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然災害頻發已成為制約我國農業持續穩定發展的重要因素。農業保險能為農業提供經濟保障,它作為農業穩健發展的保障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但我國農業保險無法深入民間,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大力發展農業保險事業,是構建和諧社會、小康社會的內在要求。
【關鍵詞】農業保險 現狀 發展思路
我國農業保險的現狀
農業是高風險低產出的基礎弱質產業,在各種自然災害中首當其沖的便是農業。在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下,對于各種自然災害對農業造成的損失,可以通過國家和民間組織資金救助、國家相關政策扶持、商業保險等渠道予以補救,將自然災害對農業經濟的損害降到最小。但在我國廣大農村,應對自然災害還是傳統的社會保障體系,依賴國家的資金救助和政府相關政策扶持,而新的保障制度卻遲遲沒有建立。目前,農村的自然災害補救渠道中農業保險補救所占比例非常低,甚至在一些落后地區,更沒有涉及農業保險。這些都極大地加重了政府財政負擔,更嚴重的是難以滿足救災復產的需求,使農業在自然災害中的重建更顯得舉步維艱。
農業保險是農村經濟發展的助推器和穩定器。我國原先主要采取政府補貼和救助等方式給予農業保障,而在加入WTO后,政府對農產品的補貼會受到各種限制,而農業保險則是世貿規則所允許的政策。因此,農業保險將為中國農業發展保駕護航。建立和完善農業保險制度,對中國這樣一個有著九億農業人口的大國,有著十分現實而深遠的意義。
我國農業保險存在的問題
廣大農民缺乏投保農業保險意識。首先,幾千年來“靠天吃飯”的傳統思想已經在中國農民的心里根深蒂固。農民的文化水平有限,思想保守,防范意識、參保意識淡薄,僥幸心理嚴重,認為購買保險加重了經濟負擔,不能正確認識農業保險的作用,所以參保積極性差。其次,新中國成立之后,計劃經濟體制下政府以集體保障為核心,農民的生產勞動、防災、抗災都在政府的指導下完成。在體制的影響下,農民自然對政府產生了嚴重的依賴性,因此也很難建立起自我保障的意識。第三,大多數農村人口仍處于剛剛解決溫飽問題的階段,缺乏資金購買價格較高的農業保險。第四,農業保險在農村中缺乏影響力,農民對其缺乏足夠的認識,而且農民向保險公司索賠時手續繁瑣、理賠時間長,農民對保險公司的不信任,這都很大程度影響了農民參保的積極性。
農村保險市場風險大、收益小,致使保險機構缺乏積極性。中國農業大部分處于傳統農業階段,基礎薄弱,生產規模小,設施農業發展落后,抗御自然災害能力差。而中國又是一個高自然災害的國家,2001~2006年間,因自然災害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平均達1784.67億元/年。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業的受災率和成災率居高不下,一直分別維持在30%和50%左右。從保險機構來看,農業保險賠付率高、風險大,而且理賠難、營銷難,致使保險公司缺乏推廣農業保險的積極性。加上承保對象為動植物,受自然因素影響較大,其經濟價值變化快,而且農業結果的好壞很大程度取決于看管、照料等因素,很難估算其損失程度,造成定賠工作困難。還有農村地緣廣闊,給農業保險推銷都帶來很大的困難。而且農業保險人才的缺乏,也使農業保險在推廣、鑒定、理賠等諸多方面存在著困難,制約其發展。而農民總體文化水平偏低,致使農業保險的道德風險偏高。現在在農村地區開展農業保險業務的只有中國人壽保險公司、中國人民保險公司、太平洋保險公司等少數保險機構。其它公司由于自身承保能力有限、農村投保率低等原因而裹足不前。
農業保險市場險種、形式單一,無法滿足農民的需要。農村的保險需求是多方面的,如種養業、農業生產工具、農業設施等。還有農業本身具有的廣泛性和復雜性,加上自然災害發生的不可預知性、無周期性,都造成農民在農業保險需求上千差萬別。然而保險公司在險種開發及合同條款上卻過于格式化,缺乏靈活性,尤其是專為農業設計的險種則更少,針對性不強,無法在較大范圍、較長時間內達到分散農業風險的需要。這樣農業保險產品在農村的普及率自然不高。
政府的立法、支持程度不夠。我國現有的保險法規尚不完善,《保險法》中對農業保險的規定簡單,沒有相應的專門條款。而且《保險法》只是調整保險關系的法律規范,無法讓農業保險覆蓋整個農村保險市場,缺乏有效的激勵約束機制。政府在農業保險中也沒有發揮其指導、統籌的作用。在西方發達國家,農業補貼保費都達到50%以上,而我國補貼率最高的僅為我國西部地區的40%。政府缺乏統籌的農業保險架構,這都使農業保險在中國難以發展。
