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城市化的人口遷移最終會達到一個動態平衡的狀態,城市化的前提是以土地的產值差異為前提,這種差異的消失以人類的可持續發展為目的。從土地視角出發,城市化可以認為是以土地產值差異為前提、以人口流動(遷移)為基礎,對土地資源進行優化配置從而達到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過程。
【關鍵詞】城市化 土地資源 人口遷移
城市化是我國當前及今后一段時間社會發展所面臨的重大問題。面對如此重大的問題,人們對城市化的認識卻存在很多問題,突出表現在對城市化的定義上。目前對城市化的定義繁多,導致對城市化的認識混亂,因此,探討城市化的定義及城市化的本質,顯得非常必要。
城市化定義的綜述
工業化型的定義。工業化型認為城市化是一個把農業社會轉變為工業社會的過程。這種定義主要緣于自工業革命以來,城市化率大大提高,工業化的過程中為就業提供了大量工作崗位,吸收了部分農村轉移過來的勞動力,因此把工業化和城市化等同起來。其實,工業化只是作為城市化的催化劑加速了城市化的速率而已,城市化既不是因為工業化而發生,也不會因為工業化的完成而結束。
社會轉型型的定義。社會轉型型認為城市化是一個把農村社會轉變為城市社會的過程。這種定義緣于城市化進程中,有部分農村社會變成了城市社會,農村土地變成了城市土地,農民變成了市民,過著城市社會的生活。但問題是農村和農業是社會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人們所需要的生活資料很多是由農村地區供應的,我國現在大搞新農村建設,正是因為農村本身存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社會轉型不是城市化產生的原因,也不是城市化最終的結果,因為城市化的最終還是會有農村的存在。
人口轉變型定義。人口轉變型的城市化認為,城市化是一個把農村人口轉變為城市人口的工程。這種定義主要緣于在城市化的進程中,城市為農村解放出來的勞動力提供了工作崗位,農業人口轉變為非農業人口,因此,城市化是一個把農村人口(農業人口)轉化為城市人口(非農業人口)的過程,但是農村或者農業仍然需要勞動力從事農業生產,為城市提供生產資料。這一定義能夠很好地解釋城市化在人口方面的反映,但農村地區的人口轉變為城市地區的人口也只是城市化的一種結果,因為在城市化的過程中,城市人口也會流向郊區,農村也需要勞動力來從事生產。
地理空間轉化型的定義。這種觀點認為,城市化是一個把鄉村空間變為城市空間的過程。其主要緣于在城市化的過程中,農村地區城鎮人口比重增加,農業產業比重減少,人們的生活方式、物質面貌逐漸向城市特征靠攏。但在城市化的過程中,仍然需要保持大量的農業景觀,因為城市的發展是以農村提供的物質作為基礎的,只有城市空間(景觀)而沒有農村(景觀)的城市化是不可能的。
上述多種不同的定義,主要是從城市化所產生的結果出發,并結合城市化的發展在不同方面的表現,得出了不同的城市化的定義。由此得到的定義或觀點雖然能夠解釋或描述城市化的某一方面,但沒有從根本上闡述城市化的本質。
從土地的視角定義城市化
從土地視角定義城市化的原因。土地是人類的勞動對象和勞動資料,是人類生活和生產活動的自然資源寶庫、最基本的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是其他一切生產資源和生活資源的來源和依托。從土地作為出發點,來探討城市化的定義,主要基于以下原因:首先,土地是城市化進行的載體。城市化是在土地上進行的,土地由于其物理特性,具有承載萬物的功能,成為人類進行房屋、道路等建設的地基。土地是城市建設的載體,也是城市化進行的載體。其次,土地是人類生存的物質基礎。最后,土地是人類生產及財富的源泉。土地是人類的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是人類生活和生產活動的自然資源,為其他一切生產資源和生活資源的來源和依托。土地與人類財富的關系,正如威廉·配第所說的那樣,“土地是財富之母”。
城市化定義的理論基礎。對城市化的界定,從土地的角度出發,主要涉及以下一些理論:
一、土地的固有性質。土地具有位置固定性、面積有限性、報酬遞減等特性。①土地的位置是固定不變的,即便是大陸漂移等地質運動,在幾十年、幾百年間對地球陸地面積和位置的影響微乎其微。地球表面是自然形成的,地球表面積具有不可擴展性。雖然人類可以通過圍海造田來擴大土地的陸地面積,但這樣的擴展也只是土地不同類型的轉化,就整個地球表面來說,并沒有擴大。土地報酬遞減是指在技術不變的條件下對單位面積土地的投入超過一定的限度,就會產生報酬遞減的后果,由于報酬遞減規律的存在,人們不得不尋找別的更適合生存和生產的土地。
