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之間的競爭日益表現為由教學質量、科研水平和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能力為核心構件形成的內涵實力的競爭。因此,要在地方高師院校中著力打造科研相對優勢和自身科研特色,緊貼專業、學科建設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需要,引進高層次科研人才,積極創新科研管理體制機制,以提升科研核心競爭力。
【關鍵詞】高師院校 科研核心競爭力 建設
隨著我國經濟特別是高等教育和科技發展水平的不斷提高,高校之間的競爭,日益表現為由教學質量、科研水平和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能力為核心構件而形成的內涵實力的競爭,而科研始終是提高教學質量和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能力的重要橋梁和基石。所以說,高校之間的競爭,在很大程度上表現為科研實力的競爭。從世界高校建設發展興衰史中我們也可以清楚地看到這樣的事實:科研興學校興,科研強學校強。綜觀國內外著名大學,其高質量的人才培養,往往也是建立在其豐厚的高水平高質量的科研成果之上的。所以說,科研核心競爭力,始終是高校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構件。
打造科研優勢和特色是地方高師院校提高科研核心競爭力的根本
地方高師院校多而分布廣,是新中國高等教育建設發展的一個重要特點。這其實是舊中國教育事業落后,新中國要想盡快改變這種狀況而不得不加快各級教師特別是基礎教育師資培養的必然選擇。它對于加速我國高等教育特別是基礎教育發展作出了積極的貢獻。不過,由于地方高師院校的辦學定位,特別是大都不建立在中心城市等原因,所以自創建之日起就存在科研資源相對偏少、科研人才相對缺乏和科研意識不強等問題,并因此嚴重制約和影響到其科研實力的建設發展,而隨著高等教育發展特別是國家提倡實行多元化培養各級各類教師,地方高師院校的生存發展壓力也與日俱增。正因如此,高等教育改革越是深入發展,地方高師院校越日益感到科研核心競爭力建設對于保證自身良好生存發展的重要性。
考察國內外科研核心競爭力建設的實踐,我們可以發現這樣一個事實:任何高校沒有形成自身的科研相對優勢特別是科研特色,就無科研核心競爭力可言。換言之,任何高校科研核心競爭力的最終形成,都是建立在其科研相對優勢特別是其科研特色之上的。而科研相對優勢和科研特色的形成,決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須經過長期的科學研究實踐,并經由量變到質變的建設發展歷程方可最終實現。
作為地方高師院校來說,要想從根本上解決科研核心競爭力不強的問題,不僅要有急起直追不甘落后的勇氣,還必須善于進行“破冰之旅”。而為了盡量縮短其科研核心競爭力建設的“破冰之旅”,地方高師院校只有首先立足于做大做強傳統優勢科研領域,才能真正有所作為,才能盡快形成自身的科研相對優勢特別是科研特色,繼而真正形成自身的科研核心競爭力,使其科研工作在所在的省市乃至全國占有一席之地。如贛南師范學院地處客家文化搖籃之地,擁有其豐富的第一手科研資源,加上始終注意相關科研力量的整合和科研人才的引進、培養,并集中必要的人力物力積極開展其研究,經過10多年的努力,不僅獲得大量的相關的省級研究項目,同時隨著相關科研人才的增多特別是相關的高質量科研成果的增多,獲得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也不斷增多,加上多次成功舉辦國際客家文化學術會議,以及堅持與臺灣和港澳地區的有關高校聯合開展客家文化夏令營等研討活動,從而使學校的客家文化研究在國內外的影響日益提高,并使學校客家研究中心成為了首批省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之一。而且港、澳、臺地區和日、韓、法等國家的有關專家、學者頻頻到校參觀訪問或查閱客家文化研究資料,特別是學校有關研究人員在國內外客家文化研究方面的話語權日益擴大提高,從而有力地提升了學校客家文化研究在國內外的核心競爭力。其他如中央蘇區研究、教育經濟研究方面,該校不僅擁有得天獨厚的科研資源條件,而且一直是傳統優勢科研領域,所以經過多年積極努力開展相關研究,也取得了一大批高質量的科研成果,因而中央蘇區研究中心和教育經濟研究中心也先后被批準為省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從而進一步增強了學校的科研核心競爭力。
緊貼專業、學科建設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需要,是地方高師院校提升科研核心競爭力的有效路徑
