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現代公共文明是市民文明素質和城市文明程度在公共生活領域的集中體現,是城市環境面貌、公共秩序狀況、社會服務水平、城市文明風尚的綜合反映,其基本精神是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尊重、相互禮讓。中國禮文化的精神內涵,經過創造性轉化,完全可以適用于現代公共文明建設,并在新的社會背景下發揚光大。
【關鍵詞】禮文化 禮儀教化 公共文明
在中華傳統文化中,禮是道德的標準、教化的手段和是非的準則。它在政治關系和人倫關系中有著重要的地位,既有威嚴的功能,也有親合的作用。中國自古就是“禮儀之邦”。“中華文明的‘禮’是以‘敬讓他人’為其精神,以‘溫良恭儉讓’為其態度,以對行為舉止的全面禮儀化修飾為其節目的文明體系。”①北京作為中國首都和歷史文化名城,是展示中華民族文化底蘊和文明有禮的中國人精神風貌的窗口。作為一個國際化程度日益提高的現代化城市,良好的公共文明體系,特別是在城市環境、公共秩序、社會服務水平、市民行為素養等方面的文明程度,日益成為國際社會和廣大群眾關注的焦點。那么,作為北京歷史文化底蘊核心要素的“禮”,對于作為國際化城市核心要素的“公共文明”有何意義和價值?筆者認為,中國禮文化的精神內涵,經過創造性轉化,完全可以適用于現代公共文明建設,并在新的社會背景下發揚光大。而作為國際化大都市的北京的公共文明體系,融入作為中華傳統美德的“禮”的精神之后,將更加彰顯中國特色。
禮的精神——尊重和禮讓他人,完全可以轉化為現代公共文明的基本原則
禮起源于中國原始宗教的祭祀活動。廣義的禮泛指典章制度、一切社會規范,以及相應的禮儀形式。狹義的禮主要指人與人交往過程中的行為規范即禮儀、禮節、禮貌。中國儒家思想體系中的禮,其基本精神就是尊重和禮讓他人。《禮記·禮運》說:“講信修睦,尚辭讓,去爭奪,舍禮何以治之?”禮是人的一種和諧共處關系的反映,是人與人之間相互尊重、相互禮讓這一美好關系的制度化、規范化形式。人類的道德自覺力量源自于禮、也鑲嵌在禮之中。孟子曰:“辭讓之心,禮之端也。”(《孟子·公孫丑上》)這說明,禮與“仁”一樣,是一種價值觀念和道德規范,是他律和自律的結合。其含義有二:一是要有尊重他人的態度,把他人當作和自己一樣的人看待。二是在利益發生沖突時,要克制自己的欲望,在行為上有對他人利益的讓度。而對他人的主動禮讓精神,是一種建立在道德自覺基礎上的、通過自我克制而換取人際關系和社會秩序和諧的自律行為,這種自律源于人對于人之為人的本質的覺醒和對人和社會的一種情義。在這個意義上,禮最具有公共性品格,禮使人們增強了社會的公共意識,培育了公共精神和公共生活領域中的文明素養。北京在經歷了改革開放30年城市化、國際化、全球化進程快速推進之后,經濟結構和社會結構深刻調整,大量的單位人轉變為社會人;社會人員流動加速,國際交往活動的范圍和頻率不斷擴大;人口規模不斷加大,城市環境、交通秩序的壓力日益增強。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對相互尊重、相互禮讓精神的需求不僅沒有衰減,反而更加迫切和強烈。這集中表現為社會各界對打造城市公共文明體系的強烈需求和愿望。
公共文明是市民文明素質和城市文明程度在公共生活領域的集中體現,基本精神是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尊重、相互禮讓。現實生活中,盡管公共生活領域急劇擴大,人們的公共意識卻極為淡薄:一些人在聚會、商談等日常交往中,喜歡自我獨白,缺乏傾聽和理解他人、與他人達成共識的誠意;城市公共生活中存在亂吐亂扔、亂擁亂擠等對公共環境漠不關心的現象;在利益面前蜂擁而上,缺乏基本的禮讓精神等。這些都說明,尊重和禮讓他人的精神,仍然是當今人類生存與發展、社會和諧與穩定的突出問題。從北京奧運籌辦以來持續多年開展的環境文明、秩序文明、禮儀文明、觀賞文明、服務文明五大文明行動來看,其基本精神就是倡導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關愛。這些滲透于公共文明中的禮讓精神,又集中體現在尊重人、理解人、關愛人。這些現代價值觀念和道德規范,離不開中國禮文化中尊重和禮讓他人精神的支撐。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禮文化與現代公共文明是一脈相通的。
禮儀教化的方法——從日常生活行為細節抓起,完全可以運用于加強公共文明建設的措施