二、土地價值差異。土地的價值差異主要表現在土地的單位產值上,也就是說土地價值的不同往往是由于其產值差異決定的。而土地的產值差異,主要是由于土地的自然條件和經濟條件所造成的。土地的自然地理條件如:地質、地貌、土壤、植被、水文等,以及氣候條件(光照、溫度、雨量等)的不同,會造成不同土地的產值差異。土地的經濟條件,主要是指人類對土地的投入以及對土地的整理活動。經濟條件不同,土地的產值也不同,比如道路修建、城市建立以及其他一些活動,都可能使土地產值發生變化和不同。
三、人口遷移理論。英國學者E·G·Ravenstein在十九世紀提出了一種人口移動理論,美國學者E·S·Lee在總結E·G·Ravenstein提出的人口遷移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人口遷移主要有如下一些規律②:一、人口遷移的規模因兩地之間的差異而不同;二、遷移規模因人口群體的結構和特征而有所不同。三、當一種大的遷移流形成之時,必然會產生一種反向遷移流。在城市化的進程中,人口流動或者遷移是城市化所表現出來的一種外部特征,因此人口遷移理論對城市化的理解有著重要的作用。
四、可持續發展理論。1987年挪威首相布倫特蘭夫人在聯合國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的報告《我們共同的未來》中,把可持續發展定義為,“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在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上對可持續發展定義取得共識。③可持續發展,是指經濟、社會、資源和環境保護協調發展,它們是一個密不可分的系統,既要達到發展經濟的目的,又要保護好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資源和環境,使子孫后代能夠永續發展和安居樂業。盡管可持發展不是城市化的起點,卻是城市化的終點,是城市化發展的目標。
城市化的定義。在城市化過程中,人口的遷移主要是由于以下一些原因導致的:首先,是土地的固有性質所引起的。土地面積有限,人們不能進行更多的生產,而過多的投入又受到報酬遞減規律的限制,不可能隨著投入的增加而一直增加,因此,遷移到產值更高的土地上成為必然。其次,不同地域的土地產值不同,這種產值差異足夠大的時候,會導致人口在不同的地域間流動,人口的這種流動是伴隨人口的數量增加(包括人口需要的增加)以及土地產值差異增大而進行的。在城市化過程中,人的需要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方面是生存的需要,人們會選擇產值高的土地,因為產值高的土地易于生存,理性的人不可能在有選擇的情況下,愿意呆在貧瘠的土地而不愿到肥沃的土地上去生存,愿意呆在農村而不愿進城。另一方面是自我實現的需要,自我實現體現在價值上,而價值的高低往往可以從收益高低來體現,城市土地的收益一般而言要高于農村土地,因此,從農村到城市,使得人的需要趨于得到滿足。
由于土地具有固定不動的特性,同時人口具有流動性的特性,所以城市化的過程是人的流動性和土地的固定性有機結合的過程。④土地不能移動,所以城市化的類型大致會有兩種:一種是鄉村人口流動到城市,另一種是城市土地向外擴張。人口流動首先在自然條件產生土地產值差異的區域流動,比如人們總是聚居在土地肥沃的地區而不是土地貧瘠的地區,進而在農村和城市之間流動。
城市化的人口遷移最終會達到一個動態平衡的狀態,城市化的前提是以土地的產值差異為前提,人們在不同產值的土地間流動,當土地的產值差異消失的時候,城市化率會保持一定的水平而不變,因為流向城市的人口和流向農村的人口達到了平衡。嚴格說,土地的產值差異本身不會消失,但由于人口的流動,導致土地的人均產值差異最終消失。而這種差異的消失是以人類的可持續發展為目的的。盡管可持續發展不是城市化發生的原因,但隨著社會的發展,可持續發展卻成為城市化發展的目的,也只有以可持續發展為目的,城市化才能健康進行。
綜上所述,城市化的定義可以認為是:以土地資源價值(產值)差異為前提、以人口的遷移為基礎,在不同的土地上進行資源優化配置從而達到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過程。簡單說來,城市化是人口流動尋求土地資源優化配置以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過程。(作者單位:興義民族師范學院)
注釋
①畢寶德:《土地經濟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年。
②鄭杭生,李路路:《中國社會發展研究報告2005》,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
③劉培哲等:《可持續發展理論與中國21世紀議程》,北京:氣象出版社,2001年。
④王耕源:《城市化背景下的土地政策研究》,西安:長安大學圖書館,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