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鄉村旅游市場的逐漸繁榮,消費者對鄉村旅游的要求不斷提高,提高鄉村旅游品質已成為發展鄉村旅游的當務之急。結合武漢市郊鄉村旅游資源,通過分析武漢市郊鄉村旅游發展現狀,針對現存配套設施不足、旅游產品同質化等問題,探討促進武漢市郊鄉村旅游業發展的策略。
【關鍵詞】發展策略 郊區 武漢 鄉村旅游
鄉村旅游業的興起得益于現代都市居民希望能遠離都市喧囂、享受田園風光、減輕工作和生活壓力的需要。隨著鄉村旅游業的不斷發展,游客對鄉村旅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使武漢市郊鄉村旅游業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不斷開發新的鄉村旅游產品,提高鄉村旅游品質,滿足游客的多層次需求。
武漢市郊鄉村旅游發展概況
武漢市郊鄉村旅游資源。武漢市郊具有豐富的自然生態資源,資源特色明顯,具備開發鄉村旅游的條件。景觀類型多種多樣,地區差異性強,許多旅游資源品味高。武漢鄉村旅游資源主要有黃陂區的木蘭山、木蘭湖、木蘭天池、古門山莊、清涼寨、云霧山、木蘭草原和劉家山;蔡甸區的九真山森林公園和知音湖;東西湖區石榴紅農莊;江夏區的湯遜湖和青龍山森林公園;新洲區的道觀河;漢南區的五湖濕地。境內大小湖泊星羅棋布,港漢溝渠縱橫交錯,形成丘陵、平原、湖泊交織的獨特地貌。
農業生產生活也是鄉村旅游的重要資源,農業基礎對鄉村旅游的開發有重大影響。農作物的種類、產量、商品等與觀光農業的開發都呈現出正相關。農業作為武漢市郊最基礎的產業,資源稟賦豐富,水產、畜禽產品、蔬菜、水果等均已形成較大的生產規模。如黃陂區的武湖農場、東西湖區的慈惠農場和柏泉農場、新洲區的雙柳養殖基地,都為開發農業觀光旅游產品提供了十分有利的基礎和條件。
武漢市郊鄉村旅游發展現狀。武漢市郊鄉村休閑游開始于2003年,當時武漢市郊的一些農戶對自家魚塘加以改造,對外開展垂釣業務,并提供相應的餐飲服務。這種農戶自發的經營模式可算是“農家樂”的萌芽階段。經過八年的發展,武漢市郊鄉村旅游已達到了一定的規模,建立了較完善的鄉村旅游產品體系,鄉村旅游市場不斷擴大。
武漢市郊鄉村旅游發展初步形成了以“吃、住、行、游、購、娛”六大要素為主體的相關產業作支撐的具有一定規模和水平的旅游產業體系。現有三星級休閑山莊22家、二星級休閑山莊27家、一星級休閑山莊8家、休閑農舍62家。其中,巨龍湖生態農莊、古龍山莊等被授予三星級休閑山莊;石榴紅村、劉家山村、爽心苑等被授予鄉村休閑游示范村、示范戶稱號;木蘭天池、農耕年華、鳳翔島度假村等被授予全市鄉村休閑游示范單位。湖北省現代農業展示中心、武漢佳海·農耕年華農業風情園、武漢市東西湖慈惠街四季吉祥景區、武漢和平農業公社、金龍水寨生態家園入選湖北省首批休閑農業示范點。
“十一五”期間,武漢市鄉村休閑游經營單位從600家發展到1024家,增長87.3%;從業人員由1.2萬人增加到1.6萬人,增長33.3%;旅游綜合收入由7.1億元增加到18億元,增長154%。“十二五”規劃中武漢市將重點打造三大鄉村休閑游板塊,到2015年,力爭年接待游客1500萬人次以上,實現旅游綜合收入35億元。①
武漢市郊鄉村旅游發展中的問題
雖然武漢市郊鄉村旅游業發展已取得一定成績,但與成都、廣州等城市相比,武漢市郊鄉村游還處于鄉村休閑游的起步階段,無法滿足消費者日益增長的休閑娛樂需求。
旅游配套基礎設施建設較薄弱。雖然武漢市對發展鄉村旅游投入了一定資金進行配套基礎設施建設,但由于鄉村旅游目的地大都位于城市的郊區和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低的農村,許多基礎設施仍然不能適應游客的需要。一些鄉村的道路、停車場地、公共廁所、垃圾處理、住宿和飲食衛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問題。有些度假村、休閑農莊沒有直達的營運客車,市內游客乘車要轉2~3次車,耗時費力,極不方便。有些對游客開放的民居,住宅、游覽、購物功能“三合一”,室內陳設雜亂無章,商品攤位占地過大,妨礙觀光。在餐飲方面,對從業人員的健康狀況、原料來源、餐具的消毒等都缺乏政府相關部門的有效監管,給鄉村游的游客帶來了食品安全隱患。
旅游產品同質化嚴重。目前武漢市郊鄉村游景點的經營模式,不外乎休閑農舍、休閑山莊、農業旅游點、生態旅游點等類型。鄉村旅游產品主要停留在觀光、采摘、購物等旅游項目上,缺乏對鄉村文化傳統和民風民俗資源的深度開發,導致旅游產品雷同、經營類型單一。許多地方的“農家樂”以吃住接待為主、購土特產為輔,不僅農家菜千篇一律,而且休閑娛樂活動項目單調,主要是垂釣和采摘、棋牌、卡拉OK、乒乓球等。不少景點都是一間屋一畝田一個塘就成了一個農莊。
