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西部大開發戰略給西部傳統道德行為規范帶來各種挑戰,拜金主義等消極思潮不斷沖擊人們的思想。受其影響,西部欠發達地區大學生中的侵財型犯罪、網絡犯罪等日漸增多。針對該趨勢,應完善法制教育模式以及學生資助和心理危機干預體系,建立預防犯罪長效機制,防止西部欠發達地區高校大學生犯罪的發生。
【關鍵詞】西部欠發達地區 大學生 犯罪趨勢 預防對策
大開發戰略在推進西部地區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同時,也給當地的傳統道德行為規范帶來了各種挑戰,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個人主義等消極思潮不斷沖擊著人們的觀念。受此思潮沖擊,法律意識相對薄弱的西部欠發達地區高校大學生中,以侵財型犯罪為主的多樣化犯罪日趨增加。因此,準確把握當前這類高校大學生犯罪的趨勢及規律,有針對性地開展高校犯罪預防工作和法制教育工作,對預防和減少大學生犯罪有著重要現實意義。
當前西部欠發達地區高校大學生犯罪趨勢
以傳統打架斗毆方式侵犯人身權利為主的單一犯罪,逐漸轉變為以侵財型犯罪為主的多樣化犯罪,并日趨嚴重。過去西部欠發達地區高校大學生犯罪類型大多集中在由打架斗毆引發的各類犯罪。近年來,在市場經濟快速發展下,過分角逐物質利益成為現實生活中一種錯誤導向,“金錢萬能”觀念沖擊著人們的思想,受這類錯誤觀念影響,大學生對物質欲望的過度追求也將成為當前這類高校大學生犯罪的主要動機,犯罪行為的危害性也日趨嚴重。
網上詐騙、盜竊等犯罪手段逐步取代傳統型犯罪手段,智能化犯罪出現。近幾年,隨著我國西部大開發戰略不斷推進,西部欠發達地區經濟社會得到較快發展,計算機網絡技術在全國高校得到廣泛應用和普及,網絡在方便大學生的同時,也帶來了大量有害信息。加之大學生處在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尚未完全定型階段,對有害信息缺乏辨析能力,這些有害信息可能成為大學生實施犯罪的誘因。①一些學生經不起“外面世界”的誘惑,很容易利用計算機網絡進行網絡盜竊、網絡詐騙、網絡侵權等違法犯罪活動,從而引發一種新形式的犯罪——網絡犯罪。
部分犯罪逐漸從校內轉向校外,犯罪案件數量及作案人數有所增加。中國犯罪學研究會會長、北京大學法學教授康樹華所做的調查表明,近幾年,青少年犯罪占社會刑事犯罪的70%至80%,其中大學生犯罪約為17%。②在西部欠發達地區高校中,有一部分大學生盲目追求高消費而走向犯罪,但通過犯罪所獲取的校內財物極其有限,便將目光轉向校外實施犯罪。犯罪空間從校內轉向校外,隨之增加了大學生與社會不法分子頻繁接觸的機會,使得這類高校大學生犯罪案件數量和作案人數呈上升趨勢。
因家庭貧困導致心理異常而引發的犯罪占一定比例。研究表明,學生貧困具有多元性,學生貧困除了經濟層面,還包括學習、心理和技能等多個層面,而且,不同的群體或個體還存在多重貧困。③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改革進一步深化,我國經濟社會發生了巨大變化。在這場大變革中,基于多種原因,東西部經濟發展不平衡,貧富差距存在、教育資源不公平、就業壓力增大等給西部欠發達地區家庭貧困學生帶來許多心理問題,如經濟壓力、就業壓力、人際交往壓力等。若這類大學生不能正確認識客觀存在的貧困問題,很容易在心理上產生失衡和不滿情緒,一旦因家庭貧困導致心理失衡達到一定程度,便容易走向違法犯罪的極端道路。
當前西部欠發達地區高校大學生犯罪預防對策
完善當前法制教育模式,切實增強法制教育實踐性,進一步提升西部欠發達地區高校大學生法律素養。法制教育的特點是思想性、人文性和實踐性的統一,其中增強實踐性是增強法制教育的重要教學原則。④法制教育的實踐性要求不僅要傳授給學生必要的法律條文,更重要的是要教會學生在現實生活中如何運用法律保護自己,維護自己的權益;學會如何與各種人和事打交道的能力,學會如何分析、查證事實的能力,并最終形成科學的法治觀念和法治精神。至此,完善當前西部欠發達地區高校法制教育模式、增強法制教育實踐性,應重點開展好以下工作并使之制度化:一是案例教學法,教師根據法律學科特點,通過對典型案例的描述,引導學生進行討論,從而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達到培養和提升學生法律素養的目的;二是結合西部當前實際,利用校內外法律方面的專業人員的資源,定期開展多種形式的法制教育講座;三是成立學生法律社團組織,進行有關法律知識方面的學習討論和實踐活動;四是組織學生旁聽案件審理、參觀監獄,讓學生切身感受違法與制裁、犯罪與刑罰的必然聯系。
