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3日下午,朱憲民、王玉文攝影展覽暨作品研討會在新華社新華影廊舉行。來自新華社攝影部、中國攝影家協會及多家媒體的20余名領導、專家和學者出席了展覽和研討會。會上,兩位攝影家介紹了各自的創作歷程和創作理念,與會嘉賓就二人的作品進行了認真細致的研討,并對新華影廊的發展提出了意見和建議。
朱憲民是黃河岸邊生長的農民子弟;王玉文是東北老工業區的工人后代。從1970年代起,朱憲民開始關注和拍攝黃河,以平民姿態和鮮明的個人觀點,記錄下從源頭到入海口黃河人的尋常百態和日常生活。王玉文從小生活在中國東北老工業基地,他目睹那里的輝煌、困境和再次振興,以責任和使命記錄下大工業變革的過程,留下諸多充滿力量的影像。“大地的兒子”朱憲民、王玉文攝影展是“新華影廊”成立以來的第九期展覽,共展出照片78幅。
在研討會開場白中,新華社攝影部副主任劉東山稱,朱憲民、王玉文展覽的舉辦,使新華影廊又上了一個新臺階。目前新華影廊在全世界幾十個國家都設有分影廊,在全國幾十個省、自治區也有分影廊,已經成為一個世界性連鎖機構。本次展覽和研討會的舉辦,有助于讓新華影廊做得更好。兩位攝影家真實記錄了中國最普通老百姓的生存狀態和堅韌不拔的勇氣,記錄了中國作為社會脊梁的工人、農民的精神面貌,給人上了生動的一課。
攝影家協會副主席張桐勝對本次展覽作出高度評價。他認為新華影廊的題材選擇扎根于勞苦大眾,而選擇“大地的兒子”為標題很貼切。兩位攝影家用幾十年的時間記錄了農村百姓生活、老工業發展軌跡,這些記錄十分珍貴,其價值是不可代替的。真實、準確、經典的影像有助于留下歷史,提升全民族對影像語言的認識。其中所體現出來的攝影人的精神,也值得現在的年輕人傳承和學習。
新華社攝影部發稿中心主任丁玫表示,這次展覽對攝影界和新華社的年輕記者來說是很好的學習機會。兩位的作品存在一種內在的關聯,即人和土地的關系。從中展現出國家、人的變化。回想“十一五”展覽中沈陽鐵西區棚戶區改造前后相比較的照片,我們相信這些變遷都是國家歷史的重要部分。在兩位的作品中也可以看到攝影者堅持的價值,這是一種了不起的品質,很多記錄最初未必賦予了多么高深的意義,但是好照片的價值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升華。
《中國青年報》高級記者賀延光認為,這次展覽給攝影界提出了問題。現在被稱作“全民創作”的時代,然而其中多少影像是有價值的,卻還是一個疑問。對想拍點東西的人,朱憲民和王玉文堅持幾十年拍攝,是很好的樣本。很多人并不懂得,從影像中能看到生活變化的是好影像。攝影是教不出來的,是看出來、拍出來的。攝影者應該學會看別人的作品,將其化為自己的創作源泉。
影像學者李媚表示,工人、農民的出身是上天賜予兩位作者的優勢。從60、70年代一直拍攝到現在,這些作品形成了重要的線索,希望能從中看到中國農民、工人命運的改變。如果這些變化能理出來,給大家以清晰的印象,是對于歷史的貢獻。攝影的存在感是其他藝術門類所不具備的。關注人的命運讓“人民”這個詞不空洞,變得實在。兩位在同時代的攝影家中是特殊的個案,他們的存在非常重要。
《南華早報》駐北京首席記者宋曉剛提出,這些年攝影記者越來越崇尚“美”,而攝影是應當表現還是記錄也成為了一個問題。兩位攝影家沒有功利心,這一點讓他感動。事實上,能讓人記住和感動的不是突發事件,而是日常生活。去年《波士頓郵報》的Big Picture刊登了一組《中國的影像》,反響很好,照片都是中國人拍的,是編輯的選片眼光讓它獲得了海外讀者的認可。現在新華影廊有了很多進步,但如何讓大眾更多地接觸、了解到,是應該考慮的問題。
在研討會上,新華社副總編輯、攝影部主任王瑤聽取了在座嘉賓的發言,充分肯定了兩位作者的創作。她表示,兩位攝影家帶著深厚的感情長期關注一個主題,在當今這個多元、多變、浮躁的轉型中社會,尤其需要毅力、投入甚至犧牲。他們的作品采用自然樸素的表達方式,娓娓道來,不加修飾。兩組作品放在一起,能看到相似,又能看到不同和個性,策展也十分到位。她也表示,希望新華影廊今后多展示當代攝影家的優秀作品,促進攝影文化在國內和國際上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