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化研究作為一種“后學科”,反映了人類情感心理的邏輯發展過程,它涉及領域繁多,但深度的不足也為一些學者所詬病。文藝學研究和文化研究相互聯系但又不同,文化研究對人現實生活關注的特點是值得文藝學等傳統經院學科所借鑒的,文藝學也要實現一定層面的大眾化,參與到文化產業的建設中去。
【關鍵詞】文化研究 文藝學研究 哲學定位 平民化 反思
如杰姆遜所說,文化研究是一種“后學科”,是當代“學科大聯合”的一種積極努力。從文化研究的發展歷程來看,文化研究包含兩種模式,一是以英國模式為主導,反映的也是大眾/工人文化,如威廉姆斯認為:“文化是人們體驗和處理社會生活的方式,是人類行為中包含的種種意義和價值,間接體現在諸如生活關系、政治生活之中”;二是后結構主義把文化現象看作半自足的文本,并對之進行符號學分析,揭示并討論其中意識形態所起的作用。文化研究反映了人類情感心理本體的邏輯發展過程,也深深影響著文藝學和文學理論,四川大學博士生導師馮憲光認為,文化研究本身應該作為一種新的學科來看待,文化研究和文藝學研究都有各自的理論視角,它們都有各自的研究對象,但又緊密的聯系在一起,并非孤立或對立的。本文試圖在分析文化研究與文藝學關系的基礎上,反思當代文藝學研究的走向。
文藝學與文化研究的哲學定位
文學學科或人文學科在某種程度上與人的心理模式相關。文學在某種程度上稱為人學或人性學,它強調從文學文本來研究和分析人學或人性,文學中的語言游戲、對稱或審美其實也是人性娛樂的一種審美方式,娛樂的價值在于他滿足了人體本身的動物性快感,這種快感是必然的也是必須的。某種程度上,文藝學與文化研究都在追求一種真理性的認識,文藝學從文學出發來追求一種真善美認識,而文化研究則不滿足于文藝學固守的傳統模式,同政治、經濟、社會等各領域存在的文化現象結合起來。文化研究的研究人員往往關注一些特殊的現象,如意識形態、種族、國籍、性別等。文藝學研究和文化研究在學科認識和任務上都是研究社會和人性,只是途徑和通道不同。文藝學或文學理論因為是傳統學科,有著傳統和固定的研究對象,即文學文本。而文化研究則涵蓋各個領域,由于范圍廣,研究深度相對較差,這也是文化研究屢遭批評的原因。其實這也無可厚非,人的認識邏輯本身就是廣度與深度的綜合。
康德認為人有兩種認識模式,即分析與綜合。分析是對現象的拆解,不產生新知識,而綜合是對現象的綜合概括,產生新的知識。由于新的知識有可能偏離原對象,康德認為分析更具有真理性認識,而綜合則可能偏離真理。因此,過于形而上學則可能偏離真理。然而,人為什么又天生有這種形而上學的習慣呢?這與人掌握事物和傳播交流教化及形成共享信碼有關,形而上學是一種制造和創造,是只屬于人的一種神性的創造,是人類能動改變世界的標志,動物是不具備這些的。文學或其他學科揭示的真理深度不見得低于哲學,文學對生活的廣度概括雖然沒有哲學凝練但也有其真理深度。但為什么文學對社會的影響往往很小或很慢而哲學則大得多?為什么哲學革命往往是政治革命的先導?究其原因在于哲學這種綜合往往會形成一種共享信碼,綜合新的知識符號,推動新的知識變革,而其他學科則起到輔助的作用。人類的形而上學習慣還有一個原因來自于人本身的心理認知模式。以往我們往往忽視人本身是有其客觀世界的,有其心理狀態的。中國古代哲學所講的“心學”就認為人與客觀世界都是獨立的世界,人的認識模式與世界是同質同構的,因此研究人本身就是研究世界本身。人本身的發展歷程其實經過了從動物到人,再到神的情感心理認知模式。人類的歷史也是人類自身在這三者之間相互揪扯的歷史。這三者的關系就是人本身的關系,也是世界的關系,甚至是循環往復的,只是每個時代側重點不同罷了。
前面講到人的認識模式問題,其實這也是人的任何學科的認識模式問題,畢竟我們的所有認識都是通過人的五官去認識的。文化研究有其認識價值所在,也有人的情感心理邏輯過程。從哲學定位上講,文藝學或文化研究都經歷了動物——人——神的情感心理認知模式,只是視角有所不同。我們可以形而上學地說,學科就是一種形而上學的制造或創造,可以說它是世界的客觀的,也可以說它是人的主觀的,因為人與世界本身是同一的。這也是文化研究這門學科的產生及發展給我們的學科建設帶來的重大思考,各個學科都有其價值所在,有需要和認識的必要。對文藝學而言,就是要堅守其價值,泛文學泛審美也有其必然。任何學科形而上地說都是一種共享信碼,是一種表征文化。形而上雖然有其潛在的偏頗性,但對于人的客觀認識模式和邏輯,則是一種創新和發展。嚴格意義上,并不存在最終完美的真理和理論,人類的理論認識是辨證的向前發展的。我們常說的終極價值真善美是人的認識的真善美,它被注入了人的血肉和情感。
