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戰略實施以來,農村面貌煥然一新。農業生產投入、基礎設施建設、農村集體企業規模壯大等,都需要有強大的金融支持。而現行農村金融體系遠遠無法滿足當前需求,因此金融機構要積極創新,特別是推動小型金融機構的建立和成長,從而盡快形成完善的新型農村金融體系。
【關鍵詞】新農村 金融體系 小型金融機構
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戰略構想中,農村金融體系的建設與完善已經成為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直接影響著新農村建設其他方面的順暢運行。據統計,截至2010年底,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涉農貸款余額為11.77萬億元,全年新增涉農貸款2.63萬億元。同期,我國農戶貸款余額為2.6萬億元,新增5909億元。很明顯,現在的金融政策已經向農村傾斜,這是一個非常好的信號。
中國共產黨十七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提到,允許農村小型金融組織從金融機構融入資金,允許有條件的農民專業合作社開展信用合作。2011年十一屆人大四次會議上通過的“十二五”規劃中特別強調農業現代化與城鎮化、工業化同步進行,金融機構應不斷創新,適應城鎮化、農業現代化推進過程中的變革。這兩個重要的文件都指出,完善農村金融體系,特別是小型農村金融機構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我國農村金融的基本狀況
金融在經濟生活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但在農村中,卻是最為薄弱的環節。最顯著的表現是金融機構網點比較少,而且很單一,主要以農村信用合作社為主。在城市中常見的商業銀行、外資銀行、財務公司、投資公司、信托公司等,在農村之中卻極為少見甚至沒有。相關調查機構曾經發布過以下數據:2007年末,全國縣域金融機構的網點數目為12.4萬個,比2004年減少9811個。縣域四大商業銀行機構的網點數為2.6萬個,比2004年減少6734個,從業人數比2004年減少3.8萬人,其中農業銀行縣域網點數為1.31萬個,比2004年減少3784個。在四大商業銀行收縮縣域營業網點的同時,其他縣域金融機構的網點也在減少。2007年末,農村信用社縣域網點數為5.2萬個,分別比2004、2005、2006年減少9087、4351和487個。截至2007年末,全國有2868個鄉鎮沒有任何金融機構,占全國鄉鎮總數的7%。①
僅金融機構數量少這一項就極大限制了當地農村經濟的發展:一方面是貸款難。由于沒有可抵押資產,現行體制下農民幾乎不可能貸到生產經營必需的大額度資金,更多的只是些小額貸款以解燃眉之急,缺乏長期經營的資金支持。鄉鎮企業大多數為非國有中小企業,信用擔保缺位以及抵押條件不具備也很難使其從金融機構獲得必要的金融支持。另一方面,缺少金融機構也嚴重影響了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有的地方出現存錢難、取錢難的現象,限制了老百姓的消費特別是大宗商品的消費以及信用消費。此外,農村金融業人力資源嚴重不足,從業人員業務素質有待提高,創新性人才幾乎沒有。金融機構之間合作不足,創新空間小。正規網點匱乏使得農村地下金融泛濫。
以上所述只是問題的一個方面,整個農村金融體系的不足不僅僅體現在硬件上,與之配套的“軟件”上也存在很多問題。比如利用資金的效率問題,信貸投入減少而且結構不合理,金融品種單一,業務創新不足,許多金融產品不適應農村金融需求,很多業務在農村無法提供全方位的服務等。
農村小型金融機構建立和完善的必要性
小型金融機構,主要是指具有獨立法人資格、具有較高自主決策權、以縣城或部分鄉村為其經營范圍、并接受相關部門監管的農村金融機構。目前,實踐中存在的小型金融機構主要包括小額信貸扶貧機構、中央銀行試點的小額貸款公司、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試點的村鎮銀行、貸款公司以及資金互助社。除營利性外,小型金融機構更多帶有政策性的特征。它主要體現的是國家制定的服務于農村、農業和農民的金融政策。這也是其能在農村這個廣大市場生存的前提。
城市中廣泛存在著銀行業金融機構和非銀行業的金融機構。前者主要指一些國有控股商業銀行如建設銀行、農業銀行等,以及政策性銀行和外商獨資銀行、合資銀行等;后者主要包括信托投資公司、資產管理公司、典當行、小額貸款公司、證券公司、基金公司、保險公司等。這些金融機構的覆蓋面很廣、網點很多,所提供的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也在不斷創新,利潤空間很大,風險較小。
