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大集團牽手河北師大
文化產業園項目“新師大北院”啟動
近日,15萬平方米文化創意產業園——新師大北院建設項目正式啟動,這是國大集團與河北師范大學攜手傾力打造的河北省重點文化產業基地項目,首創省內名校+名企的新型合作開發模式。
新師大北院國際文化創意產業園是國大集團和河北師范大學校企臺作的結晶。國大集團是集經營酒店、商業連鎖、食品制造、商業地產四大產業于一體的大型綜合企業集團公司,多年來不斷創新發展,打造了眾多名優品牌;河北師范大學也是一所具有百年歷史和光榮傳統的省屬重點大學,承擔了國家“973”計劃、“863“計劃、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國家清史纂修工程等一批具有較大影響的國家級項目。
新師大北院項目總占地200余畝,原建筑面積15方平米,項目改擴建后,明年“五一”正式開放。產業園共分為尚街、味道、星天地三大主題區,集影視藝術、教育培訓、酒店辦公、餐飲娛樂、健康養生、時尚百貨等多種功能于一身,是華北首家在百年大學校區建設、以文化為主題的時尚文藝創意體驗特區。項目旨在打造文化藝術、數碼動漫、影視傳媒、軟件、高端教育培訓及其衍生服務的大型產業集群,成為河北人文社會科學成果創新基地、產學研結合示范基地、創新型人才聚集和培養基地以及文化創意企業孵化基地。既保留河北師大原風貌的歷史痕跡和文化藝術教育的精髓神韻,又最大程度地融匯現代文化產業理念。
養老孝親達人秀聯誼會在石舉行
2011年9N30日上午,由河北省文明辦、省和諧文化研究會和省民俗協會主辦的“九九重陽養老孝親達人秀聯誼會”在石家莊市舉行。
聯誼會上,全國孝老愛親模范張建霞講述了割肝救公爹的感人事跡;全國道德模范提名獎獲得者李國琴講述了自己精心奉養四位媽媽的經歷。十多位養老孝親達人與各界人士匯聚一堂,分享養老孝親故事,共度九九重陽佳節。
省文明辦副主任梁志忠出席聯誼會并致辭。他說,我們的老同志把自己的青春和年華貢獻給了家庭,貢獻給了偉大的祖國。每一個家庭的幸福,祖國的成就和輝煌都凝聚著他們的奮斗和付出。如今,他們理應受到年輕一代的尊敬和照顧。
河北省民俗文化協會會長袁學駿說,孝道文化是傳統文化重要部分,我國歷史上曾出現閔子騫、王祥、曾參等發揚孝道的典型人物,其事跡后來被編纂成《二十四孝》一書,講述古代二十四個孝道典型的故事,在民間和官方都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孝是做人的根本,孝道是和諧文化的核心內容。在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觀念中,孝老愛親始終是全社會公認的美德。今天請來的一批養老孝親達人都是我們學習的榜樣。我們每個人都應努力踐行老幼相親、家庭和睦的美德,齊心建造美好的精神家園。
聯誼會上還表演了歌曲、京劇、詩朗誦等精彩節目,和諧文化協會向大會贈送了《二十四孝長卷》。
首屆中國吹歌節在河北永年落幕
目前,首屆中國吹歌節在河北永年沼州大劇院落下帷幕。來自兩岸四地的40多支代表隊參加了閉幕式暨頒獎儀式。本次吹歌節共產生了最佳演奏獎、傳承獎、創新獎三個獎項。學院派選手和民間藝術家同場角逐,臺灣藝術大學的溫育良以一曲《百鳥朝鳳》榮獲特別演奏獎,邯鄲群藝館的《落腔新韻》榮獲創新獎,澳門中樂團李明陽演奏的《孔雀開屏》獲得了最佳傳承獎。
來自澳門的選手李明陽說,他是懷著一顆激動的心,來到大陸河北參加吹歌比賽的。這里的文化底蘊非常深厚、博大精深。此次舉辦的吹歌比賽,為發展民間傳統文化搭建了一個相互溝通、相互學習、相互交流的平臺,希望以后有更多這樣學習交流的機會。
中國音樂家協會理事、河北省音樂家協會常務副主席白朝暉說,吹歌主要是以嗩吶為主的民間音樂,已有上千年的歷史,河北吹歌深受河北民間百姓喜愛。要想對吹歌有一定的造詣,要具備一定的個人修養和文化修養,要有對曲目的領悟力和對民族藝術的深切熱愛。白朝暉表示,希望吹歌藝術能走出國門,走向世界,讓
