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效益最大化是刑事附帶民事訴訟制度的首要價值追求。我國此項制度設計和司法運作有必要從當前“大而全”的模式向“有限附帶”的經濟型模式轉變,逐步實現該制度運作的效益最大化。要實現這種轉變,最根本的路徑是修改立法,最有效的路徑應當是制發新的符合“有限附帶”理念的司法解釋。
【關鍵詞】刑事附帶民事訴訟 有限附帶 經濟分析 司法解釋
刑事附帶民事訴訟是我國刑事訴訟法規定的一項重要制度。該制度對于提高訴訟效率、節約司法資源、實現司法公正、保障當事人特別是被害人權益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刑事附帶民事訴訟同時解決刑事責任與民事責任,案件處理涉及刑事法與民事法兩大領域,而現有法律規定舉重若輕、大義微言,導致實踐問題迭出。導致這種現狀的根源在于我國刑事附帶民事訴訟制度的設計理念失重。要改變這種狀況,關鍵點在于理性認識刑事附帶民事訴訟效益優位的價值導向,樹立“有限附帶”的理念,并由此出發設計制度、規范司法、解決個案問題。
“有限附帶”的價值基礎
刑事附帶民事訴訟系在刑事訴訟過程中附帶解決因犯罪引發的損害賠償之訴。犯罪行為一方面侵犯刑法所保護的法益,引起追究犯罪人刑事責任的刑事訴訟,另一方面對被害人造成物質與精神上的損害,引起追究犯罪人民事賠償責任的民事訴訟。效益最大化是刑事附帶民事訴訟制度追求的主要目標,也是該制度生存的最大基礎。
雖然刑事附帶民事訴訟制度以效益為主要價值基礎,但這并不意味著只要實行這種“附帶”就一定可以實現比單獨提起民事訴訟更大的效益。如果附帶民事訴訟制度設計不科學,其實施結果很可能與立法初衷南轅北轍,還可能成為一種負擔。
我國刑事附帶民事訴訟制度存在的諸多問題使不少人主張取消該制度,建立像英美國家或者日本式的刑事訴訟和民事訴訟完全分立的模式。但分立模式的缺陷也是顯而易見的。民刑分立模式從附帶模式躍進至分立模式沒有解決問題。因此,與其完全舍棄刑事附帶民事訴訟制度,不如嘗試改造之。
“有限附帶”的模式選擇
法國可以說是附帶民事訴訟制度最完善的國家,其刑事訴訟法對附帶民事訴訟規定得十分詳細。從起訴主體看,不僅訴權可以繼承或由他人代位行使,某些行業工會和協會在特定案件中也可以作為原告人提起附帶民事訴訟;從被訴主體看,被告人的繼承人、第三人甚至行政機關都可能成為附帶民事訴訟被告人;從賠償范圍看,由犯罪造成的損害,包括受害人所遭受的身體上、物質上或精神上的損害,也包括因犯罪而被隱匿、轉移、竊取或扣押的財產損害,還包括由刑事訴訟所引起的費用支出。①德國雖然允許被害人向刑事法院提起附帶民事請求,但與法國的情況有很大差別,比如受害人或其繼承人只能對犯罪行為產生的財產損失享有請求權;如果附帶申請不適合在刑事訴訟程序中處理,特別是如果審查這一申請會拖延程序,或不能許可這一申請時,也可以對申請不作裁判。②俄羅斯的附帶民事訴訟制度大抵可歸屬于法國和德國模式之間的中間道路。③
比較而言,德國模式的可取之處不明顯,法國模式雖不乏可圈可點之處,但這種大而全的模式又幾乎是我國刑事附帶民事訴訟實踐所不能承受之重。因為,“無論審判能夠怎樣完美地實現正義,如果付出的代價過于昂貴,則人們往往只能放棄通過審判來實現正義的希望?!雹軐φ辗▏南嚓P規定和做法,不難發現我國附帶民事訴訟的適用范圍很狹窄,存在著向“帕累托最優”改進的余地。從實踐情況看,目前我國附帶民事訴訟主要解決因人身傷害造成的直接物質損失。單就人身傷害的案件而言,從起訴主體、責任主體到賠償范圍都存在著或多或少的問題,對這些問題的處理不能一律都采取“不附帶”的方法小而化之。從實現效益最大化的角度說,我國刑事附帶民事訴訟應以“有限附帶”為完善目標和原則,既不能使附帶民事訴訟成為刑事審判的負擔,也不能完全棄之不用。
問題在于,如何限定刑事附帶民事訴訟的裁判范圍,才能在幾乎不增加投入的基礎上取得最大的效益?刑事附帶民事訴訟是刑事訴訟與民事訴訟在程序上的一種人為結合,刑事部分處置的是被告人的自由乃至生命,民事部分處置的主要是金錢利益。因此,刑事訴訟相對于民事訴訟而言茲事體大,附帶于刑事訴訟中的民事訴訟原則上不能喧賓奪主,不能比刑事訴訟消耗更多的資源。這種資源消耗直觀上表現為刑事法官精力的投入,一旦法官為了處置附帶民事問題明顯延誤刑事部分的審理時,結論顯然就是這種情況下的刑事附帶民事訴訟不經濟、不能實現效益最大化。
應當把刑事受害人提起的賠償請求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適宜于通過附帶民事訴訟審理的案件;另一種是不適宜于通過附帶民事訴訟審理的案件。這兩類案件的界限可以從如下角度考慮:是否屬于原告人數眾多的集團訴訟;是否存在刑事被告人以外的應當對原告人承擔民事賠償責任的單位或個人;是否屬于特殊領域的侵權行為;是否需要依照民事訴訟法的規定處置特殊程序問題。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則此案件不應通過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解決。