強化法制教育工作者法制教育能力,切實提升高校輔導員隊伍法律素養。法制教育是一項政治性、理論性、知識性、實踐性很強的綜合性教育,有明確的目標、規范的內容和相對穩定的教育渠道。因此,只有受過專業培訓、具有一定理論水平和實踐經驗的教師才能承擔這項工作。顯然,高素質的法學教師隊伍是培養和提高大學生法律素養的根本保證。因此,加強法制教育的師資培訓和隊伍建設不容忽視。針對當前西部高校實際情況,重點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一是加強培訓,對當前教師和輔導員進行必要的法律知識加深和擴展;二是搭建平臺,讓從事一線工作的教師和輔導員走出校園,定期參與一定法律實踐活動,通過實踐鍛煉,進一步增強其法制教育工作能力;三是提升教師和輔導員隊伍預防大學生犯罪的科學研究能力,使這類教師除了從事具體的法制教育工作外,還要將有效預防大學生犯罪的成功做法及時總結,不斷探索預防大學生犯罪的新方法。
針對西部欠發達地區高校大學生犯罪趨勢,切實建立預防大學生犯罪長效機制。針對性地建立西部欠發達地區高校侵財型犯罪和網絡犯罪防范機制。西部欠發達地區的高校管理者、法制教育工作者及輔導員要及時對學生中經常發生的侵財型犯罪行為、網絡犯罪行為予以分析研究,對矛盾糾葛進行及時處理,從機制上保障管理者、法制教育工作者及輔導員對預防此類犯罪的足夠重視。建立校內和校外預防大學生犯罪的聯防機制。針對當前西部欠發達地區高校大學生犯罪從校內轉向校外的趨勢,作為高校管理者應及時加強與校外有關部門聯系,聯合建立預防大學生犯罪的專門防范機制。具體為:第一,成立高校預防大學生犯罪機構,與公安機關建立長期聯防機制,重點加強對高校周邊環境整治;第二,建立大學生和當地社區自治聯防組織,及時發現、制止、報告校內校外發生的違法犯罪事件,以防范于未然。建立高校輔導員處理突發事件應急機制。突發事件是引發犯罪的重要因素,高校輔導員作為學生工作一線管理者,發生突發事件后應及時到場、全面快速了解信息、及時匯報情況,以控制和處理學生突發事件,維護校園正常秩序,這一環節的良性運轉必須要有可持續的機制作保障。
完善西部欠發達地區高校學生資助體系和心理危機干預體系,積極預防因家庭貧困因素導致心理異常而引發的犯罪事件發生。完善資助體系。此項工作的不斷完善和有效推進對預防因家庭貧困而導致心理異常引發的犯罪也至關重要,具體途徑為:第一,科學地增加貧困學生資助,讓每一個學生不因貧困而輟學;第二,加大對學生資助體系的監督力度,使每一份資助均落到實處而不荒廢;第三,建立學生資助跟蹤制度,及時了解和發現每一個資助環節存在的問題,增強資助程序透明度,不讓學生對資助政策失去信心。完善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體系。大學生一旦產生心理危機,無論是在思維、語言還是在行為方式上都會出現明顯的變化,如思維混亂、語無倫次、行為怪異、嚴重不合群現象等。⑤可以說,大學生心理危機的產生是大學生犯罪的原因之一,完善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體系極為緊迫,具體為:第一,建立大學生心理檔案,重點建立心理危機高發群體檔案,加強與學生家長溝通,以便及時發現問題、及時溝通、及時治療,以預防犯罪行為的發生。第二,配合專業心理咨詢人員對學生進行心理危機預防干預,特別是輔導員要配合心理咨詢人員開展心理咨詢工作,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宣傳,預防犯罪事件發生;第三,輔導員應廣泛深入學生內心,針對大學生的心理特點,開展多樣化心理健康知識的普及與教育,降低學生心理危機發生率達到預防犯罪目的。
當然,有效預防當前西部欠發達地區高校大學生犯罪,除了準確把握當前大學生犯罪的趨勢并有針對性地制定高校預防措施以外,還應充分發揮社會、政府、家庭的作用,共同預防,才能真正實現減少和預防西部欠發達地區高校大學生犯罪的目的。(作者分別為:畢節學院教育科學系講師,教授;本文系畢節學院科學研究基金2009年度重點項目“當前大學生犯罪預防與高校輔導員工作研究”,項目編號:20091005)
注釋
①譚偉,陸新凱:“大學生網絡犯罪的特點、成因及防治”,《黑龍江高教研究》,2008年第6期。
②鄭笛:“論大學生犯罪與學校教育”,《湖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年第3期。
③劉恒新,黃鋼威,嚴樹文:“西部高校貧困生特征分析”,《中國成人教育》,2009年第3期。
④張雅維:“把法制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發展論壇》,2001年第6期。
⑤段鑫星,程婧:《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北京:科學出版社,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