在廣大的農村,提供金融服務的主要是銀行,包括郵政儲蓄銀行、國有商業銀行中的農業銀行,以及大量的農村信用合作社。這些金融機構在自身發展和提供金融服務方面受到很多不利因素的影響,比如借貸存在的風險無法預見和控制,由于交通不便利導致金融機構網點少等。更重要的是,這些金融機構在農村所獲得的利潤遠沒有在城市高,因此有的銀行就減少在農村的營業網點,有的銀行甚至退出農村市場,使涉農金融機構大量縮減,實際上形成了農村信用社“獨戶挑重擔”、壟斷農村金融市場的局面,嚴重影響農村金融供給能力,自然也就影響到了農村經濟的發展。而帶有政策性特征的小型金融機構有著金融機構的優勢,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城市有資金余力,農村有資金需求,金融缺少運作渠道”的矛盾,同時能夠彌補普通商業銀行的不足,更好地為“三農”工作提供金融服務。
小型金融機構的主要特點即優勢主要有以下幾項:
在經營方式上,能夠因地制宜,創新增長方式,不斷增加惠農產品。比如在完善傳統的農戶小額信用貸款、聯保貸款的基礎上,積極開發適合“三農”特點的金融新產品。同時,可以有多樣的服務方式,比如上門服務,到田間地頭為老百姓提供金融服務等,在滿足了農業經濟發展的金融需求和方便廣大老百姓的同時,也提高了小型金融機構的運行效率。
在管理層次上,簡單的治理結構更適應農村的基本特點。普通的金融機構實行現代公司制度,有專門的營業場所、章程、完善的治理結構,股東大會、監事會、董事長、經理等一應俱全,部門、人員組成比較復雜。這雖然比較適應城市發展的需求,但對于農村經濟而言,這樣復雜的機構顯得水土不服,自然就影響到其運行效率以及利潤空間。小型金融機構可以有簡單的治理結構,甚至營業場所也很簡單,這一切完全適應農村的基本特點。
由于設立的門檻降低,經營場所簡單以及人員因素等,使得小型金融機構運行成本較低。這體現了小型金融機構商業性的一面,保證了其在維持正常運轉的前提下有著充足的利潤空間。
完善農村小型金融機構的建議
小型金融機構試點從2006年開始,在所試點的六個省區的部分縣或村鎮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后經國務院批準,試點逐步擴展到了全國31個省份。試點工作的基本原則是“低門檻、嚴監管”,取得了預期中的成果,但也發現了大量問題亟待改善。筆者從以下幾個方面提出完善農村小型金融機構的建議:
完善金融法律,加強對農業、農民的金融支持。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是我們國家所有工作中的重點,中央一號文件連續幾年鎖定“三農”問題,一方面表明中央對待“三農”工作的態度和決心,另一方面也體現了“三農”工作的重要性和有待解決的緊迫性。在國家采用金融宏觀調控手段引導資金大量投入農村的時候,更有必要將其納入到法治化的軌道之中。在現有金融法律制度的基礎上,健全并完善一整套適合農村金融發展的金融法律體系,為整個農村金融的快速、穩定、健康發展保駕護航,這也符合我國法治國家的應有之意。
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創建良好的金融生態環境。農民是弱勢群體,農業是弱質產業,涉農金融業務成本高、風險大、收益低,農村金融不能過分依靠市場化,更多地需要當地政府給予相應的政策支持和多種形式的優惠措施。創建寬嚴相濟的政策環境,增強農村金融的商業可持續性,加大政策性金融對農村經濟的扶持力度,綜合運用貨幣、財政、稅收等政策,采取激勵有效、風險可控、協調配套的金融政策把資金引入農村,并且引導金融機構增加涉農信貸投放,確保涉農貸款增量占比不低于上年,加快農村經濟建設。進一步優化農村金融生態信用環境,建立激勵相容的信用獎懲制度。
積極創新新型的農村小型金融機構。由于試點的小型金融機構類型相對單一,可以考慮非銀行金融機構之中是否有適合農村經濟發展需求的形式,比如設立農業保險機構,建立農業保險制度。農業保險機構也應突出政策性,完善風險補償機制,有助于分擔一定風險,在天災人禍出現后盡可能將損失降至最低,充分保障農業生產,讓廣大農民群眾更安心地進行農業生產。
加強農村小型金融機構自身建設。一方面,針對農村的基本特點,根據國家政策和農村市場需求,積極開發適銷對路的信貸產品,比如將小額信貸發展為常態業務,在貸款額度、手續等方面給予優惠及便利。同時對于生產必需的大型農機具、生活必需的大件家用電器開展分期付款業務,方便群眾生產、生活的同時增加金融機構的效益。另一方面,對從業人員進行相關培訓,提升業務水平。另外,積極申請相應政策,吸引高水平的專業對口人才充實到小型金融機構,促進金融機構未來的發展。(作者為中央司法警官學院知識產權法教研室主任)
注釋
①中國人民銀行農村金融服務研究小組:《中國農村金融服務報告》,2008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