科學研究是人類社會實踐的產物,同時又必然要反過來指導服務于人類社會實踐活動。誠然,開展科學研究,始終是高校的三大功能之一,但高校的核心任務始終是教學,即通過高質量的教育教學培養出高質量的人才。這就決定了高校的科研工作必須立足于學校教育教學發展的客觀需要,必須為不斷提升學校的教育教學水平亦即人才培養質量服務,必須為促進學校的專業、課程特別是學科建設良性快速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科研支撐,才能體現并不斷張揚其存在的價值,因而也才會有旺盛的生命力。在這一點上,對于以培養基礎教育師資人才為己任的地方高師院校來說,只能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同時,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和快速發展,高校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共盛衰的關系日益緊密,這就決定了高校科研必須更加緊密結合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需要,必須著力提高促進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率,才可能獲得源源不斷的科研資源和科研資金,繼而才能使學校的科研工作越做越強,最終使其科研核心競爭力不斷得到加強和提升。這也就是說,高校科研旺盛的生命力特別是科研核心競爭力的最終形成,越來越取決于其促進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率。否則,高校科研核心競爭力建設將因“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而不得不偃旗息鼓,其結果必然是毫無科研核心競爭力。這一點對于地方高師院校科研核心競爭力建設尤其重要。
正因地方高師院校科研必須更加注重兼顧對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學科建設發展和促進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率,決定了它必須堅持理論研究與應用研究相結合,而且只有這樣,才能確保其科研核心競爭力獲得全面快速發展。如贛南師范學院充分利用本地豐富的稀土礦產資源產業開發的客觀需要,特別是緊緊抓住地方大力發展臍橙產業化經濟建設的良好契機,及時組建相關科研團隊,積極開展相關科學技術研究,經過短短的三、四年的努力,不僅獲得大批的省級科技開發研究項目,同時還獲得國家科技重大支撐計劃項目和農業部科技開發重點項目及國家中小企業創新基金項目。加上相關的研究成果及時被應用于生產,并產生了較好的經濟效益,所以該校的鎂合金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臍橙工程技術開發研究中心很快被提升為省級科研基地,而臍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還被列入所在省科技創新“六個一工程”,成為所在省擬創建的10個國家級研發平臺之一,這不僅使學校的科研核心競爭力建設邁出了更加扎實而又更加有力的步伐,而且使學校的科研核心競爭力得到了明顯提升。并且,隨著該校科研實力特別是科研核心競爭力日益增強,學科建設也取得長足進步,省級重點學科由“十五”時期的3個增長到“十一五”時期的8個,碩士點由2003年前的0個增加到去年的16個,而今年則獲得了9個一級學科碩士授予權,從而使學校的科研核心競爭力建設真正步入了良性循環發展軌道。
高層次科研人才是促進地方高師院校科研核心競爭力建設良性發展的有力抓手
目前,圍繞地方經濟社會建設由企事業單位委托或合作開展的各類研發項目,特別是省級以上科研項目、科研成果獎勵等科研資源的爭奪日趨激烈,同時許多重大學術問題研究往往需要多學科、大團隊的科研人才合作攻關。因此,地方高師院校如果沒有一支數量充足、結構合理、科研實力較強、科研水平較高的科研隊伍,特別是沒有建成相應的科研創新團隊和集群優勢,就難以形成有效的競爭力,就會在越來越激烈的競爭中日益被邊緣化,就不可能有科研核心競爭力。這也就是說,科研人才始終是科學研究的第一資源,科研創新團隊始終是提升高校科研核心競爭力的決定性因素。
正因如此,地方高師院校在科研核心競爭力建設過程中,必須根據科研發展需要,積極主動想方設法引進相關的高層次科研人才,不斷充實壯大科研隊伍,為學校科研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的科研人才基礎。其次,要堅持普遍提高與重點扶持相結合的原則,在大力提高科研隊伍的整體素質的基礎上,重點打造好多層級的科研創新團隊。一方面,要通過筑巢引鳳做大做強原有的國家、省和校院(系)四級科研創新團隊,這其實就是要做大做強學校的傳統優勢科研領域;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要根據引進的科研人才的科研優勢及時做好引鳳筑巢亦即不斷組建校院(系)兩級新的科研創新團隊工作,這其實就是要不斷培育學校科研新的增長點。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必須大力加強多層面的科研平臺建設。科研平臺是優化學科結構、凝練學科方向、匯聚學術隊伍的重要基地。平臺即舞臺,沒有舞臺,縱然是頂尖的演員也無法將其所固有的藝術才華淋漓盡致地展現在觀眾面前,結果只能是埋沒其才藝,貶損其社會價值。一旦這樣,任何演員都可能選擇放棄表演。地方高師院校引進高層次科研人才本不容易,倘若引進后學校不能為其提供適當的科研平臺進行科學研究,結果就很難將其留住。所謂事業留人,對科研人才來說,就是要用適當的科研平臺將其吸引住。而感情留人,就是要充分理解科研人才對科學研究的執著之心。不過,有了科研平臺而沒有合適的科研助手相匹配或者說組建成相應的科研創新團隊,科研人才終因孤掌難鳴而一走了之,結果是仍難將其留住。所以說,圍繞科研核心競爭力建設,地方高師院校只有始終堅持筑巢引鳳與引鳳筑巢相結合,普遍提高與重點扶持相結合,切實建立起科研人才隊伍、科研創新團隊與科研平臺建設緊密結合良性互動機制,著力建設日趨合理的科研梯隊和多層級的科研創新團隊與科研平臺,才能真正做到人盡其才、物盡其用,繼而才能真正使科研越做越大、越做越強,最終使科研核心競爭力得到穩步發展和提升。
