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法國到香港
早年留學法國Mulhouse藝術學院主修藝術的香港攝影師秦偉曾是法國的“國家藝術家”。1993年秦偉回到自己出生的香港,想用自己的所學為香港做一點事情。從自己的老本行雕塑到攝影,當代藝術一直是秦偉的主要探索領域。秦偉與許多香港攝影人一樣,并沒有將攝影看作是單獨的一門藝術,而認為攝影是藝術表現的形式之一,可以與其他藝術形式一起表現當代藝術。
秦偉在法國的學習和 “國家藝術家”的經歷對他的藝術思維起到了比較深遠的影響。在Mulhouse,頭兩年是基本的學習,包括攝影、素描、雕塑等各種基本知識,使每個藝術學生在第一年的學習后都有一種藝術表達的能力;第二年“收網”專修;第三年選科,選擇教授團以及教授的課程,如“藝術通識”等;第四年始學生自己負責藝術項目創作。第三年的時候要通過評選,評選是否會成為“國家藝術家”;第五年獲得文憑。畢業后,秦偉在法國教過藝術,做過展覽和藝術項目。法國政府經常會請藝術家做一些藝術項目。如政府要在某一年做個與某個社區有關藝術活動,主題要求和“風”有關系。那么藝術家就負責如何用藝術形式表現風,于是就可以讓一些小孩子畫一些畫,做一些風箏。那時秦偉作為“國家藝術家”做的事情主要是,通過法國政府的文化項目策劃啟發人們尋找一些和生活有關系藝術。
香港回歸對港人來說是一件振奮人心的大事,對秦偉也是如此。秦偉一直很反感殖民地統治對優劣民族的劃分。于是,在香港回歸前夕,秦偉回到香港發展。最初,秦偉在一家專科藝術學院教書。但一段時間后,秦偉發現香港的藝術教育當時不太受重視,學生們的學習目標一般也都停留在掌握技能,畢業后能迅速找到工作的階段上。對于從法國學習藝術歸來的秦偉來說,這樣的藝術作品沒有心靈和生命。秦偉認為,作為一個老師,更重要的作用在于“引導”,讓學生去領悟,而不是“學”。秦偉在法國時曾在一個小城市的學校教授年輕人藝術概念,法國的藝術教育更強調的是美學欣賞。這也是秦偉回國后發現后者欠缺的地方。而1993年后兩年正逢中英談判香港回歸的時候,教學工作未能給秦偉太多動力,而他又迫切想探尋更多香港社會的變化,于是便放棄了教書,經朋友介紹做了一名攝影記者。
攝影的各種類別中,秦偉最喜歡的是紀實攝影。用秦偉自己的話說,他是用批判的視角看待社會和生命的。同樣,他也用批判的視角通過紀實攝影的方法表現香港的文化氛圍。從他早前的作品《香港碎片》中可以看到他對文化貧瘠的批判,如他捕捉到的以納粹標志作為時尚元素、穿著印有納粹標志T-shirt的香港年輕人,燒給死者的紙“寶馬”汽車,以及香港賭馬的賭徒等等。這些香港社會的“一靜一動”都是秦偉感興趣的拍攝題材。“我拍攝香港的小事情和平凡的事情,不一定要發生什么大事。有些作品表達我個人的情緒,有些表現香港人的世情。”秦偉說。
紀實是一種影像的文學
秦偉說:“其實攝影就是一種表現手法,你可以用紀實攝影表達文學的領域,不一定說紀實攝影一定要表現一個故事,紀實攝影是一種影像的文學。因為你可以通過紀實攝影表達一些人的內心世界,表達人和外在世界的關系,和許多人看不到的事情。”
這里我們要介紹的秦偉的較新一組作品《當你是個奇怪的人》就是秦偉影像文學的最佳詮釋。這組人像作品有的不是連續講述一個故事的起承轉合,它有的是直視鏡頭的強烈及廣闊的思考空間,正如文學作品一樣,越回想才越有味道。誰規定紀實攝影就必須要脈絡清晰地講出一個所有人都能“看懂”的故事呢?來聽聽這群主人公的來歷吧:“每年三四月間香港舉辦國際七人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