在儒家看來,禮儀教化必須從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要求開始,體現于人的言行舉止的細節中。人作為社會的成員,其言行舉止都是社會互動的文化符號,身體的一舉一動都不再是個人的行為,而是一種表達對他人的禮儀,影響人倫關系的社會行為和文化符號。《論語·鄉黨第十》向我們展示了孔子身體力行所做出的示范:“孔子于鄉黨,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廟朝廷,便便言,唯謹爾。”孔子見了鄉親,并沒有居高臨下的氣勢,而是溫和而恭謹,好像不太會講話的樣子,但在朝廷祭祀和朝廷議政時,卻雄辯滔滔而又謹慎明確,這是他人人平等、一視同仁思想的自然流露。“鄉人飲酒,杖者出,斯出矣。鄉人儺,朝服而立于阼階。”他參加鄉飲酒禮,必先禮送老年人起身,才走出來,這是對老年人的尊重。鄉人舉行驅逐疫鬼的風俗活動,他穿著官服站立在東邊階梯,這是對先祖五祀之神的誠敬。從生活細節抓起,從言談舉止抓起,使身體的一舉一動都表達辭讓之心,從而在生活小事中展現仁者的最高境界,這是孔子的良苦用心,也是他的中庸之道。
城市的公共文明,涉及環境面貌、公共秩序、社會服務水平、市民文明素質等等,覆蓋各類公共場所,千頭萬緒,從何抓起?孔子倡導的禮文化告訴我們:從生活中每一個細節抓起,人人發動,日積月累,潛移默化,逐漸形成強大的社會風尚。從北京近些年來文明風尚建設的經驗看,正是遵循了這樣一種小切口、大縱深、全覆蓋的思路。從細節抓起,從門檻低的事情做起,并不是降低公共文明建設標準;從高處著眼,從小處著手,強調把愛國熱情和社會責任感落實到言行舉止的細節中。這正是儒家所說的“極高明而道中庸,致廣大而盡精微”(《中庸·第二十七章》)的意境。
禮儀教化的途徑——加強規范體系建設,完全可以推廣于公共文明體系建設的各個領域
禮文化在注重其禮義精神的同時,還注重其禮儀規范的建構。儒家對禮儀規范的重視和向往程度表達了對建構人類禮儀社會的情結。廣義的禮儀規范涵蓋古代中國的政典、官制、民政、教育、司法、賦稅、兵役等方面,狹義的禮則涵蓋人們日常生活和生命過程中的行為規范,如冠(成人禮)、昏(婚禮)、喪(喪葬禮)、祭(祭祀禮)、朝(君臣之禮)等。禮儀規范不僅與人做什么及如何做緊密相關,而且與人成為什么即人之為人的本質緊密相關。為此,禮儀規范具有普適性、公共性的品格,是制約人的存在狀態和存在過程的當然之則,是協調人與人、人與社群互動的基本保障。在儒家看來,社會就是人們相互尊重禮讓的一個場所,人就其同群的本性來說其本質就是一個禮儀性的存在,“社會在孔子的構想中成為一個宏大壯闊的禮儀活動”。②同時,禮儀規范也是完成化民成俗的關鍵所在。禮教的核心就是要建立起規范的權威,培養人們一種對于規范的職責義務的無上敬重心,進一步增強自律意識,做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論語·顏淵第十二》),自覺克服各種物質欲望無限膨脹的誘惑。當認同并遵守禮儀規范的人越來越多并超過一定臨界點時,這些規范就內化為大多數人的自覺行動,并形成社會禮俗。這些禮俗又成為培養民眾良好素養的土壤,產生不教而化的效果。
當今北京和中國社會一樣,正處于深刻的社會轉型時期,舊的價值體系和社會規范被打破,新的價值體系和社會規范還沒有完全建立起來;由于社會成員高度流動,人與人之間關系呈現廣泛接觸、轉瞬即逝并且萍水相逢化,人們一旦違反道德很容易逃避處罰和制裁,社會的非正式約束機制薄弱。同時隨著社會生活節奏的加快,各種機遇和挑戰增多,人們的欲望自然而然地大大增長。在這最需要社會規范的時刻,社會規范卻偏偏更少了,加劇了社會的不穩定。實現新的社會整合,減少人際交往的不確定性,社會必須有一個確立制度規范的過程。
孔子倡導的禮儀文明,經過創造性轉化,完全可以適用于現代公共文明的制度建設。“禮教”的意義在于重視制度規范在塑造人們觀念的作用,強調制度規范建設本身的人文內涵和教化作用,把制度規范作為道德培養的基本途徑,并通過啟發人們的人倫自覺,使制度規范內化為人們的行為習慣。針對當前公共生活領域急劇膨脹、人們在公共領域的交往迅速擴大的現實,加強對各類公共場所行為規范的建設。通過公民自覺參與、協商,按照尊重禮讓的精神,在機場、車站、商場、等各類公共場合,制定不同的公共文明禮儀規范,引導和約束人們的公共行為。總之,應當借鑒中國禮文化的寶貴經驗,根據新的社會歷史條件,制定覆蓋公共衛生、公共秩序、公共交往、公共觀賞、公共服務等各個領域的公共文明行為規范體系,使人們在公共場所的一切行為均納入禮儀規范之中,并在禮儀規范的引導下獲得公共行為的協調。只有這樣,才能建立良好的社會環境秩序,形成和諧穩定的城市公共環境。(作者分別為:中國地質大學研究生;副教授)
注釋
①陳來:“禮的精神與世界城市”,首都文明線熱網http://www.bjwmb.gov.cn/xxgk/xgzl/wmjsjb/t20101018_
317446.htm
②赫伯特·芬格萊特:《孔子——即凡而圣》,彭國翔,張華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6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