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基于武漢城市圈高等教育發展不平衡的現狀,以均衡發展的視角分析了武漢城市圈區域高等教育的發展情況,認為武漢城市圈高等教育系統的均衡發展,需要東、中、西三區域高等教育子系統形成“三核聯動”的發展模式,逐步縮小區域間的高等教育引力強度差,拉近區域間的高等教育實力。
【關鍵詞】武漢城市圈 高等教育 均衡發展
2001年12月17日,湖北省社科院《要文摘報》2001年第50期發表陳文科研究員《關于發展“大武漢”集團城市的建議》的文章,接到省委領導重要批示,標志著武漢城市圈的發展雛形誕生。2004年4月7日,中共湖北省委辦公廳、湖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轉發《省發展改革委員會關于加快推進武漢城市圈建設的若干意見》的通知,標志著武漢城市圈建設從提出、研究論證已到了全面推進、實施的階段。①武漢城市圈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建立。武漢城市圈位于我國中部地區腹地,擁有豐富的高等教育資源,其中武漢市在城市圈高等教育系統中具有絕對優勢,武漢城市圈區域間高等教育均衡發展,是城市圈高等教育系統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保障。
武漢城市圈的城際空間結構
武漢城市圈在空間上是以武漢市為中心,半徑約100公里的區域范圍。城市圈由武漢市、黃石市、鄂州市、孝感市、黃岡市、咸寧市、仙桃市、潛江市、天門市共9個城市組成,總面積57822.36平方公里、總人口3067.3萬人、GDP總量2977.54億元,分別占湖北省總量的31.1%、51.2%和59.8%。
武漢城市圈內以武漢市為中軸線,咸寧、鄂州、黃岡、黃石四市自西向東依次位于中軸線東側,孝感、仙桃、天門、潛江四市自東向西依次位于中軸線西側。武漢城市圈9個城市的地理位置分布呈現出以武漢市為軸心,東西兩側均勻分布的耦合形態。這種城市空間結構將武漢城市圈自西向東劃分為偏西區域、中間區域和偏東區域,這三個區域的劃分確定了武漢城市圈城際間的空間結構。城際空間上自然的幾何形態是城市圈發展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武漢城市圈系統中的高等教育子系統與其母系統具有相同的城際空間結構。高等教育子系統的空間結構是武漢城市圈東、中、西三區域高等教育互動發展的要素。
武漢城市圈高等教育系統的整合主要分為兩個過程,具體的、物質層面的過程:即實體高等教育資源的流動和高等教育內外部環境的相互作用;抽象的、精神層面的過程:即高等教育圈的思想內化認同和互補。根據海格特的空間相互作用理論,武漢城市圈內三區域間高等教育的相互作用呈現出混合性、復雜性、級層性的特征。其相互作用模式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中心輻射模式”,以武漢為中心的中間區域利用自身絕對優勢分別對東、西兩區域產生輻射和帶動作用;第二階段“線性傳導模式”,三區域間具有相對比較優勢資源的區域向比較劣勢的區域進行轉移實現區域間互補;第三階段“動態對流模式”,三區域發展已處于大體穩定平衡狀態,三區域呈集中式螺旋向上發展趨勢。
目前,武漢城市圈三區域間的城際空間地理結構系統下高等教育體系的結構是以中間區域武漢市為主,東、西兩側為輔的金字塔型不平衡發展形態。這種金字塔型結構從長遠的戰略角度來看,不利于武漢城市圈三區域高等教育體系間的相互促進和均衡發展。通過對關于武漢城市圈區域結構劃分的文獻整理分析,學者普遍根據武漢城市圈城際間的經濟聯系強度和隸屬度為視角將武漢城市圈大體分為核心圈:武漢;中間圈:孝感、黃石、黃岡;外圍圈:咸寧、鄂州、天門、仙桃、潛江。其基本結論是:應以武漢市為城市圈的絕對中心,向其他外圈層城市進行輻射式影響。②
本文認為以武漢市為中心向外圈層城市進行輻射式影響的結構方式有其現實依據,但不利于武漢城市圈整體的均衡互動發展。所以本文根據武漢城市圈九個城市的地理分布,重新劃分了其地理區域,形成了偏東、中間、偏西三區域互動發展的“三核結構”模式。
高等教育系統是城市圈大系統中的子系統,武漢城市圈的“三核結構”互動發展模式,應然是城市圈高等教育系統區域劃分的依據?!叭私Y構”具有穩定性和聯動性的幾何特征,所以本文將武漢城市圈區域高等教育劃分為:偏東區域、中間區域和偏西區域,與城市圈的地理空間區域劃分呈現耦合形態。
武漢城市圈高等教育現狀分析
武漢城市圈三區域間的高等教育規模和質量均極不平衡。主要表現在中間區域武漢市的高等教育規模和質量明顯強于東、西兩區域。中間區域與東、西兩區域間具有明顯的高等教育級層差異性,不利于均衡發展。
