施或者幫助實施了犯罪行為的單位成員。因此,若要構成單位犯罪的其他直接責任人員的適格,要滿足這四個方面的要件:
第一,在自然人的身份方面,該自然人必須是以單位內部成員的身份來實施單位犯罪的行為的。作為單位成員的自然人在身份上具有雙重性:一方面是其自然人的身份,具有較強的人身性;另一方面是其單位成員的身份,具有較強的行政性。而單位犯罪直接責任人的適格與其身份的行政性有較強的關系,如若該自然人是以其自然人的身份進行單位犯罪活動的話,則其應當構成單位與自然人共同犯罪的主體適格。
第二,在犯罪的主觀方面,單位犯罪的其他直接責任人區別于單位直接負責主管人員的首要條件是,單位犯罪的其他直接責任人不參與單位犯罪的決策與計劃,只是按照已定的決策具體執行。但其在主觀上是有犯罪故意的,即單位犯罪的其他直接責任人明確知道正在實施的行為是違反法律規定的。
第三,在犯罪的客觀方面,單位犯罪的其他直接責任人實施了具體的犯罪行為,且該犯罪行為與犯罪結果之間存在相當的因果關系。
第四,在其在犯罪事實中起到的作用來看,單位犯罪的其他直接責任人員在犯罪中起到的作用是直接的、不可缺少的,也就是說,犯罪事實中如果缺少了該成員實施的犯罪行為,則不一定導致犯罪結果的發生。
如果單位的成員既是單位犯罪的直接負責主管人員,又是犯罪活動的實施者,那么只能認定該成員構成單位犯罪的直接負責主管人員適格,而不構成單位犯罪的其他直接責任人員適格。
司法實務中單位犯罪案件的錯誤問題分析
司法實踐中,由于對單位犯罪相關法學理論的理解不透等其他原因,導致出現較多的錯誤,在此僅選擇三種比較常見的錯誤進行討論:
村委會、小型集體經濟組織可以成為單位犯罪的主體。司法實務中將村委會、小型集體經濟組織的犯罪當作個人犯罪處理,是因為司法工作人員認為村委會、小型集體經濟組織不是“正規”單位,這種認識無疑是錯誤的。筆者認為,單位犯罪是指以單位的名義實施,經單位決策程序決定,反映單位意志的犯罪。只要村委會、小型集體經濟組織以自己的名義,并經單位決策程序決定,作出了反映單位意志的危害社會行為,且被刑法規定為單位犯罪的,它們就能成為單位犯罪的主體。
單位的分支機構及內設部門能否成為單位犯罪的主體。刑法第三十條規定,單位犯罪主體的范圍是公司、企業、事業單位、機關、團體。單位的分支機構及其內設部門是否單位犯罪的主體應根據單位犯罪的基本特征來確定。單位犯罪的一個主要特征就是以自己的名義對外獨立進行活動。單位的分支機構及其內設部門如果以其本身名義從事犯罪行為就應成為單位犯罪主體。
個人獨資企業及其刑事責任主體資格。個人獨資企業是僅有一個自然人投資而成立的企業,其全部財產都屬于唯一的投資人,是投資人個人出資、個人經營、虧盈自負的營利性組織。投資人對企業債務承擔無限責任。而獨資企業和其他投資經濟組織發生犯罪的是組織團體,而不是自然人,其承擔的是有限責任,成立的企業具備法人資格,因此也可以成為單位犯罪的主體。(作者單位:陜西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