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許多年前的春天,那時的我還沒剪去長發,沒有信用卡也沒有她,沒有24小時熱水的家,可當初的我卻是那么快樂……”2011年的“春晚”,隨著草根組合的火爆,讓許多有夢的人看到了他們的春天。在北京,在這個萬物復蘇的季節里,也有一群人,正經歷著或幸福,或悲傷,或無聊的日子。讓我們走近這群剛剛從冬天走向了春天,也可能會從春天走向冬天的人們身邊,探訪他們的巨大變遷之后帶來的喜怒哀樂。是的,他們就是北京城市化進程中批量制造的拆遷富翁。一切故事,都得從那個白漆寫的“拆”字開始……
現實版的私家豪華車隊
“打車嗎,打車嗎?”剛出某地鐵站,一群黑車司機“呼”地一下圍了上來,偶爾一兩人還互相拉扯著、打鬧著。
“坐我的,奔馳C200,您上哪兒?跟夏利一個價!”
“打車走嗎,寶馬5系,10塊起步!”
“速騰1.8T,走嗎?”
“您看上哪個車了坐哪個,沒事!”
要不是早有準備,一定弄得暈頭轉向,這哪兒是開黑車的啊,跟亞運村市場的“車蟲兒”一樣啊!筆者以打車的名義,跟著奔馳司機一路疾走,很快看到了他們的停車場。馬路邊排著一片掛著自制紅燈的各類名車,確如其說,奔馳、寶馬、奧迪、CRV、速騰……遠遠望去,最次的也就是速騰了。
“這都是黑車?”
“不是,都是自己家的車!”
得益于朋友的指點,才能夠輕易地開始這段不尋常的暗訪,代價是一段不算短的路途和不菲的價格。
路上,我得知司機確實是拆遷族,姓王,是曾經被廣泛報道的大望京村的。旁邊一起開黑車的,都是以前的街坊。
“我們拆遷確實發了不少的錢,一夜之間就從出租房的,變成富翁了。那感覺,跟做夢似的。你知道北京人都盼著拆遷,為的是啥,還不是為了后半輩子享清福?”
我道:“可您也沒咋享福啊,這大冷天的,外邊凍著,也賺不了多少錢!”
“嗨,這是副業,總不能坐吃山空啊。開這個車,沒事就當掙個油錢,在家呆著早晚呆出病來。”
“那也得了不少拆遷款吧,要不誰買奔馳啊?您這是讓別的黑車沒法活啊!”
“這車開始還真沒幾個人敢坐!虧著時間長了,老坐地鐵的都習慣了,花同樣的錢坐豪華車,誰不愿意啊!可這事吧,還是信的少。我就經常遇到人家看過來的眼神,跟說我是神經病一樣。慢慢的,就習慣了,還一分不多要!你打車多少錢?我這個還比它便宜。”
3公里以內10塊錢坐奔馳、寶馬,要不是親眼看到,誰也不會相信。我至今坐過最豪華的出租車也就是帕薩特,那還是人家去加油,剛好順路捎的我。
“我今年29歲,還沒結婚呢,拆遷了也就不上班了。可不上班吧,也沒個事干,我也不可能跟街坊似的,剛26歲,就去順義買了個大院,養了一院子藏獒,天天就是下館子遛狗,開車逛狗市,晚上出去泡吧。”
“也挺瀟灑的嘛,不就是變著法地玩嘛,要是我,也寧肯遛狗泡吧,誰大冬天受這洋罪啊!”
“人的想法不一樣,我寧可買個車開著,雖然每天都賠好幾十的油錢,可我覺得值。扔家里不開你覺得可惜,在外面開又費油,不賺錢,還光賠錢,別人以為是神經病。現在吧,這車開起來就是個賠錢的東西,別人拉一趟活兒,能賺個幾塊錢,我往里搭錢,走得越遠,搭的就越多。”
“這您家里人也同意您出來?這不光屬賠錢的買賣嗎?”
“你知道這沒錢的時間長了,一下子有錢的滋味嗎?就是我們這樣的,從來沒有過這么多錢,所以不知道怎么花,怎么能讓自己樂呵怎么花。我就喜歡汽車,可我也不上班,買車也沒啥用,只能當黑車開,碰上聊得來的,連錢都不收,就為開車。完全不為顯擺,其實跟我爸天天打麻將輸好幾百一樣,沒啥,就是圖一樂兒!”
到了目的地,告別了這個身家幾百萬,卻自食其力的80后。那么,是誰批量制造了這群一夜暴富的拆遷一族呢?
拆遷富翁的始作俑者是誰?
