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安國古稱祁州,其城南關大街東側有座藥王廟,內供奉的藥王主神是漢代的大將邳彤。因為此人關心中醫中藥,曾跟隨劉秀征伐。光武即位,以功封靈壽侯,死后葬于安國南關。北宋太平興國年間(公元976年~984年)祁州建立“藥王廟”,清朝時體仁閣大學士劉墉又特為“藥王廟”書匾。傳說邳彤生前精通藥理,乃一代名醫,常走村串戶,采方治病,人頌“藥王邳彤”。安藥的馳名中外,實在同這個主神有關系。安國藥王廟文化已經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以藥業帶動經濟和文化的發展,這是安國現實政策的大思路。如今安國人種藥、制藥、經營中藥制品,點燃了生活的熱情。這從每年的花會就能看出來。
花會是漢族民間于春節等節日進行的各種游藝活動的統稱。中國的花會很古老,史料說始于秦朝,北方廣大農村非常盛行。過年時最紅火。從進臘月到元宵節,“處處鑼鼓起,村村鬧秧歌”。明代以來出現的民間舞蹈團體,習慣稱之為“會”,一道會便是一個民間舞蹈團體。這種民間傳統自娛性的群眾文藝組織,形式多樣,城鄉皆有,深受廣大人民的喜愛。花會往往以廟會為依托,廟會為其提供演出場所。安國傳統的花會是起于給藥王廟的藥王獻藝,廟會不單是善男信女參加,而且有更廣泛的大眾參加,成為不信教、不迷信的廣大群眾的文化經濟行為場所,更有社會普遍性。
正月十五,來自安國11個鄉鎮組織的23道花會在人們的簇擁下從四面八方涌來,匯集成一條條色彩斑斕的長龍,場面極為壯觀。按其形式可分為鑼鼓類、秧歌類、車船轎類、高蹺類、模擬鬼神類等。具體有高蹺、地秧歌、小車會、跑驢、腰鼓、打鑼鼓、架鼓、二鬼摔跤、早船等。
秧歌是中國北方最具代表性的民間舞種之一,既有表演性的,也有自娛性的,自娛娛人,深受老百姓的喜愛。在民間,對秧歌的稱謂分為兩種:踩蹺表演的稱為“高蹺秧歌”,不踩蹺表演的稱為“地秧歌”。
最為可貴的是,在民俗表演日漸衰落、民間技藝面對后繼無人的尷尬境地的時候,我們看到的安國這群表演踩高蹺的青年演員屬于家族式的,夫妻二人帶著剛上小學的女兒也參加到表演隊伍中,小姑娘模樣俊俏,小小年紀在父母熏陶下已經能夠自由表演一些高難度的技藝了,在學校放假等課余時間經常隨父母外出演出。
小車會、小車會又叫云車會或太平車,是秧歌的一種表現形式。小車其實是個道具車,用竹子或木料扎成一個車形,固定到表演者的腰間,搭上彩布涼棚,下面遮住了腿腳,演員好像坐在小車中一樣,著奇異的古代服裝、服飾扭著秧歌亮相:坐車的娘娘濃施粉黛,花枝招展,拉車的姑娘留長辮子,身著彩衣彩褲,扶車的兩個丫環,佃子打扮,推車的胡子老漢一臉笑容。文扇是扮俊秀公子,手持紙扇,斯文可掬,武扇扮丑公子,豪爽幽默,丑老嫗,手持長煙袋,像個媒婆,和尚身穿百衲僧衣,戴濟公帽,脖掛長念珠,手持破扇,傻柱子頭梳沖天錐小辮子,傻丫頭頭梳兩個刷子小辮。表演以鑼鼓嗩吶等樂器伴奏,動作生活化,場面熱烈。小車會主要表演的是走平路,走彎路;走泥路,上坡,下坡,上橋,下橋,臥車等;丑婆要表演耍煙袋,轉手帕,臥魚叼花;盲人要表演丟馬桿,摔跤,過河;和尚要表演轉佛珠,翻撲等武生動作。有的角色不時去戲逗車中的婦人,有的角色則表演阻擋,保護,采取一連串的戲劇表演動作。
跑驢也是秧歌的一種,一穿官服戴冠男子,右手執笏,左手前指,身上綁一毛驢,右上方一總角童子左手前指,似為牽驢者,好像個進京趕考者。其中幽默、滑稽的表演不時引來圍觀群眾的陣陣笑聲。
二鬼摔跤是一人背馱著二鬼摔跤道具而進行表演的民間舞蹈,又叫“二貴摔跤”“二桂摔跤”。表演時,表演者背馱二鬼摔跤道具,通過表演者腿、背、臂等綜合協調動作,給觀眾以兩個“鬼”在摔跤的外觀表現。這種民間舞蹈已流傳上百年。
一年一度的花會表演不僅給安國增添了喜慶氣氛,更給人們帶來了歡樂和情趣?!霸嫉母栉鑳x式和群眾狂歡,變成后代的各種集體娛樂形式,以滿足壓抑已久的聲色本能”。如今看來花會的演出除了“娛人”外,還起到了保護傳承民間藝術的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