文藝學研究的神性追求
前面講到文化研究給我們帶來了人類命運的反思,人文學科真善美的反思。尤其是表征理論,它認為人這個主體是在話語中生產出來的,主體是制造的而非原來主體的意義,蘊含著對人類命運關注的人文精神創見。文化研究中對大眾文化、通俗文化、媒體影視文化、消費文化、殖民主義的關注批判和審視,體現了學者們的赤子之心和職責操守。
傳統的學術或文藝學研究過于集中于大學一墻之內,研究方式過于經院化。現代社會的工業化、科學細化的發展使得學術研究越來越細化,學者們成了一個個某細化領域的專家,這實際上是我們前面講到的分析思維的發展,這種思維確實推動了科學的發展。但是綜合思維是必要和必須的,形而上學也是必要的,這既是一種神性追求,也是人的必然選擇。并不存在嚴格意義上的純學術,任何學術都是人的學術,世界,包括人本身構成的整體世界,是人化的世界,實踐也是人類自身的實踐。人類實踐的方向就是學術的方向,學術在于能動的指導人的實踐,否則學術沒有存在的價值。
文藝學作為一門研究人類精神產品的人文學科、審美學科,應該為人類的精神建構和人類的實踐命運作出自己的努力,而不是成為學院內自娛自樂的概念游戲。尤其中國目前信仰缺失的現實,使得文藝學有可能成為最直接關注人類靈魂家園的學科。文學理論和美學理論等不能只成為一種理論而存在,應該更多地關注人類命運,參與到文化研究等類似學科的研究領域和工作中去,更好地參與人類精神的建構實踐。那么文學的主體性要不要呢?當然是要的,因為語言是最廣泛的共享信碼,是思維的共享信碼,而圖像及音樂符號的廣泛性是無法與其媲美的,所以堅持文本這個視角出發是沒有錯的,只是人的精神建構不應僅僅停留在這個單一視角,聯合也是必然的。從神性追求的角度而言,聯合是必須的,企圖只從文本上去建構一種與宗教類似的精神家園是遠遠不夠的。神性追求并非去追求一種普遍的客觀真理,而是人類邏輯和審美情感的必然要求,也是人類孤獨本質的必然要求。神性就像天堂里的一盞幻夢的燈塔,指引著人類靈魂的歸屬。文藝學在這方面應該可以大有作為。
平民化追求——人性邏輯的觀點看大眾文化
文化研究中法蘭克福學派對大眾文化的批判體現了對人類精神家園的關注,然而費斯克等對大眾文化則是持理解態度的。大眾文化到底是好是壞,似乎誰也說不清楚,然而它確實是客觀存在的,而且為全世界絕大多數群眾所喜聞樂見,大眾文化的存在有其內在必然性和價值。
過去我們在做文藝學研究時,過于輕視群體,意識形態化或小團體化,只站在精英立場看問題,對文本的解讀也過于追求所謂的正確解讀或客觀真理。其實就像前面所講的,人類的情感心理模式是動物、人、神的統一體,人類精神會時而側重動物性,時而側重神性,時而側重一般的人性。時代物質條件不同,心理模式會有相應的改變。李澤厚曾經在其著作中反復強調心理學的研究對人文學科的重要性。人的心理本身有其周期性,現在的大眾文化就是人的周期心理同現在市場經濟的聯合產物,一味的把責任推到市場經濟上是一種簡單化的思維。
人本身就是動物,而且人的動物性是不會消失的,因此享樂性、順從性、口耳眼的快感是不會消失的,完全的推崇神性也是不合時宜的,文藝學或文學學科健康的審美應是動物性,人性,神性之間的調和,它在保持社會整體的健康和科學上有重要意義。因此,對大眾文化的批判有其職責要求,同時對大眾文化的諒解和理解也有其價值所在和科學依據。文藝學也應該追求平民化,參與到文化產業等的建設中去,滿足人的動物性要求,只是這種參加有其神性的健康引導,而不是完全反映論似的,是要鼓勵個體創造性的參與,而不是成為商業的奴隸。(作者單位:河南師范大學公共事務學院)
注釋
①[英]斯圖爾特·霍爾編:《表征——文化表象與意指實踐》,徐亮、陸新華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年。
②李澤厚:《美學四講》,三聯書店,1999年。
③金元浦主編:《文化研究:理論與實踐》,河南大學出版社,2003年。
④陶東風:《文化研究:西方與中國》,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年。
⑤《文藝學的學科反思》,見http://www.stud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