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yè)社會的擴張,尤其是信息社會的來臨,使得農耕文明在世界范圍內越來越弱化。向前的追新逐異固然是人的本能,但向后的懷舊回顧也是人的固有本性,因為,回顧才能更好地展望,總結才能更好地發(fā)展。
農耕文明在人類的歷史長河中范圍最廣、歷時最長,對人類心理和智慧的影響最深,因此,回顧、梳理、研究、總結我們人類沐浴了幾千年的生存實相和生命圖景,在農耕文明之光越來越暗淡的趨勢下,就顯得尤為重要和緊迫。
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不少有識之士把目光轉向了我們剛剛經歷過的文明,追逐著這種文明在黃昏時分的絢麗晚霞,采摘已經成熟但尚無人識的文明果實,將其“存放”
“保鮮”,并廣為傳布,讓忙碌的現(xiàn)代人品嘗其清爽甘美,讓它在失秩無序的現(xiàn)代社會產生警醒和啟示,不失為利古利今利未來、利國利民利世界的好事。
楊榮國等從事民間文化研究的有識之士就做了不少這樣的好事。寫作《居落文化的明珠——中國耿村故事》一書就是這樣的好事之一。
“故事”這種文化樣態(tài),曾經在農耕文化中占很大比重。曾幾何時,在寧靜的田園生活時代,在街頭巷尾、田間地頭、屋旁檐下,故事的主講人老爺爺或老奶奶,正繪聲繪色地講著從自己的老爺爺老奶奶那里聽來的故事,身邊圍繞著的兩代甚至三代兒孫,正洗耳恭聽。講的人、聽的人那專注的神情,讓你在恍兮惚兮中感嘆“故事里的事,說是就是,不是也是;故事里的事,說不是就不是,是也不是”。但自上世紀80年代始,隨著電影、電視、電腦網(wǎng)絡等其他新式文化樣態(tài)的沖擊,它已幾近瀕危,面臨滅絕。如果說文革中的“破四舊”運動是從形式上對一些尚有價值的文化樣態(tài)的破壞,那么,從上世紀八十年代始,則開始了從本質上、從精神上對舊有文化樣態(tài)的沖擊。故事,越來越成為”故”事——過去的事,但它所承載的人類文化記憶和文明內涵,永遠不過時,需要0JV0SJeI1jNK0LkzxAe0dpE1edyHIxUwwqYylRj5bcg=我們,尤其是越來越浮躁的我們,不斷地回憶和記取。由此,楊榮國等著的《居落文化的明珠——中國耿村故事》,便做了這樣供我們記憶和記取的載體。
以當年的青春靚麗出現(xiàn)在耿村的楊榮國,如今已人到中年。在歷經數(shù)年的田間采集工作之后,耿村的故事和故事家們始終在楊榮國腦中縈繞。多年從事民間文化和民間文學藝術工作,楊榮國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終于有機會把縈繞心頭多年的耿村故事這一文化現(xiàn)象來個總結了,著書立說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重新的回顧、收集、整理、梳理,有的故事家已經故去,有的故事家已經老病纏身不能講述,而新的年輕的故事家又在產
本書主要作者揚榮國(左二)與故事家孫勝臺(左一)等在一起生……大量的實地采察,大量的案頭整理,如何讓已經時過境遷的現(xiàn)代人對它感興趣、接受它,期間,作者耗費的心血難以計數(shù)。
作為民間口頭文化遺產,故事是時間性的藝術。要把關于時間性藝術和對它的研究落實到一本書,落實到一定的空間,需要一定的技巧。為此,作者選取了大量的圖片,來輔助人們了解這種時間藝術。全書分七章,分別圍繞耿村故事村的源起與發(fā)展史、耿村故事村的發(fā)現(xiàn)挖掘及研究,耿村故事家及代表人物,耿村故事的社會價值,耿村故事的現(xiàn)狀及保護和發(fā)展規(guī)劃,中外專家學者論耿村故事和耿村故事代表作品選等七個側面,來全景展示耿村故事的來龍去脈、現(xiàn)狀未來、價值研究。作者還選取了部分突出的故事名家,以及有代表性的鮮活的故事作品,把它們作為樣板,來生動地展示耿村故事的魅力。
應該說,這種寫作體例是較為傳統(tǒng)的,但也是較為有效的一種介紹方法和研究方式。耿村故事來自淳樸民間,是土生土長的散發(fā)著鄉(xiāng)土氣息的鮮花,它不需要精美的花瓶,不需要花哨的包裝,對它的介紹、研究和寫作,需要更為樸實更為誠實的方式,才能配得上她那野性的芬芳。
(青編:孫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