全世界人民感受吹歌文化。
首屆“中國吹歌節”由文化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可支持,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河北省文化廳和邯鄲市委市政府共同主辦,歷時3天,進行了吹歌藝術大賽、吹歌藝術高層理論研討會、民間吹歌藝術展演等6項活動。
避暑山莊綺望樓整修完成
據悉,世界歷史文化遺產避暑山莊內的綺望樓內部環境整修已經完工,近日向公眾重新開放。
綺望樓是避暑山莊乾隆三十六景之一,是清代皇帝讀書賞景的處所,1984年復建。整修前的綺望樓出現了房頂滲漏、墻面開裂、線路及管網老化等諸多安全隱患。為確保綺望樓建筑安全,承德市廣泛征求意見,在文物保護專家的指導下,于今年4月開始對其進行內部環境整修。在整修過程中,有關單位嚴格遵循“不拆除、不新建、不改變功能”的原則,排除了安全隱患,恢復了綺望樓景觀原貌。
國家重大歷史題材美術作品亮相石家莊美術館
近日,國家重大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作品石家莊巡回展在石家莊美術館開展。
本次巡展由中宣部、文化部和財政部主辦,石家莊市委、市政府和中國美術館承辦,石家莊美術館執行承辦,共展出油畫、國畫作品75幅。75幅作品整整占據了石家莊美術館的8個展廳,所展作品均為巨型油畫或國畫,寬多在2米到5米間,長則多在3米到8米不等。其中幅作品《東北抗聯》寬5.28米,長3.04米,據介紹,這幅作品因為受高度限制,在其他地方的巡回展出中還沒有露過面,此次展出是巡展首次亮相。
國家重大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是由文化部、財政部共同組織實施的大型主題性美術創作工程,該工程于2005年正式立項,獲國家專項資金支持。美術創作工程收到國內外1000余位藝術家申報的創作作品600余件。這些作品經過藝術委員會嚴格評審,選出佳作104件,其中國畫33件,油畫53件,雕塑18件。這些作品被中國美術館永久收藏并于新中國成立60周年之際隆重展出。
國家重大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作品展,以我國波瀾壯闊的歷史事件為主題內容,集中展出了反映1840年至今我國重大歷史事件的大型主題性美術作品。靳尚誼、詹建俊、楊力周、王明明等國家級美術大家畫作均在其中。
《楹聯叢話》善本現身河北
由清代著名文學家梁章鉅編著的《楹聯叢話》,近日被河北省保定市蠡縣藏家發現。此書是中國文學史上第部系統研究楹聯的著作,在楹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據介紹,該善本包鑲封面,版框內右側大字鐫刻篆書書名:楹聯叢話十二卷。左側小字鐫刻:道光庚子夏日刊于桂林署齋。開本為25×1 5厘米,六冊,十二卷。半框九行,22字,半黑口。版心單黑魚尾上鐫刻書名,下鐫刻卷數、頁碼。初印,刻印精良。陳繼昌序。每冊有“康生之章”“繆荃孫藏”“繆荃讀過”等印。
據研究,該書由梁章鉅于1838年開始編輯,1840年完稿,并刊刻,全書卷次為:故事、應制、廟祀、廨宇、勝跡、格言、佳話、挽詞、集句集字、雜綴諧話。該書收錄了宋代、明代、清初至道光年間的聯話600余則,其中朱彝尊、袁枚、李漁、鄭板橋、林則徐等人所錄作品最為豐富。
楹聯自唐、五代肇始,千余年長盛不衰。梁章鉅(1775年~1849年),清代文學家,創作有《文選旁證》《楹聯叢話全編》等77種著作。其創立聯話文體,首建分類體系,開中國楹聯史之先河,被林則徐贊為“仕宦中,著撰之富,無出其右”。為表彰梁章鉅功績,中國設立了楹聯最高獎“梁章鉅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