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是文化永葆生機活力的根本所在,沒有與時俱進、領異標新的創造,不可能有文藝的繁榮發展。面對日新月異的時代生活,面對人民群眾欣賞習慣和審美情趣的深刻變化,止步不前、孤芳自賞,文學藝術之樹就會枯萎凋零。要堅持不忘本來、吸收外來、著眼將來,海納百川、勇攀高峰,不斷有所創造、有所前進,在開拓創新中留下我們這個時代的光輝印記。
——劉云山在紀念魯迅誕辰130周年大會上講話時說。
當無數的讀者滿懷珍重地把文學作為照亮他們精神生活的燈火時,他們的熱情和信念也照亮了文學前行的道路。假如人類生活中沒有了文學,人類將更加困難。
——鐵凝說,茅盾文學獎是在守護文學的尊嚴。
我們看世界各地的電影,藝術家通過他們的作品能夠直接地對社會發表觀點,對生存在其中所存在的種族問題、政治問題、經濟問題都有毫不掩飾的、直接坦蕩的電影的表達,我們也會有些攝影機面對當下,但是那種迂回、那種曲折、那種改寫、那種小心翼翼,顯然沒有辦法充沛地、飽滿地反映當下的生活。
——著名導演賈樟柯說,電影的當代性在中國的電影里面“表現不足”。
對一個作家來講,可能是一種命運,實際上作家都是非常孤獨的。除此之外,寫作可能還有個原因,有些人不能發出自己的聲音,我們可以為他們說話,成為他們的代言者。
——法國作家勒克幕齊奧說,文學的力量表自于“發言”。
經過這許多年,自己開始寫文章才體會到,原來攝影機對導演來說,就好比他手上的一支筆,他要下了筆之后才知道戲怎么走下去才是最好的。他要演員拿掉自我,走進角色。他像雕塑一樣,把那些多余的、不好的去掉,剩下來的才是真正的精華。
——由演員轉型為作家的林青霞推出散文集《窗里窗外》,大受好評。
昆曲一定是很雅很有文化底蘊的,它有自己獨特的唱腔和表演方式。我們強調,要在繼承的基礎上創新,因為昆曲不是博物館藝術,如果把它當博物館藝術了,昆曲就真的沒有傳承了。在我心目中,傳統應該是這樣的,傳統的存在樣式就像美國百老匯的音樂劇似的,像《貓》,不管舞臺的具體呈現是什么樣的,它們能演百場一千場一萬場。
——北方昆曲劇院院長楊風一認為,要想保持昆曲的傳承發展,就必須保證其不竭的生命力。
藝術不是蹴而就的,需要文火慢焙,要耐得住寂寞。技術不難學,難學的是對藝術的品味、對藝術創作精益求精不急不躁的態度?!安环e跬步無以致千里”,從事藝術創作,我們需要的是這樣的態度和準備。
——評論家孫菲在觀看了莫斯科藝術劇院的訪華演出之后,發出如此感嘆。
一些小演員為了模仿某些流派唱腔,刻意壓制嗓音以達到獨特的低沉渾厚、蒼老沙啞的特點,結果把原本該有的明亮清脆的童音唱沒了,聲帶音域變窄了,在“倒倉”時就出了問題。小演員應該多唱梅派、張派早期作品,盡量放松地、往上往高處唱,而且不要過早追求流派特點,“倒倉”前應以保護嗓子為重中之重。
——京劇表演藝術家杜鎮杰說,謹防京劇唱腔“少年老成”。
評書在中國秦漢已有,這一流傳千年的藝術形式有極強的生命力。不能因為電視臺收視率掉下來,就下結論說“評書死了”。收視率下降也有經營不得法的原因,為了保證天天播出,天南海北到處找演員,難免水平參差不齊,所以不能怨觀眾不愛聽了,是演員自己的問題。
——評書藝術家田連元說,電視上的評書欄目停播,并不意味著評書藝術的衰落。
對于中國書法而言,并不存在需不需要現代性的問題,而是如何追尋和如何確立現代性的問題,中國書法走向世界決不能以喪失書法本體為代價,而是應在確立自身文化審美范式的價值原點上體現出入類共有的審美價值。當先鋒派書家照搬日本墨象派和西方現代抽象主義時,其現代性何在々
——書法家周廣琳說,書法的現代性不應僅僅停留在表現形式上,而應表現在對文化規約的認同上,失去這一點。其所謂現代性便無從談起。
畫家不是每時每刻都可以畫,因為創作需要“興奮的狀態”,而任何人都不會永遠處于興奮之中。美術史上的大師,大多都是因為他們的一小部分精品而成為大師,而其大部分作品則可能是在沒有真正進入“狀態”下完成的。
——遼寧畫院副院長、遼寧省青年美協主席戴都都說,他相信最好的畫一定是有感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