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偶然的從業經歷
從事廣告攝影工作很偶然。1979年10月我從部隊轉業分到吉林省書店發行科做記者,經常下鄉采訪毛主席著作的發行情況,拍些照片給書店的發行報用,也常有作品在省報上發表。一次在一個朋友家碰到五礦公司人事科的人,閑聊之中了解到他們公司新進了一臺120寬畫幅“瑪米亞”相機,但沒人會用,我聽說之后很激動,因為那時我使用的是“海鷗”DF135的相機,而“瑪米亞”是當時世界上很先進的相機,對我的吸引力太大了,于是我毛遂自薦去他們公司。當時他們正在招人,很快就同意要我。但那個年代調動工作很費周折,你在這個單位干得好好的,新華書店又是當時福利待遇很好的單位,為什么要走?那個年代是不能你想上哪就上哪的,所以領導不放。于是我幾乎天天下班就上書店的龔經理家磨,磨了6個月,磨到龔經理的太太和孩子都為我講情了他才松口,所以至今我都很感謝他們一家。
就是憑著對“瑪米亞”相機的向往,我調到了外貿公司。到了外貿公司我才發現我面對的都是一些礦產品:石頭、粉末,鐵產品如鑄鐵的沙井蓋、臺鉗、釘子、鐵絲、鎢絲……我一下就傻眼了,這些東西能拍出什么來啊?我只能就著國外的參考資料和國內其他同行的作品一點點琢磨,從構圖上下功夫,想盡辦法美化畫面。我小的時候就喜歡畫畫,因為文化大革命的關系,沒有機會接受專業訓練,但基礎還是有的。慢慢地我開始喜歡拍攝這些產品了。
1985年,外貿部和歐洲共同體在中國舉辦唯一的一屆高級廣告攝影學習班是我攝影生涯的里程碑。50天的學習,來自法國、德國等國家的攝影大師給我們任教,教我們拍攝產品,讓我大開眼界,這時候我才明白什么是廣告攝影,可以說那才是我廣告攝影生涯的真正起點。從學習班回來后,我把老師教的東西一點點地運用到產品拍攝上,但因為對光線的認識很有限,所以每拍攝一幅作品都要用很長時間。那時候的我不是在用光,而是在找光,一點點地找,甚至幾天才能拍出一幅作品。從構思到準備,我度過了不知多少個不眠之夜。但我心里很清楚,我愛上了廣告攝影這一行,我把我的心血都傾注在了那些石頭、鐵塊上。
真是天道酬勤,1987年我的兩幅作品《釘子》、《潔》刊登在《世界攝影年鑒》黑皮書上,據我所知那也是中國人的廣告攝影作品第一次進入到世界廣告攝影行列。1988年中國攝影家協會舉辦的第一屆“廣告攝影大獎賽”上我的
QVpv8dF2KXEFWIROezTjkv1pePwGQCF6VJSSlElgztE=作品《飛來滑石》又獲得了二等獎(未設一等獎)。
說到出版《廣告攝影實例》一書的初衷,則是因為自己入行時根本找不到一本能用來指導我廣告攝影學習的書,有很多問題沒地方去找答案,只好一點點地琢磨,走了很多彎路。但我不想別人像我一樣走那么多彎路,希望他們能在這個基礎上往前走,于是有了這本書。那時候我的每一次拍攝都有做筆記,之后再進行認真整理,就這樣積攢了七八年的時間。特別是1992年7月我調到了廣州工作,這座商業氣氛很濃的城市給了我進一步學習和提高的機會,大量的拍攝實踐與積累使我的技藝有了更大的提高,也充實了這本書的內容。1994年,《廣告攝影實例》出版了,這種介紹廣告攝影實操范例的書籍據我所知在國內還是第一本,也確實有很多行內人是看著這本書走進了這一行。
第一次拍汽車
