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寶貝回家志愿者協會”是由張寶艷與丈夫秦艷友于2007年一同創建的民間志愿者組織。他們通過網絡建立“寶貝回家尋子網”,為失蹤兒童家長提供免費尋人服務,幫助走失、被拐、被遺棄兒童尋找親人并回歸正常生活。2010年12月4日,在中央電視臺舉行的“十年法治人物頒獎盛典”現場,“寶貝回家”創建者——張寶艷,作為唯一的網民代表,獲得“十大法治人物”大獎。她謙虛地說:“這份榮譽應該歸功于‘寶貝回家’的全體志愿者,我只不過是搭建了一個愛心平臺。希望今后能夠讓更多的家庭團聚。”
夫妻自創尋子網“寶貝回家”
2011年伊始,微博的火熱將民眾自發打拐推向了高潮,廣大市民也紛紛加入到“隨手街拍解救乞討兒童”的活動中。而在所有關注被拐兒童的社會公益人士中,張寶艷的“寶貝回家尋子網”是國內目前唯一的得到公安部大力支持的公益性尋子網站,她和她的志愿者們在過去的三年多時間里,幫助了180個孩子回歸家庭。
寶貝回家是2007年張寶艷與丈夫一起自費創建的尋子網站。當被問到為什么想到創建這樣的網站時,她回憶起若干年前自己的親身經歷:有一次,張寶艷的兒子跟著外婆外出玩,不小心走散了,幾個小時的瘋狂尋找令張寶艷一家人心力交瘁。所幸只是虛驚一場,孩子自己回了家。如今,回想起當年的情形,她仍然感覺到心有余悸。經歷過這件事情,她慶幸自己是幸運的,同時對丟失了孩子的父母所承受的痛苦感同身受。從此,每逢看到街頭張貼的尋人啟事,尤其是尋找孩子的,他們總要仔細看個究竟,總想著能不能幫人家找回失散的孩子。但是滿大街張貼的尋人啟事,往往是剛貼好不久就被人撕掉,再加上風吹雨淋,張貼尋人啟事未必是最佳辦法。怎樣才能更有效地幫助丟失孩子的家長找到孩子?這時,學計算機的丈夫給他出主意:“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建個尋人的網站應該可以!”
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查,張寶艷覺得丈夫提的建議確實可行。一向很有主見的她很果敢地辭去了銀行高管的職位,全身心投入到網站的建立以及幫助走失兒童回歸家庭的相關工作中。“我去銀行辭職的時候,我的同事都很吃驚。要知道,銀行是一份很多人都羨慕的工作,但是我放棄了,并且一直都不后悔”。
經過一段時間的籌備,2007年4月,寶貝回家的網站很快建立了起來,所有的開銷都是張寶艷夫妻倆多年的積蓄。“原先我們的運營就是靠自己出資,辦公室就是一個破電腦,員工就是我一個人。當時有人提出贊助,但我覺得和錢沾在一起,就變質了,不叫公益了。我從想干這件事的第一天開始,就決定不收一分錢。從籌備到創建,我們夫妻倆前后拿出了七八萬。”
回想網站剛建立時,夫妻倆把他們所掌握的被拐孩子的信息發在網站、論壇上,希望有家長能夠看到。但是當時“寶貝回家”沒有任何的知名度,他們有時還經常被管理員踢出來。
直到6月,一位在內蒙古警察學院讀書的志愿者在公園發現正在乞討的一老一小,乞丐老頭說男孩是他的孫子。該志愿者見老頭神情不對,就聯系警方進一步調查。經查,行乞的男孩叫張東,8歲,是十幾天前被老頭拐騙出來進行乞討的。張寶艷將張東的信息掛在網上,有位媽媽稱照片上的很像自己的孩子,經證實,的確如此,“寶貝回家”幫她找到了孩子!
