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文通過對“富士康員工跳樓事件”進行個案研究,從理性溝通、意見表達、交流互動、共識達成等方面對強國論壇進行了分析,并對強國論壇在公共領域的前提、媒介、討論機制和功能等方面在互聯網條件下的重構進行了探討;就如何進一步加強網絡社區的公共領域構建提出了幾點建議。
【關鍵詞】公共領域強國論壇網絡社區
“公共領域”(Public Sphere)是德國哲學家尤爾根·哈貝馬斯提出來的一個重要概念,他認為,公共領域“首先意指我們的社會生活的一個領域,在這個領域中,像公共意見這樣的事物能夠形成。”①
哈貝馬斯歸納公共領域的三個要素:第一、參與成員的平等性。第二、討論議題的開放性。第三、參與成員的廣泛性。②
作為網絡信息技術的重要社會后果,互聯網的出現和發展解構了原有信息的占有和交換體系,而信息的占有方式和交換方式事實上是社會結構形成、發展和變革的重要的制度化動力機制。因此,互聯網的出現和發展進一步帶來了公共交往形式的創新,有力地推動了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③
強國論壇中
“富士康員工跳樓事件”的分析
本文選取強國論壇深水區有關“富士康員工跳樓事件”的討論進行研究。從理性溝通、意見表達、交流互動、共識達成等方面對強國論壇進行分析,從而論證強國論壇是否構建了一個網上公共領域。
1、研究設計
查詢區域:強國論壇分為分類討論區、深入討論區、反腐倡廉專區等幾個分區,而深入討論區則被網友稱為深水區,本文選定在深入討論區抽取樣本。
查詢時段:從2010年1月23日(富士康2010年第一起員工跳樓事件)到2010年5月19日(富士康2010年第九起員工跳樓事件后)。
查詢方法:利用強國論壇的查詢功能,選擇“主貼”,“標題”,“包含”,“富士康”進行查詢。對查詢結果有關“富士康”主帖的點擊數、回帖數、跟帖數進行專題分析。
樣本選擇:查詢時段內得到的47個主貼,405個回帖作為本文的研究樣本。
2、分析討論
(1)主帖和跟帖的切題。主帖與回帖的切題,是進行理性討論從而達成共識的基礎。主帖與回帖的關系,表達意見的質量和水平是否得益于理性的溝通,溝通的層次和共識的達成。從表1的統計看,有七成多的回帖與主帖是切題的。主帖與回帖的切題,是進行理性討論從而達成共識的基礎,可見在強國論壇中這種理性的討論基礎還是存在的。
(2)意見的表達和討論。在論壇,發帖是意見的表達,跟帖是對主帖的意見表達。公眾在接受意見的同時,也在表達意見。在表2的統計中,47個主帖的跟帖總數達405個,平均每個主帖的跟帖為8.6個。帖子發表后,將顯示在版面上,點擊后可以閱讀。點擊率是關注意見公開的程度。點擊次數在201—500次之間的帖子占到30%,點擊數在200次以上的帖子占樣本總數的52%。對帖子的點擊閱讀,是對某種意見的選擇,或者說是某種程度上對意見的接受,意見的交流。從這一點來說,強國論壇中的意見交流還是非常活躍的。
此外,公眾在表達意見時,得到有效的回應才能使討論繼續。從圖1的統計可知,回帖在3個以上的主帖,占到了主帖總數的70.2%,但要以主帖的平均回帖數為8.6來比較的話,這個比例會更低。根據哈貝馬斯有關交往的概念,“所謂交往是兩個或者是兩個以上言談與行為主體以達到理解為意向的活動。”而有4個主帖沒有回帖,占總數的8%,沒有形成交往;10個主帖只有1-2個回帖,占總數的21%,沒有能夠進行有效的交往或討論。
3、交流的互動
