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簡介
章紅艷,琵琶演奏家、教育家,中央音樂學院教授,全國青聯委員,中華文化促進會理事。
章紅艷是海內琵琶界的精英人物,樂界人所共識,但我卻是由喬藝女娣引薦才識得廬山。
那天的良社音樂沙龍還是沒有超越15個人的雅集,啤酒飲料以及各類的小吃擺滿了兩桌子。我見到的章紅艷沒有梳妝畫眉,卻是一身平白的休閑裝束,可愛的嗲聲卻遮不住她那剛毅的君子之氣。
原來她是浙江嵊州人,父親章時鈞先生也是很有才情的老藝術家。自與琵琶結緣以來,已經30多年沒有離開舞臺和講臺,她不但是最年輕的教授,也應該是資深的老藝術家啦!
這次雅集人雖不多,卻意義重大,好似總結這30多年來,她鐘情琵琶的報告會。看她纏上指甲后,3個多小時都沒有卸下,每次操弄朱絲后都要娓娓道來,大家在聽想中茅塞頓開,時而頻頻點頭,時而竊竊私語。
《十面埋伏》是琵琶經典作品,現已不知何人創作。幾百年來薪火相傳,豈不知這首曲子,無論技法還是曲調都沒有超越古人!這是章紅艷對這首曲子的解釋,她沒有如大師所言的那樣:“我是在傳統基礎上改革提高!”
我一直認為《十面埋伏》是一首入門很難的曲子,是在觀眾面前很討俏的精品。或許把《十面埋伏》比喻成“外家拳”的硬功夫才恰當,所以我認為這是一首“形于外”的曲子并不奇怪,一旦具備琵琶基本功后彈奏此曲就一定會使觀眾拍案叫絕。但是,如果沒有內涵的彈奏,也會讓觀眾覺得是在賣弄彈撥,空洞無味地炫耀技術。因此,這首曲子絕對是個從小彈到老的經典作品,在不同年齡段都會有不同的思想內涵釋放在曲中是無疑的。
琵琶中《十面埋伏》相互對應的經典作品則是《霸王卸甲》,不但在曲調上有呼應,就是彈奏上亦如此。或許把《霸王卸甲》比喻成“內家拳”的綿里藏針才恰當,因此我認為這首曲子當屬“形于內”的曲子,如果沒有扎實的基本功,很難抓住觀眾的心。而這首曲子的內涵恰恰是要遠遠超越“形于外”的境界,是在軟中見剛的太極動作,在混元的境界中運用彈奏指法如打太極拳一樣。
醫者云:“形于外必誅于內!”我認為,沒有《十面埋伏》的陽剛基礎就演奏不好《霸王卸甲》的悲歌。恰恰章紅艷具備這兩首曲子的經綸,不但彈奏功力嫻熟絕倫,且在藝術理解和思維境界方面也高人一籌。她的高度就是尊重古人傳承下來的文化內涵,在博覽群書之后投師訪友,以“游于藝”的方式下苦功,并在教學相長的環境中不斷總結提高演奏境界。
“對于琵琶來講,越是小曲子越難彈!越是俗曲越難彈好!”這是她面對我們誠懇的表態。事實的確是這樣,會彈琵琶的學生以及演奏家不乏其人,但喜歡彈小曲子以及在小曲子方面有建樹者寥寥。
我的老師樊伯炎先生說過:“只要彈幾個點子就知道練習琵琶多少年,不用花哨復雜的指法還能彈出感情才是絕妙的彈奏!”在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