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據報道,索尼公司最近推出了新款微單數碼相機NEX-C3,請介紹新款相機與原先的NEX-5C在外觀、操控、性能和功能方面有哪些不同呢?
(北京讀者李海軍)
A:索尼公司在6月初新出了一款微單數碼相機,取名NEX-C3。這是索尼第3款微單相機,一年前,索尼推出了NEX-5C和NEX-3C微單相機,由于是采用APS-C尺寸的CMOS芯片,成像面積較大,畫質較好,一上市就受到市場的追捧,對松下、三星、奧林巴斯等構成的4/3系統微單市場形成強大競爭,成為2010年微單中的重量級產品,深受消費者青睞,也確定了索尼在微單中的地位。
相比NEX-5C,NEX-C3主要改進之處在于:
1.像素有所增加。同為APS-C尺寸的Exmor APS HD CMOS圖像傳感器,NEX-C3為1620萬有效像素,而NEX-5C則是1420萬(見圖1,左為NEX-C3,右為NEX-5C,下同)。
2.NEX-C3新增了11項“照片效果”功能,比如,美膚效果、懷舊效果、玩具效果等等。
3.NEX-C3機身色彩除了黑色、銀色之外,新增了粉色系的梅紅,而且握持處略小于NEX-5C,不得不在底部多增加一個儲存卡的插槽,而NEX-5C則與電池倉共享一個大插槽(見圖2)。這些改進主要是為了迎合女性對微單相機的需求。
4.NEX-C3的操控性有所改善。一是更加簡化了控制布局,相比NEX-5C,前者取消了不常用的“自拍”和“閃光燈”在機背上的按鈕(見圖3);二是除了標配的閃光燈之外,還選配了指數為20GN的外接閃光燈,就是說,在ISO 100、光圈f/5.6時,閃光有效距離可達到4米左右,能應付一般聚會、家庭合影的需求。因此,在機頂閃光燈熱靴的布局上,NEX-C3的熱靴位置明顯大于NEX-5C(見圖4)。
5.除了18?55毫米F3.5-5.6和16毫米F2.8這兩款E卡口套裝鏡頭之外,NEX-C3還新增一款索尼微單E卡口鏡頭——30毫米F3.5微距鏡頭,最近對焦距離24毫米,放大倍率達到1:1。
相比NEX-5C,NEX-C3在連拍速度、掃描全景拍攝、全高清視頻拍攝等方面沒有變化,其中掃描全景拍攝仍采用第一代的技術,在拍攝時如出現明顯的動作或移動,畫面接縫處上仍會出現斷層現象。
Q:我使用佳能EOS 5D MarkⅡ相機,喜歡拍攝微距照片,但一直沒有專門配置微距鏡頭,請幫我介紹一下佳能微距鏡頭,以便我做出合適的選擇。
(上海讀者葉子)
A:佳能可選的EF微距鏡頭比較多,如EF 100毫米F2.8 Macro USM、EF 100毫米F2.8L Macro IS USM、EF 180毫米F3.5L Macro USM、MP-E 65毫米F2.8 1-5× Macro。但考慮到你使用全畫幅相機,主要推薦自動對焦的EF系列微距鏡頭。這里推薦一款較為實用的EF 100毫米F2.8L Macro IS USM(見圖5)。它有1:1的放大倍率,最近對焦距離0.3米,不算太近,也不算太遠,可以應付很多類型的微距攝影,例如昆蟲、花卉等,用途比較廣。它的F2.8大光圈也能有效制造優質的淺景深效果。另外,這款鏡頭加入了IS防抖技術,可抵消水平和傾斜的抖動,在正常對焦距離時,有相當于4級的防震效果,就算調到1:1最高放大倍率時,也可以有2級的防震效果,這些防抖功能對微距攝影來講,相當實用。
另一只比較優秀的鏡頭是EF 180毫米F3.5L Macro USM(見圖6),這只鏡頭的光圈并不是很大,但由于它的焦距較長,景深會變得更淺,有時較難控制,比EF 100毫米F2.8L Macro IS USM難用。
至于MP-E 65毫米F2.8 1-5× Macro鏡頭(見圖7),由于它的設計獨特,屬于放大式微距鏡頭,而且沒有自動對焦,要靠攝影師的身體或鏡頭的前后移動來尋找準確的焦距,技術不太純熟的用戶用起來會覺得比較困難。
Q:我是一名報社攝影記者,據介紹尼康D3系列相機加上尼康無線傳輸器WT-4后,在新聞報道中能實現“即拍即傳”的需求,能不能比較詳細地做個介紹?