一直以來,這個問題被認為是偽命題,因為誰也不會去深究。在拆遷戶眼中,只要給了錢,才不管是誰給的。在外人看來,除了羨慕和嫉妒之外,也少有人去關心到底誰是始作俑者。今天,筆者去探求這個命題。
近年北京城市化進程非常快,大量城鄉接合部及郊區縣村莊的消失速度,被轟鳴的推土機不斷刷新。時光年輪進入2011年的時候,這些數字仍在猛增。
2010年開始整治的50個市級重點村已全部完成規劃,并將在今年12月完成拆遷,可實現23.2萬人搬遷上樓。市規委表示,50個重點村分布在朝陽、海淀、豐臺、石景山、房山、通州、順義、昌平和大興9個區,土地類型包括綠隔地、國有土地和集體土地。共可拆除村莊宅基地和低端集體產業用地約33平方公里。
以大興區為例,2009年,大興區共拆遷33個村,涉及轉非勞動力7000余人。2010年拆遷64個村,涉及轉非勞動力2.3萬人。
據相關部門公布的數據顯示,房山區今年涉及拆遷住宅29173戶(不包含京石二通道住宅),建筑面積為752.42萬平方米,估算拆遷補償資金近550億元。如果所有項目全如拆遷計劃按時啟動,2011年拆遷量將比房山區過去10年拆遷總和還多,拆遷任務繁重程度可想而之。
今年6月底之前,朝陽區9個位于城鄉接合部地區的市級重點掛賬村將全部完成拆遷,近400萬平方米的拆遷土地主要用于安置房、綠地、市政道路以及其他配套產業建設。預計兩年之內,9個村的6.3萬村民將實現搬遷上樓。
作為北京市兩個城鄉一體化試點村之一的朝陽區大望京村,只用了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即已完成全村1692戶村民拆遷騰退協議的簽訂,以及25萬多平方米房屋的拆除。政府為此付出了43億元的安置款,主要用于征地補償、騰退村民補償安置和農民轉工轉居。剛才的豪華車大軍就是這里的人,拆遷款算下來,平均每戶已經超過250萬了,更不要說當地的擁有大院的大戶人家。
東壩地區位于北京東部五環外區域,屬于城鄉接合部。由于北京CBD概念熱炒,位于CBD延長線的東壩房價也水漲船高。多年前,這里的村民就早已經告別了種植、養殖的生活方式。大部分村民都以蓋房收租為生,被冠以 “瓦片經濟”村。現在,村子沒了,村民卻在一夜之間成了百萬富翁。
在距離東壩不遠的姚家園汽車城,去年年底前扎堆買車的大部分都是東壩村民。買車的檔次也高低不一,從幾萬元的吉利到近百萬元的英菲尼迪,據說也有人買了奔馳、寶馬。按照村民的說法,好車的標準是30多萬的廣州本田,高配,稍差也得是十五六萬的車。
一邊是政府的拆遷改造力度,一邊是承接回遷改造社區的開發商,另一邊是眼巴巴盼著拆遷的早已失去土地的城郊農民,這場似乎沒有輸家的商業循環就此產生。城市的形象由此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與存款的金額明顯提高,開發商也借由后期開發的商品房銷售而賺得盆滿缽滿。始作俑者已經相當明了,只是,一切似乎并不像外面看到的那么完美。失去了昔日生活家園的老百姓,在經歷了一場突如其來的暴富之后,儼然無法駕馭這種一步登天的生活。過去做夢都夢不到的事情終于發生,錢也變得像個簡單的數字而已,于是,非正常死亡、夫妻離異、兄弟姐妹對簿公堂等一系列讓人困擾的事情不斷發生……
拆遷富翁的歲月變遷
筆者的家就住在典型的城鄉接合部,從2004年就開始醞釀拆遷規劃,到現在也未曾動過一塊瓦片的地方。那群解放后就蓋起來的,北京第一批三到四層的木頂蘇式建筑,經歷了唐山大地震的余震,破舊衰敗已然像一座座鬼樓,至今仍立在那里,無人問津。然而在它旁邊的平房區,卻得以快速拆遷。記得清清楚楚,筆者出差前從窗子望下去,河道邊的房子排排挺立著,一個多星期回來之后,它們就已被夷為平地,只剩下稀稀拉拉的幾個“釘子戶”。
正驚異于這雷厲風行的速度之時,卻發現隔壁的鄰居也已經換了新人——一個說著一嘴地道北京話的四口之家。后來相處得久了,才得知他們就是那個拆遷村子的。因為對這片地方太過熟悉,大部分人都在附近的小區買了房子。拆遷的時候,據說收廢品的都打起來了,搬家的時候,他們把一些不能帶走的和剛剛買了不久的家具就地扔掉,根本沒打算賣錢,可見這點小錢已經不入眼了。一時間,流浪貓流浪狗多了,垃圾多了,小區的停車位緊張了,小區的房價也“噌噌”躥了起來。
隔壁的大媽家不怎么露富,屬于最低調的,但從一次性付款買了個大三居來看,這錢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大媽抽煙,經常還在樓道里抽,所以慢慢就認識了,跟我聊起來以前的日子。她們家原來是河北人,她公公那一代來到北京做小買賣,后來掙了些本錢,就在那個村子置下了房產,一家人也搖身一變,成了北京人。當初的房產也不是很大,三間北房,兩間廂房,一個小院子,三代人還是夠住的。最懷念的就是冬暖夏涼的老房子,當時的房子都蓋得厚,雖然是平房,但冬天保溫效果特好,生一個爐子,就不用怕冷了。街坊鄰居都喜歡互相走動走動,不像現在,一個樓里住一輩子,天天坐電梯碰上,連招呼都不打。
大媽說:“我覺得搬進樓里啊,最大的感覺就是憋屈,一想到我那小院,我就得去轉轉。三天兩頭去看看以前院子里我跟老頭年輕的時候栽的那兩顆棗樹,現在還在呢!還能看見以前的家,以后說不定就沒有了,都是樓了,啥都沒有了!連個念想都沒有了!”
