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京劇四大名旦之一程硯秋,以畢生精力創立程派演唱藝術。而今,作為國粹的京劇藝術,在傳承創新中程派弟子遍布全國各大小京劇院團。現任北京京劇院青年團團長、國家一級演員遲小秋,深諳程派藝術的真諦,在向前輩大師求教學習中,苦心鉆研程派演唱藝術,并融于自己的演唱風格,經過30多年的舞臺生涯歷練,逐步成為紅遍全國的程派名家之一。
名家登臺觀眾叫好
也許筆者從小就喜歡京劇的緣故,2010年春節期間,我只身趕到北京長安戲院,看了一場遲小秋主演的程派名劇——《鎖麟囊》。起伏跌宕的劇情,加之遲小秋聲情并茂、委婉動人、如訴如泣的唱腔,把富家之女薛湘靈的坎坷命運演繹得淋漓盡致,感人至深。大劇在熱烈的掌聲中落幕了,扮演薛湘靈的遲小秋攜為其伴奏的著名京胡演奏家燕守平幾次登臺謝幕,觀眾才戀戀不舍地離去。
這是我平生第一次看程派名家遲小秋的戲。她的舞臺藝術和演唱風格,讓我領略到程派藝術的魅力,更感悟到京劇藝術的博大精深。在眾多的藝術流派中,我更喜歡程派,自然也就成了遲小秋的戲迷。
2010年9月初,遷安九江鋼鐵集團特邀北京京劇院青年團到家鄉給父老鄉親演出,在朋友誠邀之下,我抽暇小住遷安,連續看了兩場遲小秋主演的程派名劇——《鎖麟囊》和《三娘教子》,兩出文戲均以唱功見長。由于年初在北京看過一場遲小秋的《鎖麟囊》,這次在遷安再度欣賞她的高超演技,感觸更深。遲小秋把兩位不同身份和性格的中國古代女性,刻畫得入木三分,催人淚下,在陣陣的熱烈掌聲中,我看到有許多觀眾也在擦拭著眼淚。
戲迷們都知道“四大名旦”的表演風格。梅蘭芳如春蘭,有王者之香;程硯秋如秋菊,霜天挺秀;茍慧生如牡丹,占盡春光:尚小云如芙蓉,映日殷紅。在一招一式的表演中,遲小秋把程硯秋“霜天挺秀”的舞臺表演風格發揮到極致。在演唱中既有程派濃重的寓剛于柔、幽咽委婉的特點,又有雅麗清馨、圓熟優美的個性,尤其是遲小秋的身段和水袖頗見功力,在程式化的舞姿中巧妙地表現出劇中人物復雜的心理活動,博得觀眾的陣陣掌聲。
作為她的戲迷,我在遷安連看了遲小秋的兩場戲。期間,我又以記者身份采訪了這位備受全國觀眾熱捧的程派名家。
身兼雙職游刃有余
在九江賓館的一個套房里,遲小秋接受了我的采訪。
卸了妝的遲小秋穿上便裝也很時髦講究,看上去還是那樣的光彩照人。我們在一起圍繞京劇藝術的傳承與發展,程派藝術的唱腔特點以及她的成長、家庭,擔任劇團領導的苦辣酸甜,有著拉不完的話題。
遲小秋1965年出生于遼寧阜新,11歲考入阜新市京劇團學員班,畢業后留團當演員。1983年她拜程派嫡傳弟子王吟秋為師。1984年,年僅19歲的遲小秋以自己不凡的演唱水平和與生俱來的京劇天賦,榮獲第二屆中國戲劇梅花獎,同年被選為中國戲劇家協會最年輕的理事。1991年,她由阜新京劇團調入沈陽京劇院,2002年考入第三屆中國京劇青年演員研究生班,畢業時間不長就調到北京京劇院青年團,擔任團長職務。
一個人的履歷,寥寥幾筆就能表述清楚。但是人生是個舞臺,要一步一個腳印走下去,并在這個舞臺達到自己的藝術巔峰,就必須付出常人難以想象的艱辛。談及自己的藝術之路,遲小秋說,自己19歲成名,作為中國第二屆梅花獎得主,在外人眼里,這可是個至高無上的榮譽,但是就她本人而言,也帶來一種無形的壓力。因為你是單位的標兵,無論做人演戲,那么多人瞧著你,自己不能在工作上有半點懈怠。為了讓程派藝術在京劇舞臺上表現得盡善盡美,她守法程派藝術不折不扣,又結合自身音質之長去發揮,注重聲、腔、意、氣的綜合運用,以情帶聲,以聲揚情,在舞臺上塑造了一個又一個格調鮮明、含蓄傳神、嬌柔嫵媚_的古代女性藝術典型。