學者Sheizaf Rafaeli認為互動最重要的基礎在于回應性,并解釋互動性概念有三個相關性的層次:單向傳播、雙向傳播以及互動傳播。④在統計中,回帖一般都是指向主帖的雙向傳播,占回帖總數的59%。而任何第三方或后續針對同一議題的發言內容或回應前面的談話內容,這種方式的互動傳播比例相對低點,只有14.1%。在論壇中,不去和別人交流,只是自話自說的只占26.9%。
可見在強國論壇目前的交流方式中大部分還是傾向于針對主貼意見的雙向交流和傳播,多人互動的交流還未成熟,但正是網上的這種雙向和互動交流促使網民對公共事務的探討,推動著網絡公共領域的發展。當然,在論壇中26.9%的單向傳播也是我們不能忽視的,如何提高網絡論壇中的交流和對話質量將是一個重要的議題。
4、共識的討論類型
哈貝馬斯認為交往是由符號協調的相互作用,社會是一個由相互作用構成的網絡⑤。在這個網絡中,參與者通過使用符號給自己和他人的行動賦予意義。意義是人們之間相互作用的過程中獲得的。在論壇上,主帖和回帖的關系是復雜的,或合作或沖突,這種相互作用的關系促進了論壇意見的形成。筆者這里將回帖與主帖之間的關系做以下三種分類:
(1)響應型——發言者(回帖的作者)同意主帖的觀點,認為值得重視
(2)沖突型——發言者對主帖的觀點表示反對
(3)不相關型——發言者與主帖觀點聯系不大
具體數據見圖2:
從統計中可以看出,響應型和沖突型的帖子占主帖總數的72%,一方面,形成了主帖與回帖的討論關系,另一方面,響應型的帖子占總數的近59%,說明有相當一部分人的回帖與主貼意見達成一致。在哈貝馬斯看來,公共領域的要素之一就是由“私人”組成的“公眾”能在充分辯論的基礎上達成共識。從統計中我們發現,在“富士康員工跳樓事件”的討論中大部分人都能在交流中形成某種共識。
強國論壇對公共領域的重構
從上面的個案分析中我們可以發現強國論壇具有某些公共領域的特征。在強國論壇,網民可以自由、公開和理性地討論普遍利益問題;經過討論形成的公共意見,促進公共權力的合理化。從2003年的孫志剛事件、劉涌改判死緩案到華南虎事件、鄭玉嬌案,強國論壇都發揮了重要作用。
1、公共領域前提的重構
隨著網絡社會的崛起,信息交往成為一種私人行為,越來越多的人在網絡上暢所欲言,共同討論問題,并逐漸形成一個虛擬的社交圈。一項關于虛擬社群的統計表明:82%的被訪者表示“經常回復熟悉的網友的貼子”;承認“經常和熟悉的網友同時在線”的回答者有55%;只有很少的被訪者承認自己和網友保持網下聯系。在群體歸屬感的認知上,認為自己“屬于某個群體”和“感到有松散的群體”的比例高達74%,這表明網絡上的虛擬社群是存在的,也就基本可以說明賽博空間中形成公共領域可能性。⑥雖然這樣的論證可能有點簡單,但至少說明虛擬社群總是發揮著“媒介論壇”的作用。大量用戶在虛擬社區中的互動和討論,使得其逐漸構成了一個公共討論的場域,這種虛擬社區的存在是對公共領域前提的重構。
2、公共領域媒介的重構
哈貝馬斯認為“公共領域的基本結構特征是大眾通過電子傳媒相互交往遇到了越來越大的選擇強制。”最初的公共領域的媒介是書籍、雜志和報紙,是“以閱讀為中介,以交談為核心的公共交往的合理層面”。而互聯網的興起,為公共領域提供了最理想的溝通媒介⑦。網絡的匿名性使得分散各地的用戶可以自主地選擇自己以何種身份、方式加入論壇。網絡大大降低了信息獲取和表達的成本,使得人們可以通過網絡自由表達自己的意愿,這是以往任何傳播媒介都難以做到的。
3、自由討論方式的重構
自由是網絡時代另一最大特點。以強國論壇為例,用戶只要簡單注冊,就可以在論壇上自由發帖討論,這也是公共領域理論的核心要義所在。當然,網絡論壇的討論也并不是毫無限制的自由。這里,對自由討論方式影響最大的是刪帖。強國論壇的刪帖主要通過事先設置的幾百個過濾詞來進行審核。有過濾詞的帖子,版主審核沒有問題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