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肥了
中國的獨生子女正在飛速成為“肥胖的一代”,再加上他們同樣也在飛快增重的父母,中國肥胖癥人數的增速僅次于墨西哥,已經排名全球第二位。
不久前,上海交通大學對上海的小學生進行的調查發現,過去10年里,肥胖癥發病率增加了25%。小學生中有13%的人體重超標,其中接近一半的人有肥胖癥。“這些孩子的飲食很不健康,坐多動少,對體育運動幾乎一無所知。”保羅?法蘭西在《肥胖中國》一書中這樣解釋。
西方文化的感染力在中國到處可見,不久前在北京舉辦的第一屆“熱狗大賽”就是最好的例子。來自香港的Chris Lam奪得了冠軍,這位32歲的參賽者在10分鐘內吞下了16個熱狗。
2005年,中國的肥胖癥人數是1800萬,去年則達到了一億,幾乎占了人口總數的8%。與此同時,有5億中國人體重超標,為人口總數的39%。肥胖癥也許是中國經濟快速發展和繁榮帶來的副作用。
當然,目前的中國在這方面還遠遠落在美國之后。美國有74%的成年人體重超標,而英國在2009年的比例是61%。根據澳大利亞2007-08年度國民健康調查的結果,該國61.4%的成年人體重超標或患有肥胖癥。
“中國人現在不把食物當一回事兒。他們上餐館時習慣大手大腳地點菜,有時候根本碰都不碰就走人了。他們就想顯示自己有這個能力。”法蘭西這樣表示。
就拿“熱狗大賽”來說吧,這是一場典型的饕餮盛會,也表示大部分中國人不需要再為是否有足夠的食物而擔憂了。而就在半個世紀前,中國還經歷了一場史無前例的饑荒,造成了3000萬人死亡。
(來源:《悉尼晨報》)
到大陸賺錢去
7月12日,臺灣電影《雞排英雄》將在內地上映,這是兩岸簽署了相關經貿協定,臺灣不再受過去內地只準20部非國產片進口的配額限制后,內地引進的首部臺灣電影。這部電影以獨特的角度演繹了臺灣夜市的人生百態,成為繼《海角七號》、《艋舺》后,第三部票房破億的臺灣本土電影。臺灣當局甚至希望這部影片能吸引大陸民眾前往臺灣夜市觀光。
然而,《雞排英雄》在內地遭遇的票房挑戰猶未可知。《雞排英雄》講的是方言,這使它在內地很多地方的發行受損。據說,這部電影還會翻譯成普通話的俚語,但是不得不以犧牲掉很多包袱與笑料為代價。2008年破了臺灣影史票房紀錄的《海角七號》,就曾因為同樣的問題在內地遭遇票房滑鐵盧。
盡管《雞排英雄》的翻譯影響了內地觀眾的觀影質量,但影片中的政治元素或許能讓兩岸人民產生共鳴。大陸鄉村的基層民主選舉已經運作多年,近來參選人大代表的獨立候選人也此起彼伏。在影片中,夜市的小商販也是通過選舉對抗外部的強權。與大陸熟悉的手法類似,小商販還十分善于運用抗議與媒體的力量,傳遞他們的利益訴求。
(來源:《華爾街日報》)
中國毒食
過去幾周,全世界所有關于食品安全的注意力幾乎都集中在德國的大腸桿菌身上。然而,當你把余光瞥到中國食品安全領域,你一定會感到瞠目結舌。
一場500人參加的鄉村婚禮結束后,超過半數的食客因為食用了克倫特羅污染的豬肉而住院。克倫特羅是一種能加速脂肪燃燒和肌肉生長的藥物,可以使豬長得更快更精健,但人類過量服食后會產生抽搐、嘔吐等癥狀。克倫特羅早已被禁止添加進飼料,但如今在中國的不少養豬場仍司空見慣,現在人們都叫它“瘦肉精”。
正當越來越多的人不知不覺中咽下豬肉里惡心的激素,中央電視臺又曝光了一種能使西瓜迅速生長的膨大劑。什么塑料雞蛋、用頭發做成的醬油等等別出心裁的安全事件層出不窮。最讓人惡心的是很多餐館使用從泔水里提煉出來的地溝油。
2008年中國遭遇了最為嚴重的食品安全事故三聚氰胺事件以后,政府開始了最為嚴厲的食品監管,但是現在看來力不從心。今年6月,針對媒體對食品安全事件的頻頻揭露,衛生部卻表示,“為了打擊、遏制一些極個別媒體有意誤導人民,傳播一些錯誤的信息,加強傳播的監控”,對個別媒體記者,將建立黑名單。
(來源:《紐約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