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古時期,人們遵循大自然的規律,像時鐘那樣滴答滴答,一天跟著太陽走,一年隨著季節行,崇尚天地人合一的生存之道。春為年之始,《黃帝內經》亦指出:春三月,夜臥早起。就是說春季要順應陽氣生發的自然規律,晚十點鐘熄燈就寢;清晨六七點鐘起身活動,這樣才有利于健康。
然而,現代人工作繁忙,生活多彩,將大自然的時鐘棄之腦后,我行我素快生活。上網聊天,網絡游戲,還有織不盡的“圍脖”,真是秉燭夜游,其樂無窮,不到深更半夜是不會進入夢鄉的。更有“果迷”,無論白晝黑夜、街上宅里,終日“ipad”不離身,癡迷得人人睡不醒,個個熊貓眼,樂極而生悲。原本青春好年華,卻因少睡、失眠搞得肩背酸痛、皮膚粗糙、大便干結、月經不調,此乃禍起紊亂了的生物鐘。
奇妙的人體時鐘會隨著時間的推移作周期性的變化,包括生理、行為及形態結構等,科學家將這種現象稱為“生物鐘”。睡眠的最佳時段為22時就寢,24點前進入淺睡階段繼而深睡。如果人們的生物鐘相對穩定,于健康非常有益,一旦正常的睡眠規律被打破,且較長時間處于紊亂狀態,就會產生睡眠障礙。
祖國醫學早在三千年前,就對睡眠時鐘有了明確的闡述。《黃帝內經》認為,失眠主要與衛氣運行失常有關,衛氣具有保衛人體,溫煦肌膚,調節睡眠的作用。衛氣在人體運行的規律是白天在陽分,夜晚進入陰分,與日夜交替同步。如果到了夜晚衛氣還未進入陰分,就要影響睡眠質量,中醫學稱其為“陽不入陰”,這是導致失眠的根本原因。
引起“陽不入陰”的因素很多,如網游熬通宵、看午夜電視電影、迎考開夜車以及值夜班、飛行時差等,都會干擾人體生物時鐘的自然節律。久而久之,使得衛氣不能正常地“出陽入陰”,就像打開了潘多拉盒子,如不進行及時有效地治療,睡眠障礙,眩暈恍惚、焦慮厭食、性冷淡等紛至沓來,最終擾亂了日常生活,長期且嚴重的失眠者甚至有生不如死的痛苦。
在失眠的人群中有個非常有趣的現象,凡是對數字敏感的人,比如會計、數學教師、銀行工作人員及電腦程序員,都比較容易失眠。失眠癥患者又以女性居多,大致為三類,一是產后的女性,產后婦女易得產后憂郁癥,伴隨而至就是嚴重的失眠;二是焦慮重重的更年期婦女;另有因戀愛或感情等受挫的女患者。失眠往往還會纏上A型血的人,其凡事追求完美,而且很刻意、很執著;思維比較悲觀,遇事總愛往壞處考慮;情緒敏感,容易急躁、發怒等性格共性,也易得失眠癥。
通常應對失眠采用藥物療法,如服用安眠類的中西藥物。但對此類藥物毒副作用、依賴性以及成癮性等的研究,使非藥物療法在國際上日益受重視,祖國醫學的推拿療法在睡眠領域里更是獨樹一幟。依據中醫失眠是衛氣“陽不入陰”的理論,結合20余年的臨床經驗,筆者提出以朱氏一指禪推拿“引陽入陰”法治療失眠,即以推拿手法疏通任督二脈,調節陰陽平衡,撥準生物鐘。
“引陽入陰”是在患者背部施以一指禪推法、滾法和捏脊法,以達到振奮陽氣于督脈。背為陽,又是諸臟腑經氣輸注的部位,推拿背部既可以調補全身陽氣,又能夠調整臟腑功能。
同時,柔和而節律性強的一指禪推拿手法如同搖籃曲,其每分鐘120次的韻律,可調節植物神經系統,使大腦抑制過程增強,產生鎮靜作用。患者每晚入睡前,自我按摩腹部任脈和足底涌泉穴,可以幫助五臟涵斂它的神氣。二者結合,共奏引陽入陰的功效,使不少失眠患者拾回了有質量的睡眠。
人各有異,睡眠的時間、方法皆應取其益,支兩招拾遺補缺:
分時段睡眠法:達·芬奇每4個小時睡15分鐘,一天只睡1.5小時,成就偉人。繁忙者可效仿,中午打個盹,下班先小睡,晚上再熬夜。切記利用節假日補足覺,也可護顏養生。
三種助眠武器:一曰眼罩,將白天視為黑夜;二曰耳塞,兩耳不聞身外事;三曰充氣枕,隨處可高枕無憂。飛機上,工間時,眼不見心靜,耳不聞神安,隨時隨地解困意,逍遙快活似神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