最近幾年,贛南師范學院在想方設法不斷引進博士等高層次科研人才的同時,高度重視把他們的科研優勢及時充實到學校原有的科研創新團隊和科研機構中,或積極鼓勵他們領銜組建新的科研創新團隊,并及時為他們搭建起相應的校級科研平臺,從而使他們不僅愿意來,而且來后便潛心開展科學研究,同時積極主動爭取早出研究成果、出大成果。如該校引進博士及時組建的有機藥物化學研究創新團隊,自組建的當年開始,不僅年年獲得國家自然基金項目,并獲得所在省份至今為止唯一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科學儀器專項項目,特別是去年由該團隊負責人任首席科學家,聯合湖南、安徽等省市的有關高校和科研院所一舉成功申報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重點項目《血吸蟲防治關鍵技術研究與集成示范》,提高了該校在所在省份乃至國家科技界的影響,并使學校的科研核心競爭力實現了質的飛躍。其他如該校的江西省數值模擬與仿真技術重點實驗室、江西省鎂合金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省級科研基地,都是通過引進相關專業的高層次科研人才便立即組建相應的校級科研創新團隊和科研平臺,然后經過幾年的建設而孵化成省級科研基地的,這無疑進一步增強了學校的科研核心競爭力。
創新科研管理體制機制是地方高師院校科研核心競爭力快速成長的基本保證
從實踐來看,科研貴在堅持,科研需要持之以恒。唯有持之以恒,才能越做越寬廣、越做越強、越做越精深、越做名氣越大,最終科研核心競爭力才會越來越強。這不僅是科學研究的基本規律,也是科研核心競爭力形成發展的基本規律。既然事實如此,那么地方高師院校開展科研核心競爭力建設,就必須盡早做好統一規劃,必須堅持突出重點兼顧一般的原則,認真“謀篇布局”,集中“優勢兵力”攻關,才能真正有所作為,使其科研核心競爭力逐步成長發展。否則,學校科研就容易陷入東一榔頭西一鋤頭甚至一盤散沙之境地。一旦這樣,也就根本無法形成科研核心競爭力。與此同時,科研核心競爭力建設發展,始終離不開科研人才進得來留得住并自覺爭創一流科研業績的良好科研工作環境。農民種植莊稼離不開土地,但其收成的大小則取決于地力和肥力。科研工作環境就是科研人員開展科學研究的“土地”,其好壞往往會直接影響到科研的“收成”。所以說,優良的科研環境,始終是科研核心競爭力快速發展的必要條件。而要建成優良的科研環境,首先必須根據科研實踐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不斷創新科研管理體制機制,從而使科研的軟環境日益優化;其次,必須建立起與科研發展相適應相匹配的科研經費投入機制,不斷加強科研場所、儀器設備、圖書資料等建設,努力優化科研硬件條件;再次也是最重要的,必須不斷創新完善用人制度和收入分配制度,大力提高科研人員的政治和經濟待遇。只有這樣,才能使科研環境真正得到優化,繼而才能保證學校科研核心競爭力建設有條不紊而又富有成效地展開。
如贛南師范學院在學校“十五”發展規劃中就明確提出了“科研興校”戰略和科研優先發展領域,而在“十一五”發展規劃中則進一步提出要努力將客家文化、中央蘇區和教育經濟研究,以及有機藥物化學、臍橙技術、稀土鎂合金技術、功能材料化學和數值模擬與仿真技術研發等優先打造成學校的科研品牌,同時根據打造科研品牌實踐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及時修改完善了一系列的科研和人事管理制度,重點加大了高檔次科研課題、科研成果和科研成果獎的獎勵力度,加上學校科研投入年年成倍增加,從而確保了科研工作穩步發展。經過多年的努力,終于使“十五”和“十一五”規劃中科研工作目標全部如期實現,從而使學校的科研核心競爭力也得到了快速發展提升。
經過10多年特別是“十一五”期間的積極實踐,勇于探索,銳意創新,贛南師范學院立項的各類特別是國家和省級重點科研項目穩步增加,并開始擠身于承擔國家重大科研項目的高校之列,外來科研經費由“十五”初期的年均20萬元左右增加到“十一五”期間的年均近600萬元,其中2009年超過了1000萬元,省級科研基地由2003年前的0個增長到目前的8個,已名列所在省份同類高校的前列,科研成果獎的數量和檔次日益增多提高,以科研為重要支撐的重點學科和碩士點也獲得快速增長,所有這些,都充分說明該校的科研核心競爭力建設獲得了長足的進步,科研核心競爭力得到了顯著增強。(作者分別為:贛南師范學院音樂學院副教授;贛南師范學院研究員;本文系江西省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項目《地方高師院校核心競爭力培育研究》研究成果,項目編號:08ZD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