這是寶貝回家計劃的第一個成功案例,他們在第一時間將成功解救被拐兒童的消息傳到全國60多個分群。廣東的媒體率先報道了這條新聞,一下子,全國各地的媒體蜂擁而至,很快“寶貝回家”出名了。而能夠成功幫助被拐的孩子回歸家庭,這對張寶艷來說,更是莫大的鼓舞與支持。“現在社會上,很多人都知道‘寶貝回家’了。誰丟了孩子,馬上有人告訴他:快去聯系‘寶貝回家’!孩子丟失后登記的時間越快,我們就越容易找到。”
盡管承受著巨大的工作強度與壓力,但是張寶艷從未想過放棄。她說:“雖然,做這些事情很累人,但是想到能幫助到別的家庭,就有了動力,就像我們的主題歌中唱的,我不愿意看到媽媽的世界淚雨飛。而我能堅持到今天,全是我家人的支持。以前,我燒得一手好菜,但自從網站開辦,丈夫兒子就沒了這份口福。我唯一一次給自己放假是兒子參加高考的時候,別人家都是給兒子加餐,但是那幾天孩子全照顧我了,給我做飯;包括后來我父親生病,丈夫、兄弟晝夜守護著父親,都不安排我值班,所有人都特別支持我的工作。”
承受壓力 收獲感動
經過張寶艷的努力,“寶貝回家”進行了一系列宣傳與志愿者招募活動,到2008年6月,志愿者已經達到6000多人。截至現在,已經有4萬注冊的志愿者,他們在網上有不同的崗位與分工,有的是負責搜集相關新聞和動態信息,有的是負責尋子的家長工作群,包括很多社會名人也加入到這個隊伍中。
盡管有志愿者的加入,張寶艷永遠是最累的一個。“我每天早上7點上班,看看相關留言,處理日常事務,說真的,想睡個午覺都是一種奢望,平均一天最多只能睡五六個小時。一直到上個月,我才聘請了幾個員工幫助處理,換了一個筆記本。我們沒有周末,沒有節假日,晚上值班要持續到11點12點,因為我們知道那些丟失孩子的父母會一直守著,他們更心急。”
在張寶艷所經歷的眾多案例中,最難忘的是一個叫聰聰的孩子。“他是人販子從緬甸拐來的,4.2萬賣給了福建尤溪一個叫林華的女子。林華夫妻買聰聰的其中2萬是高利貸,買過孩子后,家里十分拮據。2009年夏天,6歲的聰聰生病,林華夫妻一直拖著不治,拖成了重度腦積水,被送到福州醫院時,醫生一看說都不行了。8月14日,我們的志愿者得知此消息趕到醫院,孩子已昏迷三四天了,因為欠費,醫院停了藥,養父母準備把孩子帶回家等死。”張寶艷得知此事,先是自掏腰包,還了欠醫院的8000元醫藥費,讓醫院馬上搶救,又在網上籌錢,號召志愿者募捐,“我們自己籌了6萬元,但一看費用單,是一天七八千元,頓時慌了。醫院說,如果改用國產抗生素,一天只需兩三千。”在資金不足,得不到資助的情況下,張寶艷只好選擇停用進口抗生素,改用國產的。“當時聰聰的養父母扔下他跑了,我們只好雇用護工來看護,在聰聰治療上,一共花了12.5萬,但遺憾的是,2009年11月的時候,聰聰走了……”說到這里,張寶艷已經哽咽了:“其實這件事,是我最內疚的,如果不是因為我們資金不夠,停用了進口抗生素,孩子的生命可能會持續下去……”
“聰聰事件”之后,張寶艷深刻感受到了資金匱乏的無奈。“寶貝回家”網站創辦前兩年,所有的錢都是她和丈夫的積蓄,有時每月光電話費就上千,經濟非常緊張。別人贊助的錢她一直沒敢要,怕影響“寶貝回家”的公信力,此事之后,張寶艷決定成立一個“寶貝回家慈善基金”,許多社會企業慷慨解囊。“現在成立了寶貝回家慈善基金,我們也有公募的資格了,以后企業給贊助,我們可以合理合法地接收了。像搜狐、盛大網絡、戴爾等企業都提供過贊助,后來包括電視臺等新聞媒體也加入了,像湖南衛視給了6萬。去年,公安部看我們很困難,給了10萬元,我們就這樣一路堅持了下來”。
180個成功解救案例背后的期盼
“寶貝回家”得到了公安部門的大力支持。寶貝回家志愿者協會與公安部建立了一個聯合打拐機制,各省市公安廳(局)的打拐辦都加入了“寶貝回家”網站QQ群。經過幾年的努力,根據“寶貝回家”網站上顯示的數據,他們已經成功幫助180個孩子回到父母身邊。如今,它成了很多丟失孩子的家長們的救命稻草,幾乎每天都會有新的兒童被拐和尋子成功的案例,有悲有喜,無數家長就在這樣強烈的反差中煎熬著。
張寶艷經過自己幾年參與打拐的經驗,對買賣兒童有著很理性的認識:“盡管現在社會各界都在努力,但拐賣這種現象始終有,像割韭菜一樣,打它一茬,很快又長出來了。我認為,關鍵是根兒沒割掉,這涉及到國家經濟文化各方面的因素。有的人是自生自賣以此作為產業。有些地方很窮,年輕女人生了孩子就賣,‘一年一大肚,年年萬元戶’。同時,只要存在買方市場,這個問題始終存在。”
有些被拐賣的孩子由警方解救之后,一般會送到福利院。因為孩子是打拐解救的,不允許合法領養。但孩子在福利院沒有正常的家庭生活,有些福利院本著“孩子利益優先”的原則,把孩子又送回買主家,等于把它合法合理化了。張寶艷認為:“社會對買主還是一種很寬容的態度,只要買主不虐待孩子,政府一般不會追究。當然這也存在有些買主與孩子之間的確建立了一種情感的問題。但是我們不能感情用事,如果不斷絕買方的需求,對買主的同情與寬容同時也是一種縱容。因為你可以想象那些孩子被拐的親生父母,他們承受的將是度日如年的痛苦。”
最后,張寶艷不無感慨地說:“其實我和大家心里最盼望的是:沒有孩子被拐賣,沒有家長丟失孩子。到那時讓我們關掉寶貝回家尋子網站也不遺憾!”
編輯/任 涓 woshirenjuan@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