“拆遷了,有錢了,也住上樓房了,可這日子,卻沒以前安穩了。過起節來都比著花錢,你送一瓶好酒,我就得送一條好煙,給沒拆遷的親戚孩子包紅包,人家都是500。這拆遷了不是,也不能讓人笑話,越有錢越摳。怕這個,這禮就越送越大。往年春節,有送有回的,能打個平手。今年倒好,親戚朋友就我家拆遷,過完年我一算啊,花了好幾千!這年啊,是越來越貴嘍!”
大媽一家,就兒子、兒媳婦和孫女四口人,一代一間房,剛好夠用,而且兒子兒媳婦還接著上班,也沒買車,除了過年費點錢外,生活似乎還和以前一樣。
這樣的鄰居尚還屬于較為理性的,而有的鄰居則屬于不可言說型。請相信筆者不帶有任何的偏見,對于拆遷一族來講,這類人群也絕對占少數。同樣是筆者居住的小區,在小區僅有的幾塊廣場上,經常能看到一個30多歲男人的身影,穿著一身白色的休閑服,一手拎著兩個紅木雕漆的鳥籠子,在小區里邁著方步。鳥籠子甩得稀里嘩啦的,一逛就是好幾個小時,逛累了,就在兩棵小樹上系上繩子,把鳥籠子掛在上邊,一抖籠子罩,回家睡覺去了。天快黑了,便拎著鳥籠子回家。后來,得知這哥們兒以前也算是個外企白領,年薪30多萬,可跟拆遷的錢比起來,完全是九牛之一毛。據消息靈通人士透露,此人身家在2000萬以上,懷揣2000萬遛鳥,30多歲就把退休后的日子過了,這以后的日子還咋過啊!當然,人家也精神飽滿、幸福地生活著,本無可厚非,咱也就不在這里杞人憂天了。
小區里還有另外一景,說出來,想必有與拆遷富翁當過鄰居經歷的讀者看了,定然會心一笑。每天早晨不到7點,就會有層出不窮的人,一遍遍不厭其煩地把本還算整潔的垃圾桶翻個底朝天。各自在散發著異味的垃圾中,耐心地翻著撿著。怪就怪在幾乎每天早晨都能看到一個衣著整潔,牽著一條咖啡色的巨型貴賓犬的中年男子,蹲下、翻找、撿拾、裝袋、擦手、牽狗,殺奔下個垃圾桶。整個動作一氣呵成,絕無半點拖泥帶水,仿佛這就像吃飯一樣正常。
從農民到市民的過渡,
您準備好了嗎?
不管有多少不和諧,畢竟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正如一部優美的樂曲,應該有起承轉合、高潮低潮一樣。這些細節在巨大光環的掩蓋下,顯得更加微不足道。
北京市政府已經在推進就地農轉非的戶口轉化制度,從此,上班、發工資、上社保、看病用藍本直接報銷的場面將成為這些拆遷一族生活的一種常態。今年城鄉接合部地區的10多萬農民將完成“拆、建、轉”等工作,屆時全部轉成市民。據悉,目前50多個重點村拆建、轉制、轉居、基層組織建設等工作進行迅速,已經有8個村完成了騰退。今年,將繼續借鑒大望京村、北塢村的經驗,推動北京市城鄉接合部地區的城市化進程,盡快讓農民上樓。
據初步測算,北京市未來列入中心城、中心城外圍以及11個遠郊新城規劃范圍內的900多個行政村,約85萬農民將轉成市民。此外,還將建設一批小城鎮,預計將有115萬農民在小城鎮化進程中,轉變成市民。預計在幾年時間或者更長時間內,北京市現有的近270萬農民當中,上百萬農民將變成正式的城里人,享受城鎮均等化的公共服務和福利。
今年,全市將有10個農村試點實施“就地城鎮化”。農委相關負責人解釋,所謂就地城鎮化,就是在農村直接配套建設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同時改變農村的社會管理方式、生態生活環境,建設產業帶,實施6個方面的服務項目改善,最終讓農民不搬家就能享受到城市的現代化生活。“雖然農民沒有變成市民,但是他們的農村實際上也就是一種城市了”。
不管選擇怎樣的拆遷后生活,不管別人對自己羨慕與嫉妒,拆遷富翁們的生活總之是越來越好了。伴著政府相關政策的執行和試點,我們相信,拆遷富翁們不只是有錢,更能享受到與城鎮居民同樣的待遇與生活。他們的春天真的來了!
編輯/麻 雯mawen21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