1988年4月我開始嘗試在室內拍攝汽車,在這之前我看到過國外汽車雜志的照片,產生了強烈的拍攝愿望。我畫了很多草圖,不停地觀察街面上跑著的、停著的汽車,觀察不同光線下汽車各種角度的光效和狀態,分析拍攝汽車的用光方法。一段時間以后,拍攝計劃在我腦子里基本成型了,就去找一汽廣告科的朋友商量,看能不能給我弄一臺車,找個車間,讓我拍汽車。我記得當時拍的是一輛德國進口的紅色高爾夫,做研究用的。那時候,研究人員白天上班,我晚上上班,進行了一些有趣的嘗試,拍了15天,終于圓了我多年拍攝汽車的夢想。
大概是兩個星期之后,我又想拍,一汽再次提供了場地和汽車。這一次拍的是德國進口的奧迪。我想要拍出雜志里的效果,那張照片的地面上有一層反光材料,我就想到用黑色塑料布,于是專門到北京買來了3米寬、100米長的一卷塑料布,大概七八十斤重吧,從北京扛回長春。因為沒有專業影棚,需要用硫酸紙做成幕布從后面打光,當時最寬的硫酸紙是90厘米,必須用三張拼接才夠,拍攝方法是在上次拍攝的基礎上稍有改進。這次用了一個星期,拍攝了幾個角度。照片沖洗出來,我真的很高興,想法也基本實現了,但畢竟我們的設備不行,經驗也不足,照葫蘆畫瓢雖然只有六七分像,也畢竟是我第一次在室內拍攝汽車。
通過這兩次拍攝,我對室內拍攝汽車的用光有了一個基本的認識,心中有底了,今后有汽車讓我拍,我敢拍了。也是從那時開始,我萌生了要蓋汽車攝影棚的想法,但那只是一個夢想,因為當時我的工資才100多塊錢,沒有這個財力。我記得我給中國外貿廣告協會寫過一封信,里面有這樣一句話:這么大的中國竟然連一個拍攝汽車的攝影棚都沒有,這是我們中國攝影師的遺憾。
一直懷揣這個夢想,到2000年1月,我終于在廣州有了第一個能拍攝汽車的影棚。
我看廣東商業攝影的發展
廣東省是改革開放的前沿,南鄰香港澳門,有廣泛良好的商業基礎,商業氣氛很濃,制造業也很發達,商家對廣告的認識普遍高于內地,為廣告攝影的發展營造了良好的環境,使得廣東的商業攝影發展得最早、最普遍,廣告攝影人員也最多。最重要的是,廣東的廣告攝影人之間經常有交流,這是很難得的。
1995年,我在廣州成立了自己的廣告公司,專注于平面廣告的拍攝,涉及的項目包括汽車、各類型產品、家居、房地產、人像等等。很多老同行轉行經商或者把公司做得比較大,但我在經營方面沒下什么功夫,因為我很了解自己不善經商的特點,于是把更多的精力花在鉆研攝影技術上面。過去在外貿公司,整個流程從創意、拍攝、設計、印刷、把控,都是我一個人完成。現在的平面廣告制作跟過去不太一樣,分工相當細,拍攝工作也不是某一個攝影師獨立能夠完成的,需要前期策劃、創意、美術指導,拍攝完成之后還需要后期修圖制作,每一個環節都需要專業化。我們目前的主要業務就是拍攝及后期制作這部分。
從現在社會和攝影技術的發展來看,將來的商業攝影必然要求從業人員專業化、技術數碼化。另外,從目前的商業宣傳需求來看,未來平面和影視的聯系會越來越密切,這會促使一些影視公司向平面領域發展,平面制作公司向影視轉化,或是促成兩者間的緊密合作。
21世紀,3D技術已經掀起了一場新的視覺變革,3D技術全方位涉足商業攝影是遲早的事。我們作為商業攝影人都應該做好準備,積極參與到這場變革中。
從行業的發展來看,目前廣東大多數的攝影師還處在單打獨斗的狀態,客戶端和服務端都處于相對零散的狀態,這會產生一些負面的影響如低價競爭、粗制濫造、惡性循環等,不利于商業攝影行業長期的進步與發展。商業攝影從業者的聯合目前在廣東還沒有一個比較好的方法和范例,但是在北京和江浙一帶已經有些類似的成功案例。我希望,在廣東能有更多的商業攝影從業者聯合起來,把這項事業推向一個新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