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67歲的錢海皓中將,幾年前從解放軍軍事科學院副院長位置上退下來后,擔任了全國政協委員、解放軍攝影學會副會長、中國攝影家協會理事。他不僅自己攝影,還組織其他同志一起開展攝影活動。每年數次約上大家到各地采風擷英。近年來,每逢春節,錢將軍都要組織影友聯誼活動,包括觀片會、請攝影界專家講課指導、請器材商介紹新款攝影器材等。在訪談時,錢海皓將軍透露,眼下他正在緊鑼密鼓地籌備10月份在國家圖書館開幕的“祖國頌——金秋影友作品聯展”。屆時將以“鮮紅的黨旗”、“輝煌的成就”、“秀麗的河山”等三大板塊,展出30多位將軍和20多位省部級干部的攝影作品。
7月中旬,本刊記者對這位既是攝影愛好者,又是攝影活動家的中將進行了專訪,聽錢將軍聊攝影,談文化,冀愿景。
從小結下攝影情結
錢海皓將軍自稱自己是“入門早,但上道遲,至今攝影水平還很一般”的業余攝影愛好者。將軍的父親是老紅軍,也是個攝影迷,戰爭年代不論走在哪里都隨身攜帶一臺老祿來相機,直到解放后。1956年,錢海皓上初中時,他的父親從蘇聯出差回來,給他帶了一臺司米娜。這臺相機在今天看來相當于玩具相機:全手動、目測調焦,而且只有較慢的快門速度和較小的光圈。錢海皓把它帶到學校給同學們拍了一些照片,現在同學見面時,還有人帶來了他當年拍的照片。
1961年入伍后,在基層的工作中,錢海皓完成了向半專業攝影階段的過渡。在部隊,錢海皓主要是在政治部門做宣傳文化工作,當時連隊五好戰士的照片就由錢海皓拍攝。有一段時間,錢海皓兼管本單位的攝影工作,實錄了部隊的訓練、學習、生活及生產活動,并在軍內外報紙上發表了一些作品。那時,錢海皓一直使用的兩臺機器,分別是被稱為“皮老虎”的蔡司伊康以及國產的海鷗4A。當時,無論是拍攝、配藥水沖卷,
還是印片、放大,甚至是幻燈片涂膠膜、晾干等等,都由他自己一個人完成。
1977年后,錢海皓調到了上級機關工作,雖暫時告別了攝影工作,但還是照相機不離手。用錢將軍夫人的話說:“攝影是他唯一的業余愛好。”
確實,攝影也是他一直以來的興趣所在。
“攝影好處太多了。一方面,可以學到很多知識。例如膠片時代,自己學習顯影配液時,通過改變配方,知曉了其對顯影效果的影響。通過攝影,我從群眾、戰友、朋友那里學習了很多東西。另一方面,可以更多地了解社會。在攝影創作中,我去過工廠、農村、接觸過做生意的老板和企業家,也常與普通農民百姓打交道。不同的視角讓我更好地了解時代,了解社會,了解民生。還有,攝影鍛煉了身體。爬山涉水、登高遠足,對身體是極大的鍛煉和檢驗。此外,攝影也是交朋識友的好途徑。我性格比較外向,喜歡敞開心扉與人交往,通過攝影認識了許多朋友,并因共同的語言和愛好走在一起,與這樣的朋友打交道是持續和長久的。所以,業余時間我一直堅持攝影。”錢海皓將軍說。
專注歷史文化遺產
在接受我們的采訪前幾天,錢海皓中將剛剛隨全國政協組織的對世界物質文化遺產地的考察活動,從河北遵化清東陵返回北京。此次清東陵之行,讓錢海皓一直思索這樣一個問題:有如此滄桑歷史的文化遺產,應如何用影像表達、宣傳好它,并通過攝影手段保護好它。他的答案是:這兩方面缺一不可。“我現階段的拍攝還停留在表現方面,只有宣傳中華文明的一個層面,沒有涉及保護性內容,下一步要對保護中華文化的瑰寶進行影像的表現。例如,展示我國采取種種措施保護好文物,使其煥發新光彩的舉動;又如反映因保護不當而造成的文物損壞的現象(在清東陵,我們看到在神道上還有來來往往的車輛,這樣必然損壞文物)。”
作為一名軍人和軍事學專家,錢海皓對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創造的驚天動地的業績,對黨史軍史中重大歷史事件發生地懷有特殊的情結,并利用一切機會去做專門的探訪和拍攝。其中,貴州赤水就是給他留下深刻印象的探訪地之一。在前往赤水前,一直聽說那里很美但比較貧困。而錢將軍到了赤水,才發現這里其實是個“富有”的地方。他介紹道:“赤水素有‘小貴陽’之稱,很早這里就是交通樞紐,物資交流發達。但由于主要是水運,所以大家對其不甚了解。而為什么這里被稱作是‘小貴陽’呢?這是因為在民國時期,軍閥政府在貴陽和赤水各有行政機構,這里聚集了一批政客和富豪,行使權力,故有‘小貴陽’之稱。”