遲小秋說,她從11歲入門學戲,可以說把自己的青春年華都獻給了京劇事業。而今自己45歲了,孩子才9歲。作為職業演員,外出演戲是常有的事,有時十天半月不回家。時刻需要母愛的孩子也只能托付給保姆照顧。在舞臺上遲小秋可謂光彩照人,眾人熱捧,卸妝走下舞臺,回到現實生活,個中苦楚只有自己清楚。遲小秋說,我雖然在京劇這行摸爬滾打了30多年,按常規這把年紀也算打下了堅實的功底,保證演出,當好領導也就足矣了。但是,客觀事物總是后浪推前浪,不進則退,更何況時下是人才輩出的年代,萬萬不能放松自己的藝術追求。更何況自己是程派傳人,舞臺上一招一式、一句臺詞都必須用心去練、去體會,來不得半點含糊,只有演員在舞臺上的真誠付出,觀眾才能認可你、支持你。晚上演出一般一場戲需兩三個小時,待卸完妝回到住地大多11點以后。由于自己對扮演的角色全身心投入,躺在床上后往往心情還沉浸在劇情中,輾轉反側,經常失眠,有時需吃安眠藥才能入睡。這種職業習慣,是遲小秋感到最痛苦的。
既要挑大梁唱戲,還要肩負團長的職務,從演出到行政,管理著百八十號人,日常工作怎樣擺布7特別是在時下,傳統京劇演出市場不景氣,京劇后繼人才的培養,演出市場的開拓,這一系列棘手的難題如何破解,談及這
個話題,遲小秋表情沉重,面帶一絲苦笑。她說,在京劇這行既當主演,又當領導,這種用人機制在全國各大院團很普遍。好在自己在沈陽京劇院干了幾年副院長,有這方面的歷練,調到北京京劇院青年團當團長,工作起來也比較順手。一身兼兩職,除了演出就是管理,平時還有許多社會活動,每天從早忙到晚,都是為了劇團的演出和發展。但我心情舒暢豁達、無怨無悔,因為這是我的職責。現在自己感到壓力最大的不是日常工作,而是青年演員的培養、市場開拓、京劇藝術的傳承與發揚。
國粹藝術大有前程
面對時下京劇演出市場不景氣,文藝體制改革與市場經濟對接,還有一段磨合期的新情況,如何振興京劇事業,讓年輕的演員沉下心來,像父輩那樣把各大流派藝術傳承下去,讓國人更多地了解京劇、喜歡京劇,遲小秋有著自己獨特的思考。
遲小秋說,受社會不良思潮的影響,時下一些年輕演員思想根基差,患得患失,對京劇藝術不求精湛,只求過得去,這是造成京劇演出市場下滑的原因之一。她認為,年輕人思維活躍,追求時尚是很正常的,關鍵是要做好思想引導與疏通,讓大家樹立起為國粹藝術獻身的使命感。京劇是高雅的民族藝術,要經得住歷史的考驗,作為京劇傳人,我們必須堅定信念,有所追求,讓老一輩藝術大師的風范在我們這代發揚光大。北京京劇院青年團在老一輩戲曲太師的關心呵護下,是人才輩出的搖籃,全國有許多院團的名家高手均出自青年團。北京青年團的發展依靠每一個職員。所有演員都有一種向心力,都有一種在藝術上爭強好勝的勁頭,團風很正,每年都推出幾部現代和歷史新戲。大家進廠礦、下基層,不辭辛苦,在為廣大觀眾送去一場場高水平的文化藝術大餐的同時,劇團本身也增加了演出收入。
談及她率團到九江集團演出時,遲小秋動情地說,難得民營企業九江集團老總趙玉江對京劇藝術有著如此的情懷。趙玉江對京劇藝術的熱愛與癡迷并不遜色于我們的專業演員。他曾向眾多京劇名家表示,待企業積蓄資金后,一定要興建一座最漂亮的大戲院,屆時邀請全國一流京劇演員為家鄉父老演出。我們這次來遷安,看到趙總的愿望已經變為現實。九江戲院從舞臺設計到燈光配置,都是全國一流的。聽說,全國有名的院團和京劇流派名家幾乎都來過這里,而且所有演出均由九江集團出資,免費邀請家鄉人看戲。
遲小秋說,全國像趙玉江這樣熱衷于戲曲藝術的人士很多,從黨政領導到民營企業家,只要大家攜起手來,關愛京劇,普及京劇,傳統高雅的民族藝術就會從城市的象牙塔步入尋常百姓中,在不斷發展創新中和其他文化藝術融合,煥發出勃勃生機。遲小秋對此充滿希望。
(責編: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