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全球化的發展,不同民族國家間的經濟、政治、文化交流日益頻繁,西方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出現了諸多價值觀上的沖突。這些沖突根源于利益的沖突,尤其是經濟利益。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應充分認識價值沖突的表現和根源,以便建構既體現民族國家特色,又體現人類共同利益的價值體系。
【關鍵詞】全球化 價值沖突 利益
吉登斯認為:“全球化不是一個單一的過程,而是各種過程的復合,這些過程經常相互矛盾,產生了沖突、不和諧以及新的分層形式。”經濟全球化的不斷發展帶來不同民族、國家之間,不同文明、文化之間,不同的價值觀之間的碰撞和沖突。其表現可描述為:文化沖突、經濟沖突、政治沖突等。文化傳統、社會制度和認識等方面的差異也是產生沖突的原因,但根源還在于人們對利益的追求。
全球化視域下價值沖突的表現
文化沖突。當世界上具有不同特性的文化相互發生關系時,也就產生了文化沖突。在全球化這一催化劑的作用下,不同文化間的關系越發密切,進而產生的沖突和矛盾也越發明顯甚至激烈,其程度和規模也都是前所未有的。依據文化的層次、分類不同,伴隨的文化沖突的表現也大相徑庭。
第一,從文化的外在來看,存在著文化的同一性、單一性與文化的多樣性、差異性的沖突以及全球文化與民族文化、本土文化之間的沖突。文化是人類的創造物,也就自然而然地具備了人類的共性,不同民族或地域的文化存在著共同點,即同一性。然而文化是具體的、歷史的,隨著人類生產能力的提高,不同民族或地域之間的交往逐漸增加,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也不斷增加。在這個交流的過程中,單一的文化和文化的單一性受到不同文化的沖擊,使單一的文化自覺不自覺地吸收其他文化中的一些成分,從而具有了多樣性和差異性。文化的同一性存在于文化的個性或差異性之中,沒有文化的差異性,也就沒有必要存在文化的同一性,二者對立而統一。全球文化體現的就是文化的世界性、同一性,民族文化則體現的是文化的民族性、多樣性,本土文化體現的也是像民族性一樣的特殊性和個性。隨著全球化的飛速發展,文化的世界性要求全球文化趨于同一,而文化的個性和特殊性則使得在這一進程中沖突矛盾不斷涌現。
第二,從文化的核心層來看,可將文化沖突分為政治文化沖突、道德觀念沖突和宗教文化沖突。政治文化是人們在長期的社會歷史傳統影響下形成的政治價值觀念、政治心理和政治行為模式的總和,反映了人們對于政治的基本態度和價值傾向。文化傳統背景及社會制度的不同,直接導致不同的政治文化在相互交流、吸收、包容時產生碰撞和沖突。道德是以善惡評價的方式調整人們之間關系的行為規范的總和。不同的文化必然產生不同的道德觀念。例如,中國人的價值評判標準往往是出于“情”,西方則是“法不容情”。這種沖突在全球化的快速發展下不斷凸顯。宗教信仰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盡管世界上各大宗教都以懲惡揚善、凈化人性為基本宗旨,但由于在教義、教規等方面的差異,宗教常常給人類帶來難以消解的文化沖突。
經濟沖突。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國際經濟交往中,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和利益的不一致逐步顯現出來,各國之間的經濟摩擦日趨激烈。主要表現在:
第一,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和一國經濟主權的沖突。經濟全球化強調的是全球范圍內各種資源和資金的平等流動,均等共享和重組;而國家經濟主權則強調的是對本國資源和經濟活動享有獨立自主的權利,不容別人侵犯。顯然兩者存在不可調和的沖突。
第二,經濟制度的差異所致的沖突。以市場經濟為例,西方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巨大力量,植根于資本本身的一系列基本屬性,它必須不斷地生產和占有剩余價值并且使之轉化為資本。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兩者之間的差異性直接導致兩者在全球化下互相交往、融合過程中的矛盾和沖突。
第三,經濟發展水平和經濟策略所致的沖突。發達國家為了更好、更快地發展本國經濟,一方面大肆掠奪其他國家的資源,另一方面則制定有利于其發展的經濟政策,借助世界組織的力量擴張到全世界,以一種巧妙委婉的方式控制、限制其他國家經濟的發展。發展中國家和不發達國家為了維護自身的主權和利益,大多采取經濟抵制和自我保護的方式。這種經濟發達程度的不均衡和經濟全球化的迅猛發展必然造成一種激烈的矛盾和沖突。
政治沖突。政治全球化是與經濟全球化發展趨勢和過程相伴隨的產物,是經濟全球化問題以及全球性問題在政治層面上的集中反映,體現在民主價值原則和觀念的傳播,國際政治格局的多極化,政治發展模式的多樣化,國際政治關系的民主化和跨國國際政治組織的發展上。全球化要求的開放性與民主政治的封閉性、排外性有著內在的沖突。主要體現在:
第一,政治全球化導致“民主困境”。全球化把人類帶入了一個不分民族和國界的時代。民主的困境是指在以民主方式取得合法性的國家政治的范圍內,決定越來越多地以政治方式取得合法性,而在跨國的“非政治”的范圍內,以非民主方式取得合法性的決定卻具有跨國的作用范圍和效力。在全球化不斷發展的今天,區域經濟規模的擴大和國際性組織在全球范圍內頻繁活動,這些組織不具有政治性,但卻跨越了國家民族的限制,且不是以民主方式取得合法性的。但作為國際關系中的主體又必須接受、執行這些國際組織的規則、制度和作為。
第二,政治全球化導致“主權困境”。在全球化背景下,民主價值成為共識,但各國為了維護自己的主權,樹立自己的威嚴,運用一種新型手段來干預或者抵制別國的影響,導致沖突不可避免,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表現為西方政治價值和非西方政治價值的沖突。一些西方國家,鼓吹“民族國家終結論”、“國家主權多元論”等,其實質是借全球化推行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實現全球政治的一體化、西方化。
全球化視域下價值沖突的根源——利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基礎
利益的產生。“利益”是中西方思想史上的古老課題。我國春秋時期的管仲最早對利益問題展開論述,他認為,“夫凡人之情,見利莫能勿就,見害莫能勿避。”也就是說,趨利避害是人之共性。馬克思主義認為,人的利益的形成是一個從人的需要到人的勞動再到社會關系的邏輯過程。首先,利益根源于人的需要。需要是人們對于所需對象的欲求,需要的滿足是人類維持和發展的必然性,是人類存在的前提。其次,需要的滿足促使人類從事生產勞動。需要是“生產的觀念上的內在動機”,“沒有需要,就沒有生產”。最后,需要的滿足促使一定的社會關系形成。在生產活動過程中,由于人的需要受到生產能力和條件的限制,人們必須結成一定的關系進行生產,于是人們除了結成以生產關系為核心的經濟關系外,還在共同的社會生活中發展出了政治、法律、文化等社會關系。從利益的產生來看,利益是獲得了社會內容和特性的人的需要,一切社會關系都是人的需要在社會領域的反應。因此,利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根源。
利益的要素。第一,利益的心理基礎是人們的需要。需要是利益的主觀基礎,利益是需要的社會形態。而在現實生活中,人的需要是多種多樣的。需要的無限性和廣泛性,決定了利益內容的無限豐富和多樣性。第二,利益反映著一定時期人們的物質生產力水平。由于物質產品的生產對于滿足人們的需要具有基礎性意義,它決定和制約著人們的其他生產,因此,利益在很大程度上更直接地反映著人們從事物質生產的水平。第三,利益反映著特定歷史階段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利益是人們需要的社會轉化,因此,它反映和體現著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在任何利益背后,都隱藏著特定的社會關系。反言之,人與人的關系在本質上是一種利益關系,任何復雜的社會關系背后必然要體現為各種不同的利益。
利益內在矛盾性和利益沖突的必然性。從利益的形成和本質來分析,利益是一種受到主體與客體、自然與社會、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等多方面因素影響和制約的社會現象,影響和制約利益的多方面因素決定了利益具有多種矛盾性和復雜的特性。利益的矛盾性是指不同主體的利益之間以及它們與共同利益之間的差異和對立的一面。同一層次上不同主體的利益之間也存在矛盾,比如個人與個人、階級與階級、民族與民族之間的利益矛盾等等。造成利益主體之間差別的原因是復雜多樣的,比如:個體的自然差異以及由此造成的滿足自身需要的能力差別;勞動分工造成的不同勞動者之間的差別;生產資料占有關系不同造成的不同占有者之間的差別;民族特點和民族發展水平不同造成的民族之間的差別;經濟發展水平不同造成的地區之間的差別等等。這些都決定了利益的矛盾性和利益沖突的必然性。
利益沖突是價值沖突的根源。利益是決定一切社會關系的基礎,一切社會經濟關系、政治關系、文化關系都是利益關系的表現形式。利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根源。但利益自身的矛盾性和利益矛盾的必然性都決定了利益沖突的必然性。價值作為一種意識,是主體在進行客體選擇中的一種評價,是受物質條件制約的社會關系,它同樣受利益影響和制約。而利益沖突的必然性則是價值沖突的根源,價值沖突源于價值主體間不同的利益沖突。如同馬克思指出的:“人們奮斗所爭取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作者單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公共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