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過對“宜黃事件”過程的梳理總結出網絡,事件的一般傳播路徑。網絡和傳統媒體的互動,微博,網絡和媒體互相設置議題都在輿論的生成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有效地促進了網絡輿論的生成,直接影響了事件的進程,促成了政府決策。
【關鍵詞】網絡輿論“宜黃強拆”事件微博議程設置
2010年,宜黃“9·10”強拆事件中,宜黃地方政府強拆致使一人死亡、兩人嚴重燒傷,該事件引發了廣大的網民對于強拆事件的討論,形成強大的網絡輿論,最終在10月10日,邱建國被免去宜黃縣縣委書記職務,蘇建國被免去宜黃縣縣委副書記及提名縣長職務,其他8名相關負責人也受到處分,這是目前為止第一次基層一把手因為強拆問題被免職。這一次強拆事件是網民、網絡媒體以及傳統媒體的“合謀”,實施了對政府的監督,最終促使了對官員的問責。
本文試圖探討這次強拆事件中的網絡輿論是如何生成的,網絡是如何和傳統媒體互相設置議程引導公眾,從而產生強大的社會影響力,影響政府決策的,以及網絡輿論的現實意義。
一、“宜黃強拆”事件的傳播路徑
9月12日一則關于江西宜黃縣強拆釘子戶爆發沖突,鐘家3人自焚的消息和圖片在網上傳播。網絡媒體紅網—瀟湘晨報最先給予報道,幾個門戶網站轉載了該文章后受到了公眾的關注,進入了公眾的視野。12日下午,宜黃縣人民政府在宜黃縣官網“中國宜黃”上發布關于“宜黃縣一拆遷對象潑灑汽油不慎燒傷”的事實情況。這篇新聞的發布使公眾開始討論“宜黃事件”的真相,媒體介入事件的調查,對事件開始持續關注。網絡媒體對官方的解釋持質疑的態度,網民的言論也多是同情當事人,質疑政府。傳統媒體對事件的報道基于宜黃官方發布的事實情況和家屬的回應兩方面信息,站在比較客觀中立的立場對事件進行描述。
9月16日,《鳳凰周刊》記者鄧飛在其微博中以“女廁攻防戰”為標題,將當時姐妹上訪無助,在機場遭宜黃縣官員40多人圍攻的消息實時地發布在微博上,3小時發布了20多條相關微博。鄧飛當天的微博成了網民關注的焦點,每條微博都被上千次轉載,由于這次的直播,網民加入了討伐宜黃官員的言論浪潮中。這次微博直播是事件的轉折點,輿論開始升溫,宜黃的官員完全處于輿論的被動狀態。
9月18日早晨宜黃政府在南昌抓捕鐘家人,鐘如九用手機發起第二場微博直播,內容包括搶尸、被軟禁、手機被沒收等。第二次“直播”在鐘如九微博粉絲的不斷轉發下,網上放大效應凸顯,使輿論再次進入白熱化的狀態,并加速了“宜黃事件”責任處置。18日新華網公布宜黃縣委書記、縣長被立案調查,下午新華社報道了宜黃處理8官員,央視也轉發了該新聞,這則新聞被國內多家傳統和網絡媒體轉發后,有上千人發布評論。此時傳統媒體,官方權威媒體已經全面的介入此事件,外部力量的介入,使輿論的力量釋放,公眾的言論也趨于緩和。
9月19日傳統媒體對事件的發展過程作了總體的梳理,傳統媒體開始反思“宜黃事件”,紛紛發表評論。網民們更關注權力為何被濫用,權力監督的真空,制度根源等問題,形成了有別于傳統媒體的輿論場,對“宜黃事件”以及全國范圍內的強拆事件開始理性的思考。
10月11日,宜黃的強拆事件已經告一段落,但輿論卻未平息。下午17時40分,一個網名為“慧昌”的網友發布了名為《透視江西宜黃強拆自焚事件》的一篇博文,文章的主要觀點說從某種程度上講,沒有強拆就沒有我國的城市化,沒有城市化就沒有一個“嶄新的中國”,每個人都是強拆的受益者。這篇站在宜黃官員立場的文章引起了網絡和傳統媒體的熱議,將沉寂的輿論再次推向高潮,網絡的自由性使網民分成了支持派和反對派。財新網《宜黃一官員投書本網》一文中的網絡調查,截至13日上午11時共有5592人表達了態度,79%反對該名宜黃官員的觀點①。雖然有一些網友在博客中也發表觀點支持這個說法,但傳統媒體都是站在批判的立場上對文中的每個觀點都給予了批駁,主流媒體引導的輿論占領了上風,不能因為拆遷在城市化的過程中發揮的作用,就將強拆合理化,給官員以借口,置百姓的生死于不顧。
從以上以時間為軸線對事件的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出傳播路徑的發展脈絡是:網民個體傳播——傳統媒體作為一般性的新聞事件報道——網絡轉載——宜黃官方媒體回應——網絡轉載對官方和受害者各執一詞事實的討論——紙質媒體報道——微博的“現場直播”引發網絡熱議——紙質媒體報道,評論,電視跟進(紙質媒體和網路形成互動)——網絡討論達到輿論高峰——各大媒體形成主流觀點——事件最終解決。
二、微博促成了“宜黃強拆”事件輿論的形成
為什么“宜黃事件”會在一夜之間成為人們熱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