(廣東讀者鐘凡)
A:早在2007年下半年,就在尼康發布D3和D300的同時,也發表了這兩款機型可以共用的“無線傳送器WT-4”的套件(見圖8),并發表了配套軟件Camera Control Pro 2。WT-4可以讓D3/D300連接至個人計算機,并使用遠程控制軟件Camera Control Pro 2實現影像的傳輸和對相機的遠程控制,允許數臺相機將圖片傳送到通過無線連接與以太網線連接的個人計算機中,或者是允許圖片傳送到FTP服務器中。
WT-4是一個高性能的無線傳輸器,尺寸為125(W)×65(H)×35(D)毫米,重量131克(僅機身)。WT-4沒有直接安裝在相機底部,而是通過一根連線與相機連接。它支持符合IEEE802.11b/g、IEEE802.11a的無線區域網絡,以及符合IEEE802.3u(100BASE-TX)和IEEE802.3(10BASE-T)的有線區域網絡。當它通過USB線與尼康D3/D300連接時,能提供多種影像傳輸技術,而它的無線區域網絡的傳輸距離大約為180米(IEEE802.11b/g)或260米(IEEE802.11a)。而傳輸距離會根據傳輸的條件而有所差異。
據了解,在北京奧運會大規模使用尼康D3相機的同時,新華社攝影記者也使用尼康WT-4無線傳輸器實現“即拍即傳”的功能,大大提高了新聞照片的發稿時效。他們介紹說:無線傳輸操作的流程盡管有很多種,但是現在比較經典的方式是,通過3G無線路由器,WiFi無線傳輸模塊將照片傳輸到FTP服務器上,服務器安裝由新華社自己研發的“即拍即傳”系統,將照片轉入新華社圖片編輯系統中,從而完成高效率的發稿流程。
Q:用數碼單反相機更換鏡頭拍攝時,感光芯片上常常會落上細小的灰塵顆粒,前不久我在攝影器材商店看到一種叫“果凍筆”的粘灰塵的筆,請問能用這樣的簡易工具清除芯片上頑固的塵埃嗎?
(江蘇讀者陳健)
A:類似這類清潔相機中最主要、也是最昂貴的器件——CMOS或CCD,是非常不明智的做法,具有極大的危害性,下面是影友“識途老馬”的不幸遭遇。他在給我們的郵件中這樣說道:“多年來一直使用佳能數碼單反相機,無論整機性能還是操控性都非常滿意,惟一感覺不便的是頻繁更換鏡頭時會給低通濾鏡(CMOS)留下很多討厭的‘污點’,清除起來也非常麻煩。雖然機器本身帶有自動清潔系統,但實際應用起來效果并不明顯。
“兩年前,發現市場上出售一種專用清潔工具,大家俗稱‘果凍筆’(見圖9),經過商家演示和實際操作,感覺很方便實用,也就毫不猶豫地買下來。兩年來,我還推薦給別的影友使用。
“不久前,我再次使用‘果凍筆’清潔濾鏡時,悲劇發生了,低通濾鏡的一層類似金屬的表皮被‘果凍筆’粘了下來(見圖10),從相機的鏡頭接口處也能看到慘不忍睹的情景(見圖11)。經專業人士鑒定,低通濾鏡和CMOS芯片完全報廢了,送到佳能相機維修站更換芯片,光材料費就花費了近6000元。可以說,這是花錢買來的教訓。
“回顧一下操作過程,并沒有與以前有啥區別,分析可能造成這樣結果的原因,一是‘果凍筆’因時間過久老化變質,二是,濾鏡老化變脆,三是用力不當。教訓的確是深刻的,提醒大家還是要慎用這些所謂的新產品。盡量保持低通濾鏡的清潔,少在或不在環境污染的場合更換鏡頭是最佳選擇,一定要更換鏡頭時,盡量選擇相對干凈的場合;其次,一旦發現低通濾鏡出現較多的瑕疵,送專業維修部清洗是上策,自己清洗也未嘗不可,但最好選用質量可靠的清洗工具,如無水酒精和優質棉簽,以及其他專用裝置。”
Q:我剛剛入門攝影,前不久購買了一盞尼康SB-900閃光燈,但我對閃光燈的用法了解不多,更無實踐經驗,能不能給我做一個簡要的指導?
