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縣是座歷史文化名城,除了歷史悠久以及所謂“舉足百步,必有文物珍寶”之外,這塊地皮兒上,還衍生、傳承著諸多古老的戲種和曲藝。趙縣道情屬曲藝之一種,只可惜這么多年來,我卻從未欣賞過。辛卯端午節(jié)前夕,河北省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公布,趙縣道情成功入選,方知家鄉(xiāng)尚有如此寶貝。
十歲登臺唱道情
道情是一種民間說唱藝術,清朝康熙年間傳至趙縣,單人多角色說唱,器具為筒子和陰陽板,類似現(xiàn)代的評書,以方言土語說唱,地方特色濃郁。表演道情只用一桌一凳,不化裝,完全依靠唱本里曲折的故事情節(jié)和高超的演技取勝。
道情,源于唐代道教在道觀內所唱的經韻,為詩贊體。宋代后吸收詞牌、曲牌,衍變?yōu)樵诿耖g布道時演唱的新經韻,又稱道歌。用漁鼓、簡板伴奏。難怪祖輩傳言,道情伴奏使用的筒子為張果老的筒子,簡板為藍采和的板子呢。趙縣民間還把張果老尊為說唱道情的祖師爺。傳說張果老云游四方時,經常敲打著漁鼓、簡板唱道情,勸化世人。
82歲的李順堂老人,是土生土長的趙縣大寺莊村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趙縣道情”的代表性傳承人,他10歲登臺算起,老人唱道情已經超過70個年頭。
民國年問,大寺莊村里盛行唱道’隋,這個不到兩千人的村子就有潘老平、高小彎、高慶路、高青海等出名的藝人不下10位,每到農閑時節(jié),場院里、梨園里,到處能聽到道情的鼓板聲。才十幾歲的李順堂,受村風熏陶,十分喜歡說唱。凡有唱道情的地方,總能見到他小小的身影。每次看道情藝人表演,那優(yōu)美動聽的說唱,總令他羨慕不已,遂萌生了學唱道情,靠說唱吃飯的念頭,他自制了漁鼓和簡板,模仿藝人的表演,慢慢整本大套的唱本他背過了好幾本。按李順堂自己的說法,他說唱道情是偷學的。那時,鄰村大安有個戲園子。戲演到中途休息時,這小人兒會爬上臺,小大人似地說一段從道情藝人那里學來的段子,表現(xiàn)出一定的藝術天賦。隆堯藝人張志忠,是任縣當紅道情藝人常小友的徒弟,他發(fā)現(xiàn)了李順堂有說唱天賦,是塊當演員的好材料,對他喜愛有加,就代師收徒,讓他入本門當了徒弟。
李順堂不識字,他表演的傳統(tǒng)曲,全靠口傳心記。《呂洞賓戲牡丹》《客店醉酒》《岳陽弄鶴》《湘子渡林英》《韓湘子上壽》《封神榜》《西廂記》等是他的拿手好戲。除此之外,還有結合民間故事傳說改編的劇目《劉公案》《響馬傳》《九曲還陽傳》《山東劍》等。解放后,李順堂配合當時形勢,排練了《兄妹開荒》<血淚仇》《王秀鸞》等反映現(xiàn)實生活的作品。
鼓板聲里度春秋
芒種時節(jié)的趙縣,田疇里小麥一片金黃,豐收在望。沿著新南路東行麥田漸少,取而代之的是成片成片的梨樹林。梨農正忙著為梨果套袋、噴施農藥。謝莊鄉(xiāng)的領導聽說我們要采訪李順堂老人,特地派車把我們接到離城區(qū)25公里開外的大寺莊村。鄉(xiāng)黨委書記孫獻軍說:“大寺莊道情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大家都十分高興,我們一定要盡最大努力保護好,傳承好,不能讓這寶貝在我們手里失傳。”
在鄉(xiāng)干部指點下,我們在大寺莊村見到了李順堂老人。李老是個白白凈凈的瘦老頭兒,身板十分硬朗,滿口牙齒全部下崗了,可看上去比實際年齡要小。老人是個閑不住的人,常年喂養(yǎng)幾只羊,他每天早晨五點鐘準時起床,到梨樹地里揀拾風落梨、割草,回家喂羊。村上人說,老人喂的羊很胖,賽過肥豬。老人說:“我壯實著呢,一頓還能夠喝下去半斤酒。”
見到李順堂老人時,他還不知道趙縣道情已經被列入省級非遺了。他說,我不大懂什么非遺不非遺,只要鄉(xiāng)親們喜歡,我就唱。
當提出讓老人為我們演示一番時,老人咧開一口沒牙的嘴笑了:“這不難,想聽哪段吧。咱先來段《反勸正勸》?”
