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民為本是中國政治文化的傳統思想,它在不同時代有不同的內容和作用。毛澤東批判繼承了傳統的民本思想,并形成了一整套黨的群眾路線、群眾觀點及其方針和政策。毛澤東思想中的人民性反映在其領導思想和執政理念中,主要包括人民是不可戰勝的力量,是歷史的主人和創造者,以及要相信依靠群眾,向群眾負責等。
【關鍵詞】以民為本 毛澤東思想 人民性 傳統政治文化
以民為本的基本含義
顧名思義,本體即“本源”或“根本”之意。而歷史的本體也即歷史的最高本源。依理而論,歷史是人類的歷史,也只是最初的人們結成群后,才出現了人類社會,隨之也便開始了人類歷史的創造活動和人類歷史記載。如果把人類最初的“人群”與現在的“人民”劃等號,以此反推,那么我們就可以說“人民”是歷史的最高本體。這就是以民為本的基本思想。“本體”論中有“以民為本”和“以人為本”的劃分。“以民為本”的“民”在“人”的范疇中有著類的劃分、階級和階層的劃分以及不同國籍不同地域和不同民族的劃分;同時,不同時代的“民”有著不同的內涵。在人類社會中,“民”更著重指的是不同階層不同分工的勞動人民,因此“以民為本”是指把勞動人民看作社會歷史的本體。“以人為本”的“人”在人類社會中,不存在類的劃分以及階級和階層的劃分,它可以指世界上和社會中的所有人,即人人,也可以指社會中的單個人或具體的人。在階級社會中,“以民為本”更具有現實意義和進步意義。馬克思主義認為歷史發展的直接原因,在階級社會表現為階級斗爭,但最根本的原因還是人民生產活動的發展——生產力的發展。所以,如何看待以民為本的思想,也就是怎樣看待人們的歷史活動和歷史作用,怎樣看待人民群眾的社會地位和利益的問題。
歷史唯物主義的群眾觀與我國傳統的民本思想既有一致的地方,又有相矛盾的地方。一致的地方是二者都重視人民的歷史作用,相矛盾的地方是前者承認人民是歷史和現實社會的主人,后者則認為帝王將相是歷史的主人,這一點是二者的根本區別。
以民為本是中國政治文化的傳統思想
以民為本,古已有之。《尚書》記載:春秋時鄭國政治家子產說“眾怒難犯,專欲難成”意即指治理國家必須照顧多數人的愿望和要求,一意維護少數人欲望很難成功。戰國時齊國大夫管仲說過“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孟子·盡心下》中也講“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的認識,使民本思想納入了儒家的思想體系。西漢政論家賈誼在總結階級斗爭的現象時說:“民者,萬世之本,不可欺。”①他深刻認識到人民是世代發展的根本,因之不能夠輕視和欺侮。應該說這是一條真理。在我們中華民族延續、發展的長河中,每次改朝換代都是借助人民的力量實現的;而每一個封建朝代的興盛,也都是更多地注重了人民的利益和作用的緣故。當然,封建時代的思想家提出民本思想,其目的都是勸諫封建皇帝對人民實行“仁政”,在一定程度上承認人民的歷史作用,并有限地保障人民的利益,進而維護封建帝王的統治,維護封建秩序和封建社會的穩定。
“民本”思想發展到近代,才開始帶有要求民主權利,實行民主政治的傾向。清末譚嗣同在《仁學》中提出“民本君末”的思想,其目的在于反對封建獨裁,倡導資產階級民主。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更明確提出:“國家之本在于民”。②他推行“民族、民權、民生”(舊)三民主義,集中表現了他的國家模式中的民本思想。
毛澤東對民本思想的繼承和發展
毛澤東在長期的革命斗爭中汲取歷史的經驗教訓,批判地繼承了中國傳統的民本思想,創造性地運用馬克思主義原理,認真總結中國革命的實踐和建設經驗,把人民群眾的革命首創精神和歷史作用加以系統地概括和論述,形成一整套黨的群眾路線、群眾觀點及其方針和政策。他思想中的人民性,又全部反映在他的領導思想和執政理念中,反映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革命和開展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實踐中。
人民是不可戰勝的力量。這一思想是他群眾觀中的一個基本點,而又充分體現在他的戰爭觀上。他認為戰爭威力的最深厚根源在于民眾之中,只有動員和依靠人民才能取得戰爭的勝利。他在《<農村調查>的序和跋》中指出“群眾是真正的英雄,而我們自己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這一點就得不到起碼的知識。”建國之初,面對帝國主義的封鎖和包圍,他認為人民群眾中蘊藏著無窮的智慧和力量,他在分析帝國主義和一切反動派的本質時說:“真正強大的力量不是屬于反動派,而是屬于人民,”毛澤東的這些觀點都是從本質上,從長遠的戰略上,從整體的社會層面以及歷史發展的方向上來看待人民。他常常要求黨員和黨的干部,要正確對待群眾和自己;要向實踐學習,向人民群眾學習。