(山東讀者車燕萍)
A:尼康SB-900是一款高性能的閃光燈,配合與尼康創意閃光系統兼容的尼康數碼單反相機使用時,實用功能特別明顯,提供了廣闊的17?200毫米的自動變焦范圍的閃光照明,是作為尼康創意閃光系統的新型核心。另外,它具有先進無線閃光作為控制閃光或遙控閃光的系統,使攝影師能進行多種創造性探索。
很多人之所以覺得只有新聞攝影才會用到這種像SB-900這種類型的專業閃光燈,是因為閃光燈產生的光線在人們的印象中“假、硬、平”。其實,有很多技巧可以調整這種人造光源的弱點,從而使閃光燈的拍攝更自然。
首先,可以使用柔光罩和拉下內置廣角散射片,在沒有柔光罩時,可用白色手帕遮住閃光燈頭,但是要注意不要讓手帕遮擋住測光窗。
其次,可調整補償曝光值(EV值)。在TTL自動閃光模式、自動光圈閃光模式和距離先決閃光操作中,調整閃光輸出量補償,為閃光照明的主體作曝光補償,而不影響背景的曝光。當把相機曝光模式調整為快門先決自動或手動,并把快門速度設定到比它閃光同步快門速度慢的擋位時,可只為背景進行曝光補償。所以,在拍攝時可根據背景與主體的光照環境,調節EV值,使主體在背景環境中更自然。調節EV值一般以1/3EV值為單位,做正負3EV值內的調整。
如果想用專業閃光燈拍攝光線更自然的人像時,不妨嘗試利用反射光拍攝。調整閃光燈頭仰俯角度和水平旋轉角度,使閃光燈燈頭發出的光線經過反射更加均勻柔和地落到被拍攝者的身上。室內棚頂,墻面,或是反光板、泡沫板,甚至是白色卡紙都可不同程度地反射閃光燈的光線。但是在利用閃光燈的反射光拍攝過程中要注意兩點,其一是閃光燈與反射介質的距離,當距離過大時會使被攝人物面部灰暗沒有生氣。其二,不同材質的反射介質有不同的反射率,帶顏色的介質不僅會降低反射率,并會帶來一些偏色。反射率的大小不是決定畫面好壞的關鍵,比如說便攜式折疊反光板的反射率遠高于白色泡沫板,但是泡沫板反射的光線要更均勻柔和,只是不如前者攜帶方便。
談到使用閃光燈拍攝,就應該涉及到閃光燈前后簾同步的問題。在一般情況下是看不出它們的差別,但在抓拍弱光下的動態的主體時,前簾同步拍攝下的被拍攝物體的殘像在物體運動的前方,容易產生主體在進行后退運動的錯覺。后簾同步拍攝下的主體殘像在主體后方,更符合人們對物體運動的定式思維。前后簾同步產生不同殘像的原因在于后簾同步的閃光燈在曝光末尾時被激發,而不是在曝光一開始就啟動的。這里,要注意的是,前簾同步和后簾同步是在相機上調節的,而不是在閃光燈上調節。
對于用單盞閃光燈的創作拍攝還有一點小建議,就是可以利用閃光燈的附件,比如利用閃光燈與相機的連接遙控線,可擴大閃光燈的活動范圍,創造頂光或側逆光的效果。
隨著閃光燈的技術含量的不斷增加,閃光燈的功能也不斷強大,像SB-800已能支持高級無線閃光控制和具備無線多燈閃光中的獨立控制功能,夜間利用離機引閃功能,創作出主體閃光燈的光線柔和、背景燈光自然的夜景人像效果(見圖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