我國農業保險的發展思路
雖然我國的農業保險目前還存在著諸多問題,其發展也面臨著各種困難,但積極拓展農業保險市場,逐漸滿足農村日益增長的保險需求,既可促進“三農”問題解決的內在要求,也可實現保險業快速發展。農業保險是事關國計民生的一項大事,如何讓這項惠農的保險政策真正有效地實行下去,是我們當前應該重點思考的問題。
強化保險宣傳和培訓,提高農民保險意識。農業保險市場的發展,需要理性的投保人。農業是我國的基礎產業,農民也是我國最主要的一個群體,在一段相當長的時間內,農戶都將是我們最主要的生產和消費單位。提高農民的保險意識,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挖掘農業保險市場潛力。政府及保險公司可以采取平面媒體、保險咨詢等方式,宣傳農業保險機制,介紹農業保險的意義和價值。逐步增強農民轉移分散風險的保險意識,對推動農業保險有著積極的意義。對農民加強相關政策、《保險法》的培訓,使農民明白農業保險危機共濟的重要作用,減少騙保等不良現象的發生。
政府完善相關政策法規、制度、標準等規范準則,建立起農業保險發展的激勵與約束機制。農業的多樣性和復雜性都是農業保險推廣的難題,而農業保險中理賠的鑒定標準則更加困難。“無規矩不成方圓”,只有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制定標準,政府相關職能部門充當一個公正的“仲裁者”,縮短理賠時間,規范農業保險市場,減少投保者和承保者之間的猜忌與摩擦,降低農業保險中的道德風險。農業保險才能沿著一條健康的道路發展,真正成為農民的保護傘。
加大對農業保險理論的研究。農業作為一個基礎產業,如果在自然災害中單以直接經濟損失來計算其影響,顯然是遠遠不夠的,但其實際影響如何,農業保險實際作用和運行方法,都無相關的理論依據。西方國家對于農業保險的理論研究起步早,積累了大量翔實的研究資料和數據,并且有很多實證及計量經濟學方面的成果。這些都是我們剛剛起步的農業保險行業所缺乏的。而且我國農業與西方農業各方面都存在著顯著的差異,以他們的理論來指導我們的工作也是不實際的。所以這需要學者進行大量細致的研究工作,積累數據、完善理論,成為相關部門制定農業保險政策的依據。
加大政府對農業保險的支持力度。農業是支撐國民經濟建設與發展的基礎產品,農業的穩定對經濟的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政府要在經濟、政策上給予農業保險大力扶持。農業的基礎性使農業保險應成為一個公益性質的保險。首先各級政府要加大科技興農,減輕農民負擔,增加農民收入,加快農村城市化前進的步伐。其次對購買農業保險的農民提供一定的保費補貼,并鼓勵保險公司在農村市場上推銷農業保險,適當降低收取的保費營業稅率,增加保險公司開辦農村業務的積極性。
建立全國農業保險網絡。自然災害無規律可循,并且對農業造成的損害大而分散,這顯然不是單獨一個地區所能承受的。所以農業保險應該在全國范圍內進行統籌,這樣才能真正的分擔風險。可以考慮在政府的領導下,在全國范圍內成立一個農業保險基金,由國家財政撥款、相關捐款、保險公司及農民出資等方式集資,使農業保險成為政策性保險。并且提倡“大農業”概念,讓與農業有關的行業也參與農業保險中來,形成一個更大的整體,共同抵御風險,使農業保險更具有生命力。
創新保險業務,提高農業保險對農村市場的適應性。農業保險既要符合市場經濟規律的要求,也要有彈性和靈活性;要充分考慮農村的經濟現狀和承受能力。要根據農村實際和農作物的規律制定險種,可以優先推廣經濟價值高的農作物、大牲畜,和已形成規模的農業經營戶保險。目前我國承保一切農作物保險的時機尚不成熟,對于普通農戶可以考慮推行強制保險政策,如同農村合作醫療保險,收取的資金由相關職能機構統一調撥。政策農業保險和商業農業保險相結合,這樣才能滿足農民不同層次的需要。
改善營銷方式,保持農業保險市場的可持續發展。培育優秀的農業保險人才,適合農業保險市場的需要;統一標準,增加理賠的透明度,縮短理賠時間;鼓勵優秀的營銷員深入農村基層,與農民溝通交流,建立互相信任的良好關系。應充分考慮廣大農民文化水平較低,缺乏保險知識,容易被誤導,切莫急功近利,損害農民利益。政府應加大力度規范農業保險市場,使其能健康快速地向前發展。
農業保險作為農業穩健發展的保障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大力發展我國的農業保險事業,是構建和諧社會、小康社會的內在要求。中央政府自2004年連續7年在中央的一號文件中都強調發展農業保險體系,顯示了國家保障“三農”的決心,借著政策的農業保險勢必蓬勃發展。(作者單位:西南財經大學保險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