中間區域高等教育規模較其他兩個區域具有明顯優勢。武漢市擁有中央部委高校8所、省屬本科院校15所、普通專科學校1所、高等職業學校(含民辦)32所、獨立學院22所、成人高校7所。③
在武漢城市圈高等教育系統中,三區域按照高等教育發達程度排序依次為:中間地區、偏東地區和偏西地區。其中偏東地區和偏西地區共8個城市的高等教育規??偭窟€不到中間地區(武漢市)的四分之一。截止2009年5月31日,武漢城市圈中經教育部認可的普通高校中,位于鄂州和天門兩市的高校數仍為零。④
目前,武漢城市圈高校工作人員中,專業教師隊伍的比例明顯偏低,同時專業教師隊伍的質量參差不齊。其一,從絕對數量來看,城市圈高校專業教師隊伍與行政、工勤人員的整體比例基本持平,其中偏西區域的絕對數量和相對比例較其他兩個區域都明顯偏低。其二,從專業水平來看,城市圈高校專業教師隊伍的學歷層次和教學科研水平差距較大,主要集中在中間區域中央部委院校和省屬重點高校教師的專業水平明顯高于其他普通高校、??坡殬I技術學院和成人高校的教師,直接導致城市圈區域高等教育的實力不平衡。
武漢城市圈高等教育經費占教育經費的比例偏低,武漢城市圈三區域的高等教育經費級差現象嚴重,偏東、偏西兩區域的高等教育經費總和仍低于中間區域的高等教育經費,且偏西區域的高等教育經費不到中間區域的三分之一。
武漢城市圈高等教育均衡發展對策
本文認為武漢城市圈高等教育系統的均衡發展,需要東、中、西三區域高等教育子系統形成“三核聯動”的發展模式,逐步縮小區域間的高等教育引力強度差,拉近區域間的高等教育實力,實現城市圈高等教育的穩定均衡發展。
加強武漢城市圈高校專業教師隊伍建設。首先,需要明確專業教師隊伍在高校的主體地位,切實保障高校專業教師的權利,逐步擴大高校專業教師隊伍的比例;其次,需要在各區域、各高校建立高校專業教師的發展保障機制和客觀評價體系,切實提高專業教師的綜合素質和專業水平;最后,需要大力倡導高校教師的流動性與穩定性相結合,促進優秀的專業教師在城市圈高校內進行合理的流動,保障區域間高等教育的平衡性和發展性。
完善武漢城市圈高等教育投入機制,拓寬經費來源。武漢城市圈的高等教育經費包括:1、政府財政性教育經費:財政預算內教育經費,主要是財政撥款;財政預算外教育經費,主要是各級政府征收的用于教育的稅費、企業辦學經費、校辦企業、勤工儉學和社會服務收入用于教育的經費等。2、國家非財政性教育經費,主要有社會團體及學生家庭和個人投資、捐集資、學雜費和學校其他自籌經費收入等。
武漢城市圈應該促進城市圈預算外教育投資比例的逐年增加,特別是社會力量和企業辦學的教育支出,初步形成財、稅、費、產、社、基、貸、息等多種方式相結合的教育投資多元化格局。同時,必須切實加強偏東和偏西區域的高等教育投資數量,保障三區域高等教育的均衡發展。武漢城市圈高等教育作為社會的公共服務項目和重要建設工程,城市圈各級政府應該承擔其主體責任,不斷完善高等教育的投資體制,保障落實高等教育經費的數量和比例。
促進武漢城市圈三區域高等教育的交流與合作。武漢城市圈高等教育均衡協調發展的前提是交流與合作,根據比較優勢理論,無論是處于優勢地位的中間區域,還是處于劣勢地位的偏東、偏西區域,都可以通過交流與合作進一步促進區域高等教育的發展,進而促進城市圈三區域高等教育的協調發展。
武漢城市圈中間區域的高等教育規模與質量具有明顯的絕對優勢,則可以通過網絡互聯、校際共建、學術交流、資源共享等模式,充分發揮其比較優勢給予偏東、偏西地區支持,促進城市圈高等教育的均衡發展。武漢城市圈偏東和偏西區域在高等教育領域較中間區域雖然整體發展情況相對落后,但同樣可以充分發揮自身高等教育資源豐富、區域廣闊的比較優勢,緊密聯系城市生產、服務居民生活,促進地方經濟發展、構建社會文明。同時,與中間區域進一步加強交流與合作,互相促進,均衡發展。(作者分別為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高等教育研究所碩士研究生,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高等教育研究所教授)
注釋
?、佟瓣P于武漢城市圈的提出、論證和規劃編制”,
http://www.wuhan18.gov.cn/,2007年5月22日。
?、趧⒊辛?,余瑞林,熊劍平等:“武漢都市圈經濟聯系的空間結構”,《地理研究》,2007年第1期。
③④(截止2009年5月31日)“湖北省高等學校名錄”,湖北省教育廳門戶網http://www.hbe.gov.cn/,2009年12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