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毛澤東群眾觀中的主體思想。他突出強調人民創造歷史的作用,認為人民群眾是改變社會的決定力量。在實踐活動中,他認為人民群眾是生產實踐的主體,并指出只有千百萬人民群眾的實踐,才是改天換地的斗爭,是檢驗真理的尺度。他在《論聯合政府》中說:“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他認為承認人民群眾創造歷史或是英雄創造歷史,是鑒別真假馬克思主義的分水嶺。在《愚公移山》中,他以寓言的形式告訴全黨要感動“上帝”,搬掉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三座大山。而這個“上帝”是指蘊藏著無窮革命潛力的千百萬勞動人民。他反復說明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是工人、農民和勞動知識分子創造的。只要這些人掌握了自己的命運,又有一條馬克思主義的路線,任何人間奇跡都可以造出來。③他特別關注調動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團結帶領人民,把人民群眾的凝聚力變成戰天斗地的強大物質力量,并自豪地講“與天斗其樂無窮,與地斗其樂無窮”,進而推動社會主義建設飛躍發展,推動社會主義中國快速全面進步。
相信群眾、依靠群眾、一切向人民負責。這是毛澤東思想中人民性的最突出表現,也是毛澤東把傳統的民本思想融入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中的最深刻反映。在《關心群眾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一文中,毛澤東提出了兩個基本思想:關心群眾生活,就是牢固樹立群眾觀點,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兼顧人民的長遠利益和眼前利益;注意工作方法,就是要相信群眾、依靠群眾,教育群眾。在后來的革命和建設中,這一思想不斷豐富和發展,就形成了黨的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在《為人民服務》、《紀念白求恩》等文章中,他要求革命同志要做一個有益于人民的人,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在《經濟問題與政治問題》一文中,他說:“關心群眾利益,關心群眾生活應該是我們執政黨的一項根本政策,是一項根本任務。”在文藝觀上,他認為勞動群眾創造了文藝,文藝應該為勞動群眾服務。他要求黨的各級干部要把對黨負責和對人民負責高度一致起來,把對上負責與對下負責高度一致起來,反對黨和政府工作機關中的官僚主義,反對漠視人民利益損害人民利益的行為。在《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一文中,他明確強調“國家機關實行民主集中制,國家機關必須依靠人民群眾,國家工作人員必須為人民服務。”他處處想到的是人民,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共產黨人沒有自己的私利,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黨的宗旨,這些思想將閃耀著永久的光輝。
人民是歷史的主人。人民是歷史和社會的主人,這是毛澤東一生為之奮斗,并努力爭取實現的重大永久性課題。建國后他的許多思想、實踐活動和理論,如探索如何實現人民真正當家作主人,探索如何實現國家的強大和人民的富足等都是圍繞著這一課題進行的。
四十年代初他就說“中國缺少的東西固然很多,但是主要的就是少了兩件東西:一件是獨立,一件是民主。這兩件東西少了一件,中國的事情就辦不好。”④對此,他說對人民只能實行民主,在共產黨的領導下,人民團結起來,組成自己的國家,選舉自己的政府,人民有言論、集會、結社等項自由權利,有管理國家,參與選舉和被選舉的權利。新中國成立后,國家獨立問題已經解決,發展民主建設就成了執政黨的主要問題。因而,他教育黨的干部要明白“我們的權力是誰給的,是人民給的”,“是工人階級給的,是貧下中農給的,是占人口90%以上的廣大勞動群眾給的。”共產黨的干部是人民公仆,要充分發揚民主,讓人民有說話權,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他多次論述,人民擺脫被剝削和被奴役的地位,成為國家的主人,應該讓人民享有最充分最廣泛的民主。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范圍內,讓人民有監督和批評黨和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權利,是人民群眾創造社會主義的新形式,其目的是實現大多數人民的最廣泛的民主。他主張以說服教育的辦法解決人民內部矛盾,在人民內部實行團結—批評—教育,“懲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針。(作者為河南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注釋
①《新書·大政上》
②《孫中山選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82頁。
③《毛澤東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04頁。
④《毛澤東選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2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