而真正讓錢海皓想去赤水探訪的目的是,長征路上,紅軍在這里發動的四渡赤水戰役,那是毛澤東軍事謀略的經典之作。曾有人問毛主席:你認為最得意的是哪一仗?毛澤東回答便是四渡赤水。于是,錢將軍探訪并拍攝了四渡赤水的首戰地丙安鎮,這里距離赤水縣城40里地左右。他說:“首戰的打響具有歷史意義,更應該去看看,拍些片子。”除了赤水,錢海皓還探訪遵義,實地參觀并拍攝了遵義會議會址,他說:“參觀革命勝地是我的向往,我一邊參觀學習老一輩的革命精神,一邊拍攝留下一些具有紀念意義的照片。在2007年八一建軍節舉辦的首屆將軍攝影展上,我展出的照片就攝于遵義。”
從EOS 650開始感受和喜歡EOS
說到器材時,從小就有濃郁攝影情結的錢海皓,不僅如數家珍,話語更是滔滔不絕:“我的器材很多。光用于保存器材的大干燥箱就有兩個。20多年前,我就用佳能EOS相機了,從EOS 650膠片相機開始(這是EOS系列相機中最早的一款),至今還好好的,一點兒沒壞。我還有佳能最早眼控對焦的EOS 5膠片相機、佳能第一款平民化的數碼單反相機EOS D30。現在我主要用佳能全畫幅數碼單反相機EOS-1Ds Mark Ⅲ和EOS 7D。購買EOS 7D的主要原因是想把視角拉得更近。如果用全畫幅相機配長焦距‘大炮’鏡頭,購買鏡頭的費用太貴,而且分量比較沉。而我用EOS 7D配EF 100?400毫米鏡頭,焦距延長了1.6倍,最遠可達到640毫米,既實惠又實用。我配了常用焦段的佳能鏡頭,如EF 16?35毫米、EF 24?70毫米、EF 70?200毫米、EF 28?300毫米,到EF 100?400毫米。EOS-1Ds Mark Ⅲ相機主要配合廣角和中長焦鏡頭使用;遠距離拍攝時用100?400毫米鏡頭配合EOS 7D使用,不僅速度快,而且可用的感光度還高;它的對焦系統的效能甚至勝過了EOS-1Ds Mark Ⅲ,我非常滿意。
“目前,我出門時還帶一臺膠片機,那就是哈蘇Xpan寬幅相機。遵化清東陵之行用它拍了4個膠卷,配的是30毫米鏡頭。”
從琢磨器材到用心感悟攝影
有人說攝影師玩攝影,錢海皓覺得不是很準確,應該說是體會或感悟攝影更好一些。“搞攝影這么多年來,我覺得,開始的時候可能是對器材方面追求多一些,現在我越來越感覺到攝影不僅僅是靠器材、玩技術,而更多的是要用‘心’感悟。用心感悟攝影就要學習別人的攝影藝術,也包括學習掌握新器材。”錢海皓訂閱了多份攝影雜志和報紙,注意學習欣賞別人的作品,看看器材,吸收一些可學的東西。
在回答自己對如何看待攝影時,錢將軍講道:“照片不僅反映攝影水準,更要反映攝影理念,是思想水準、藝術水準和攝影技術水準的統一。我覺得,專題攝影是對攝影藝術的一種升華和深化。原來我拍的東西比較廣泛,現在正逐步向民風記錄專題發展。如我正在籌劃‘晉北行’,目標是拍攝山西北部的長城,以及長城沿線的古村落和古作坊。我想用攝影把那里的民俗保留下來。再如,我畢竟是一名從軍50年的老兵,對部隊生活感情很深。我想拍攝一些反映部隊生活的影像專題。又如,綜合多年的外出拍攝,我還構想了一個旨在反映城市面貌、農村面貌變化的專題,尤其是后者。我在貴州采風時,到了一個叫湄潭的地方,令我想象不到的是,這里的新農村建設做得那么漂亮,有很強的地域特點。尋訪之后我了解到,農民房子之所以建得這么漂亮,是由于縣里先拿出了幾十種住房設計方案讓農民去挑,這些設計結合了當地民族特色并進行現代化改造。農民選中了一種戶型,國家給予啟動資金,加上自補的一部分,就可以施工修建。這樣,農民出大頭,國家出小頭,房子建起來,每個村都有自己的風格特色。我采訪當地的農民,他們對自己的房子都非常滿意。這些都是我想用影像保留和反映的。我知道自己不能全部拍完,但能拍攝一個是一個。”將軍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