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過香港50、60后的中堅攝影人,香港的新一代攝影人也是不容忽視的力量。而談到青年攝影人,從70后到80后,甚至是90后,他們的創作理念、拍攝手法和藝術眼界,都與藝術教育和攝影教育關系密切,不可分割。這個專題中,我們特邀三位長期活躍在攝影教育一線的攝影人,馮漢紀、高志強、黃啟裕講講他們對香港攝影教育的總結和看法。
在對香港優秀青年攝影師與攝影教師的訪談中發現,當代的香港攝影和教育界一種聲音愈唱愈響,即攝影越來越以一種表現終端的形式呈現;各種裝置藝術、書法、繪畫等藝術變現形式與攝影結合得更加緊密,共同作用表達創作者的觀點。雖然不可避免地會面對“是否還可稱作是攝影創作”的質疑,但無法否認,攝影是它們的最終表現形式,而且二維化的表現形式更好地達到了傳播創作者意愿的意圖。這也正是攝影作為可復制的二維視覺媒介在當代傳播現狀下的優勢所在。
香港攝影發展及香港正規攝影教育的十年興衰
馮漢紀/文
1975年我開始在理工大學任教,后在加拿大進修藝術專業,1987年畢業后回到香港繼續任教。理工大學攝影系在1990~1991年間開辦,至2000年停辦,采取三年畢業制。香港理工大學與內地的教學方法不同,除了第一年有技術理論課程告訴學生一些基本的如曲線等知識原理外,基本上不教授技術方面的內容,需要學生自己學習掌握。香港理工大學開辦近10年間共有7屆學生畢業,每屆20余名學生,共約100多名畢業生。據馮漢紀了解,畢業的這百余名學生中大約有兩三個人是職業的商業攝影家,其他有在博物館、學校等地任職。
縱觀香港過去的攝影發展,香港攝影的初級階段,約從19世紀90年代,英國將攝影帶到香港開始。到20世紀初,香港攝影學會在20世紀30年代成立,并與英國皇家攝影學會建立關系。在后者的影響下,香港開始了“畫意攝影”的潮流。當時的香港攝影學會的成員基本上一半英國人一半香港人,再加上購買相機的成本非常高昂,要加入香港攝影學會,必須需要一定的財力,簡單說,要有錢、有空閑時間、要會英文。到了20世紀50年代,為了讓更多講中文的華人也能有自己的攝影群體,又出現了中華攝影學會。之后的二三十年,香港攝影的主流是沙龍攝影。這時的沙龍攝影和之前的畫意攝影在內容上基本一致,區別在于沙龍攝影是攝影師用拍攝的畫意攝影作品投稿參加沙龍比賽。沙龍攝影可以說一直流傳到現代。
而紀實攝影是在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初期開始繁榮于香港,那時有幾位在國外讀攝影專業的攝影師回到香港,為香港攝影人帶來了許多未見過的拍攝題材和拍攝方式,獲得許多的認同,便開始了我們現在所說的當代攝影。當代攝影與畫意攝影屬于兩個不同的領域。當代攝影發展到現在包括紀實攝影、觀念攝影,有很強的學術性。
香港的攝影教育發展比較晚,正式在1990年香港理工大學開辦攝影系才算開始。香港攝影教育從2000年開始就沒有正式的本科教育。現在雖然拿照相機的人多得很,可真正要研究攝影的并不多。現在的照相機太方便了,但對相機技術、原理等問題很多人可能都一竅不通。技術性強的攝影師一般都來自職業攝影是這一類。現在香港有一些職業學校會有攝影課程教授基本的技術性很強的攝影教育,但是馮漢紀認為這樣的教育沒有觀念的培訓。觀念上不到位,訓練時也缺少這方面的東西。就現在香港攝影教育的發展的情況來說,我不太滿意。我這一輩的攝影人已經老了,年輕的還有一點趕不上。
(作者介紹:馮漢紀是香港著名攝影教育人、策展人,出生于上個世紀30年代,從70年代開始在香港理工大學攝影系副教授教授攝影相關課程,現同時擔任策展人及沈陽魯迅美術學院攝影系的客座教授。)
我的攝影教育三十年隨感
高志強/文
自我1977年回港后就與攝影教育結下了不解之緣,受聘于香港大一設計學院及理工學院設計系的教職差不多是同時發生,那時候我已投身專業攝影的行列,教授攝影只不過是兼職,想不到這份“兼職”一干已超過三十多年。
攝影中心與藝影會
70年代末80年代初,香港除理工外,正統的攝影教育學院寥寥可數,有感及此與友人如馮漢紀先生等成立了攝影中心,除學校本身的基本課程外,又與中文大學合辦了一系列的攝影文憑課程,為當時有志或熱衷正統專業及藝術攝影的年輕人建立一個平臺,幫助他們達到理想。80年代香港經濟突飛猛進,人民生活普遍提升,但與此同時亦制造了通漲及土地的高地價,香港地產的霸權亦源于這段時間,攝影中心因租金的瘋狂上漲而被迫結束。
十年的時間不長不短,但攝影中心已孕育了不少精英,他們很多到目前仍是攝影界的中堅分子,其中以搞專業,如廣告、人物時裝、新聞攝影為多。記得那時候學生們曾自發成立了一個名“藝影會”的組織,以討論研究純藝術攝影為主。藝影會可以說是當時還是以沙龍攝影為主的香港攝影界的一股逆流。一隊新血軍!
攝影中心結束后我在香港藝術中心及正形設計學院繼續我的兼職生涯,內地社會亦開始轉變,回國教授攝影的機會亦相繼增多。當時來上課人數之多、反響之強烈使我畢生難忘。其間在港又與一班志同道合之同行成立了香港專業攝影師公會(HKIPP),為行業制定了一系列的標準和守則,明年已是公會成立25周年了!公會會員亦已回饋社會,以提高新一代的攝影水平為已任,多年來與香港政府或不同的小區團體合作舉辦了不少攝影課程,也影響了不少新進的專業攝影師。
攝影教學重點的變遷
以往30多年我在攝影教育大部分的精神和時間都被安排在“應用攝影”方面,可能是我受西方攝影教育的緣故,而當時新的技術和意念是比較吃香。由于攝影的科學性和技術性(菲林年代尤甚),初學者要經過一連串的技術洗禮,下苦功才有結果。但是我教學一直主張技術及器材是死的,人才是活的,但是要表現思想創意又是需要基本技術的支持,所以我老是鼓勵學生應抱著一種虛懷若谷,有容乃大的態度,盡量吸收不同的技術和知識,所謂“無規矩不能成方圓”,但是如果有一天你能白手畫一方圓,閣下已破法而立了!
回想30多年,工作繁忙之余還要抽時間教學,當真吃不消。但細想這份兼職亦給我很多樂趣及學習的機會,溫故可以知新,同時亦要努力發掘新知識以充實自己,其中與學生的交流,我亦獲益良多,亦被啟發,亦建立了不少深厚的友誼。看見他們的成長,對專業的積極態度,對藝術的執著及追求,人生觀之轉變, 我感慨良多。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