鄉村特色不突出。鄉村休閑游要的就是自然、土地、風光、建筑的原生態,城市游客到鄉村休閑的主要動機就是希望回歸自然,緩解工作和生活的壓力。但如今有不少鄉村旅游景點以別墅取代農舍、以修飾過重的馬路取代鄉間小道,個別鄉村在開發旅游時過分依賴非自然的科學技術手段,大搞人造景觀,城市化傾向明顯,削弱了鄉村特色。鄉土元素被現代化元素取代,使許多游客覺得鄉村游景點的鄉土味不濃,有著過多的都市氣息,“城市不像城市,農村不像農村”。
鄉村旅游人力資源缺乏。發展鄉村旅游業需要既懂旅游開發和營銷,又懂鄉村生活情況的管理人才。但現在大多數鄉村旅游的經營管理者和從業人員是當地的農民,許多鄉村旅游區的管理人員由村干部兼任或由當地農民擔任,服務人員也僅限于當地的村民。這些人員從原來的農業生產者直接轉變成旅游服務提供者,缺少相關的服務和管理知識,綜合素質普遍較低,服務意識淡薄,不容易滿足游客的需要。在旅游服務過程中,有些鄉村旅游服務人員不僅不能正確揣摸旅游者的心理,甚至還會與旅游者發生沖突,他們對旅游專業知識的缺乏,很多時候讓游客乘興而來敗興而歸。
促進武漢市郊鄉村旅游業發展的對策
隨著休閑經濟時代的到來,鄉村旅游將迎來一個高速發展的歷史機遇。武漢市應積極配合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以長遠的眼光看到發展鄉村游為武漢市所能帶來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應,統籌規劃,合理開發,有效提升武漢市郊鄉村旅游的經營管理水平。
加快旅游基礎設施建設。應通過政府投入、村民集資等方式修建道路,建設串聯各鄉鎮的旅游交通網,解決鄉村旅游的可進入問題。一條通往鄉村旅游景點的便捷通道是潛在旅游資源向現實旅游資源轉變的關鍵因素。武漢輕軌1號線的開通就使沿線鄉村旅游景點客流量大大提升。很多市民一直想體驗一下鄉村游,但以前因交通不方便,又沒有私家車,只好放棄。輕軌開通后,從漢口堤角到東西湖石榴紅村的行程從近3個小時縮短為1個小時,許多家庭在周末結伴而來,既方便又經濟。此外,應對停車場、旅游廁所、餐飲設施、住宿設施等進行建設和改造,使游客能游得開心、吃得放心、住得舒心。
開發差異化的鄉村旅游產品。鄉村旅游吸引游客的關鍵所在就是它的差異性,不僅是城鄉文化和景色的差異,更多的是不同地貌風光、不同民俗文化的差異。差異性越大,鄉村旅游的發展潛力就越大。武漢市發展鄉村旅游必須努力挖掘各區域的特色文化,避免“你有我也有”的模仿式開發。武漢市郊并不缺乏有特色的鄉村旅游資源,如東西湖區的“四季吉祥”就是按“一村一特色”的思路進行建設,分別由八仙桃源村、石榴紅村、蔡家丹桂村、知青梅林村組成以“春桃、夏榴、秋桂、冬梅”四季花卉為主題的生態文明農村社區,突出了與其他景區的差異化。按照差異化發展戰略,黃陂區應挖掘木蘭文化,蔡甸區應彰顯知音故里的特色,漢南區應圍繞特色農產品生產基地和百里長堤開發旅游資源,江夏區可借助區內湯遜湖、梁子湖豐富的淡水漁產建立“漁家樂”旅游。
強化鄉村旅游的鄉土特色。鄉村旅游的核心競爭力源于其鄉土氣息,發展鄉村旅游應充分體現農家文化和田園風光,強化鄉土特色。首先,要改變過去到農民家吃一頓飯、到田間摘一下蔬菜的簡單形式,應將農家樂旅游和鄉村生態游、鄉村休閑游等結合起來,在“吃、住、行、娛、購、游”各個環節都體現出鄉土特色。吃農家飯,住鄉間小舍,不要和城市的旅館媲美,只要安全衛生方便即可。其次,要注重游客的參與性,精心為來訪游客提供到田間勞作,在灶上做農家菜,參與地方工藝品的制作,地方文藝節目的表演等親自動手的機會。
提高旅游從業人員素質。首先應重視對當地村民的思想意識教育,把發展鄉村旅游同農村脫貧致富結合起來,動員廣大農民自覺參與旅游發展規劃,引導農民合理利用與開發鄉村旅游資源。其次,對于當地直接從事鄉村旅游服務活動的農民,要加強旅游產業基本知識、旅游服務接待技能等內容的培訓,端正服務態度、強化服務意識、提高服務水平,使他們能盡快實現從一般農民到旅游從業者的角色轉換。最后,當地政府應成立專門的鄉村旅游發展管理部門,與武漢的高等旅游院校合作,建立旅游管理人才培訓制度,并聘請旅游學院專家對旅游資源開發管理進行全局性、方向性的指導,提高鄉村旅游區的人才結構水平和管理水平。(作者單位:華東交通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注釋
①朱習芳,李偉,邱培:“武漢打造三大鄉村游板塊”,《荊楚網》,2010年12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