“有限附帶”的實現路徑
要改變目前我國刑事附帶民事訴訟大而全的模式,最根本的路徑依然是修改立法,最有效的路徑應當是制發新的符合“有限附帶”理念的司法解釋。
修改法律規定。就現行刑事訴訟法對附帶民事訴訟的規定而言,第七十七條第一款對附帶民事訴訟條件和范圍的框定其實沒有多大問題。不過,現行刑訴法施行已近十年,它在與實踐的反復抵牾中已漸呈“老態”,故這里的局部肯定并不意味著其中關于刑事附帶民事訴訟的法律規定沒有完善的余地。例如,規定附帶民事訴訟只處理因犯罪引起的物質損失就容易引人誤解;規定檢察機關可以提起附帶民事訴訟也值得商榷。第七十七條第一款是一種授權性規定,這導致實踐中不少原告人堅持提出一些刑事訴訟難以附帶的民事訴訟請求,刑事法官們在講解無效的情況下所能依賴的最后武器也就只有“裁定駁回”一招。要改變這種局面,不妨借鑒我國臺灣地區刑訴法的規定,賦予法官一定條件下將附帶民事部分裁定移送民事審判庭的權力。⑤刑事法官如果擁有此項權力,就可以與原告人所擁有的堅持附帶起訴的權利實現平衡,不致于陷入被動“裁駁”的困境。
制定符合“有限附帶”理念的司法解釋。法律一經制定便已落后于時代的步伐,彌補法律這種先天不足的基本路徑是建立判例制度。在我國,由于判例制度尚未形成,具有替代性的司法解釋制度遂應運而生并呈高度發達之勢。目前,對刑事附帶民事訴訟有指導作用的司法解釋主要有《關于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法釋[1998]23號,以下簡稱《執行刑訴法解釋》)等等。這些解釋為審理刑事附帶民事訴訟案件提供了重要的裁判依據,但是其某些規定存在著不夠經濟之處。例如,《執行刑訴法解釋》第八十六條規定了5類在附帶民事訴訟中負有賠償責任的人,除了刑事被告人、未被追究刑事責任的其他共同致害人與未成年刑事被告人的監護人外,還包括已被執行死刑的罪犯的遺產繼承人、共同犯罪案件中案件審結前已死亡被告人的遺產繼承人和其他責任主體。將“遺產繼承人”作為刑事附帶民事訴訟的責任主體意味著刑事法官承擔著確定遺產繼承人和分割遺產的任務,這種“清官難斷”的“家務事”勢必大大束縛刑事法官對刑事案件的審理進程,審理效率也就無從談起。
可見,司法解釋試圖通過“解釋”的路徑限制刑事附帶民事訴訟的范圍,但收效卻不明顯。實際上,在立法不能輕易修改的條件下,司法解釋有著短期內移風易俗的巨大能力。此方面的一個重要例證是司法解釋對死亡賠償金的定性變化對司法實踐的影響。在《人身損害賠償解釋》施行之前,死亡賠償金的性質被界定為精神損害賠償,由于相關司法解釋明確規定因犯罪引發的損害賠償范圍不包括精神損害,故當時的刑事附帶民事訴訟并不判賠死亡賠償金。2004年5月1日后,已生效的《人身損害賠償解釋》明確把死亡賠償金定性為物質損害賠償,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賠償項目中遂開始出現死亡賠償金,由此導致賠償數額發生質的飛躍。
綜上,刑事附帶民事訴訟制度的設計初衷是實現效益最大化,但當前的司法實踐卻對此提出了有力置疑。“面對著現代社會中權利救濟大眾化的要求的趨勢,缺少成本意識的司法制度更容易產生功能不全的問題?!雹抟虼?,指望通過建立大而全的刑事附帶民事訴訟模式來完全解決因犯罪引起的民事賠償問題是不現實的,也是不理性的。今后制定相關司法解釋時有必要更多考慮刑事附帶民事訴訟制度的經濟訴求,遵循“有限附帶”的原則,逐步實現我國刑事附帶民事訴訟制度運作的效益最大化。(作者單位:海南大學法學院)
注釋
?、伲鄯ǎ菘ㄋ箹|·斯特法尼等:《法國刑事訴訟法精義》,羅結珍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年,第174頁。
?、凇兜聡淌略V訟法典》,李昌珂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5年,第148頁。
?、邸抖砹_斯聯邦刑事訴訟法典》,黃道秀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3年,第39、177頁。
?、堍蓿廴眨菖餅|孝雄:《糾紛的解決與審判制度》,王亞新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年,第267頁。
⑤林鈺雄:《刑事訴訟法》(下),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第37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