八仙桌擺到小院的石榴樹下,69歲的李計水老漢坐在一旁,一手拿銅鈸,一手執(zhí)木棍擊打銅鈸為他伴奏。“馬瘦毛長蹄子胖,兩口子打架為睡熱炕。老頭兒說他拾的柴,老婆兒說她燒的炕。兩人是越說越惱、越吵氣越旺,老婆拿起舀水瓢,老頭抄起搟面杖。兩人打起來叮叮當,叮叮當,一直打到大天亮。誰也沒有睡著熱炕。”
老人放開嗓子一唱,道情那悠揚蒼涼的調兒隨即在小院里蕩起,粗礪而古樸的音色卻有種別致的韻味。那一聲聲道情腔調里,有蒼涼的吶喊也有優(yōu)美的旋律,極具震撼力和穿透力。一曲唱罷,掌聲四起。李順堂老人操一口濃重的梨區(qū)口音風趣地說:“別看我咬不動硬東西,可咬字清得很!”
道情以說唱為主,咬字清是基本功。根據(jù)劇情需要,節(jié)奏該緊就緊,該慢就慢。說到苦處,能讓聽眾落淚,說到樂處,能叫人捧腹大笑。為練道情,李順堂可沒少下功夫,由于家境不好,他十幾歲就扛起家里的莊稼活兒,白天干農活,夜里到書場聽書,一熬就是半宿。26歲那年,他在師傅張志中門下出徒,正式登臺演出,除到隆堯、寧晉、新河、南宮等周邊縣演出外,他幾乎走遍了大馬圈、花邱、張家莊、曹莊、大夫莊等梨區(qū)各村。那會兒,演出不收費,管吃喝就行。按李順堂老人的話說,自己是要飯的牽猴——好玩的人。不懈的追求,令他的演出技藝越發(fā)精湛,“粉絲”越來越多。一部ixpxAKKzRMCpTNPRh+X+1gD8iB7f2vwmi77OgAos/TM=《山東劍》他能連續(xù)說唱15天,一部《九曲還陽傳》能說唱20天。一次,他演出《老員外休妻》,說到女主人忍辱受氣處,李順堂聲情并茂,融入了角色中,此時,臺下突然有一根拐杖向他輪過來。原來,臺下一位瞎老太太,把他當成劇中的老員外了。
因為沒有收入,家里人都反對他唱道情。有一次,師傅張志中來大寺莊村里演出,李順堂給師傅捧場,也登臺亮相。正演得起勁,妻子風風火火趕來,一把將他拽下臺。直到如今,全家人依然反對他唱道情。
家里人反對,他就將演出的家當存放到喜歡道情又喜歡熱鬧的鄰居李京民家。農閑時節(jié),李京民家的小院就是演出的場地。聽道情的鄉(xiāng)親來了,李京民管吃、管喝、管煙吸,李京民們的熱情,也感動著李順堂老人。他幽默地說:“只要不死,我就盡量活著,就為了給鄉(xiāng)親們唱道情!”
趙縣道情面臨失傳
李順堂老人手里有一本民國年間的手抄戲本《雙刻印》,這個戲本大有來歷。它的主人叫高清海,如果在世,已經是106歲的老人了。高清海是大寺莊最早唱道情的藝人,1939年農歷正月初三,日本鬼子掃蕩到趙縣大安村孫家墳時,高清海隨八路軍南下。把《雙刻印》留給了李順堂。這個戲本,見證了大寺莊村道情最為輝煌的時期。眼下,和高清海同時代唱道情的老人已經相繼謝世,健在的只有李順堂一個人了。
采訪中李順堂向大家說得最多的,就是自己對道情傳承的憂慮。他說:“現(xiàn)在趙縣道情能留下的東西越來越少,我不識字,劇本全在我肚子里,沒有人整理記錄。我一旦去世,這些原始劇本就絕跡了。”
李順堂老人說,“唱道情的藝人真是青黃不接了!在趙縣,會唱道情的人已經沒有了。我也不想把這寶貝帶到墳里,可想收個徒弟都難。俗話說,認的不是親戚,趕的不是買賣。咱硬叫人家學人家也不學。如果再不挽救,趙縣道情怕是真要失傳了。”
趙州橋上張果老的毛驢蹄聲已遠,道情祖師仙蹤難覓;冀南地區(qū)最有影響的道情藝人張春太(趙縣人),早在40年前就將他肚里那30多套書目帶到了天堂:“碩果僅存”的李順堂老人縱使他強打精神唱道情,亦是“廉頓老矣”。
趙縣道情面臨著失傳和滅絕,絕不是危言聳聽。“列入非遺保護名錄”,已經遠遠不夠,它亟需的是保護,是傳承,是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