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瘟病又稱生姜腐爛病,是生姜生產中發生最為普遍、危害最為嚴重的一種毀滅性病害,發病地塊一般減產10%~20%,重者減產達50%以上,甚至完全絕收。每年7、8月份,我國不少地區易出現大到暴雨,土壤濕度偏高,隨后又出現持續高溫。天氣悶熱,高溫高濕,最易導致姜瘟病爆發成災。
該病發生時的典型癥狀為:病株葉片先出現卷縮、下垂、無光澤,后由下而上逐步枯黃,最后整株枯死。病株莖基部和地下根莖部最初出現暗紫色病斑,而后變成淡褐色、水漬狀。若將其基部橫切檢查,可見病部維管束變色,用手擠壓有污白色黏液流出。發病后期,病株內部組織呈糜爛狀,溢出灰白色汁液,僅留下完整的表皮,植株易從基部折斷倒伏。莖基部和姜塊腐爛后,常因腐敗性細菌進一步侵入而出現惡臭。該病害的發生與危害程度,與當年7、8月份的氣候關系最為密切。若7、8月份遇高溫多雨、悶熱天氣,田間濕度較大,則發病快、流行快、損失大,否則發病較輕。
防治姜瘟病需要采取綜合措施,除采取“選擇無病姜種、播前浸種消毒,選擇適宜地塊、堅持輪作換茬,施用腐熟肥料、避免污水灌溉,深溝高畦栽培、降低田間濕度”等措施外,一旦在田間發現病株,首先要將中心病株及其周圍50厘米內的健康植株全部拔掉,同時將帶有病菌的土壤挖起一起運到田外妥善處理,然后在病穴處撒生石灰消毒,再用不帶病菌的土壤掩埋。對其他植株要及時施藥防護,一般用姜瘟寧500倍液每隔5~7天灌蔸或噴霧1次,視天氣與病害發生情況連續防治2~3次,可取得明顯效果。
(湖北省竹山縣農業局 熊飛 郵編:44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