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來,文聯工作在改革創新中煥發活力,在熱情服務中提升凝聚力,在奮發有為中擴大影響力,發生了歷史性的深刻變化,已經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正處于最好發展時期。歷史和現實充分證明,文聯工作是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宣傳思想文化戰線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文學藝術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事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全局,在黨和人民事業發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中國文聯黨組書記胡振民在為《文聯工作概論》一書所作序言中如是說。
當前中國雜技藝術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對雜技藝術本體的創新不夠,重復和雷同現象較為嚴重。雜技藝術各門類之間發展失衡,高空、馬戲、滑稽、大型魔術等門類發展滯后,且國際競爭力不強,國際演出還處于低價、低端層面。此外,基礎性建設不足,多數雜技團體還沒有屬于自己的演出場所。
——文化部部長蔡武說,中國是雜技大國,而非雜技強國,未來中國雜技藝術要堅持走民族氣派之路,真正實現從雜技大國向雜技強國邁進。
傳統戲曲應該開辟創作題材的新領域,關注現實題材的創作。題材可以是歷史的,但創作理念和立意必須是現代的。站在現代人的立場上再現經典,適當取舍,挖掘經典中歷久彌新的永恒主題,厚重的經典就能為現代人的生活提供源源不斷的心靈慰藉。
——中國戲劇家協會分黨組書記季國平談戲曲創作題材的創新。
無論是作家、藝術家,還是理論家、評論家,抑或是讀者、觀眾、聽眾,都應當平等相待、坦陳己見,允許批評和反批評,在交流中取長補短,在比較中共同進步,在合作中創新發展,齊心協力共建文藝生態,共享文藝生態,為推出時代和人民需要的名家大師創造更為有利的條件。
——中國文聯理論研究室主任董耀鵬說,催生藝術名家大師,理論評論工作要創造有利條件。
人類有許多弱點,有許多劣行。人類必須克服這些弱點,清除這些劣行。搞戲劇的人就是要不斷和自己做斗爭,就是要不斷否定自己,戰勝自己。
——中國編劇李龍吟請教日本國寶級戲劇家鈴木忠治“戲劇的靈魂是什么”。鈴木忠治如是說。
篆刻藝術發展是有底線的,那就是尊重秦漢至明清以降的傳統脈絡,在此基礎上傳承和發展。恪守這一傳統復古不變,不行;完全拋開這一底線,演繹出新的花樣,也不足取。守住這一底線,按藝術規律行事,做融會貫通的功夫,開拓出既古又新的天地來,才算有真本事。
——篆刻家高慶春認為,守住篆刻藝術發展底線,是這一代印人肩上的責任。
每個好的攝影師的作品中都應該蘊涵自己的文化,讓觀賞者從他的作品就可以了解他來自何方。現在的中國攝影師們普遍都掌握了很強的攝影技巧,通過各種渠道也能了解外面的世界發生了什么。但最難能可貴的是,他們現在懂得了回過頭來專注于發掘中國的傳統文化,而不是單純模仿。
——法國文化部攝影部主任阿聶茲認為,中國攝影藝術近30年來的變化非常驚人。
一方面在國際大展上“反客為主”,敢于推出表現中國主流價值觀和審美風格的作品,敢于表達自己的文化主張,徹底改變迎合性的文化態度:另一方面,以我為主,做大做強自己的國際品牌,如北京雙年展,完全有可能成為最具國際影響力的品牌。
——中國國家畫院副院長張曉凌認為,要想改變中國美術的被動地位,真正進入國際主流展覽與文化體系,應從兩方面入手。
不管是戲劇沖突也好,折射現實也好,我們最終的目的還是要給觀眾帶來溫暖和歡樂,讓人們體驗到生活的力量。影片中的人物始終面對著生活中的種種困難,面對著巨大的壓力,甚至面臨著生死考驗,但他們并沒有放棄,而且將最美好的價值觀和人生準則堅持了下來,能夠樂觀而積極地面對艱險、面向未來。
——導演尚敬談電影版《武林外傳》。
文化自覺來源于一種強大的文化自信,這種自信又來自一整套思想理論體系的支持。沒有理論建構,美術就沒有力量。如果沒有觀點鮮明的中國當代藝術理論,就不可能實現與國際美術界的平等對話。
——油畫家詹建俊說,藝術多樣的創作面貌,會帶來藝術價值觀選擇的多樣。這個時候,需要保持對本民族藝術發展方向的清醒認知,而如何加強創作與理論的互動,發揮理論建設對藝術實踐的深層指導作用,是爭奪國際美術話語權的關鍵。
(孫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