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今年5月以來,臺灣塑化劑風波愈演愈烈。國家質檢總局網站6月7日再次更新臺灣地區公布的受塑化劑污染的問題企業及其相關產品名單——問題企業為279家,相關產品增加到948種,其中包括多種兒童食品。國家質檢總局強調:問題企業的相關產品一律不得進口。
現在,塑化劑的影響已不單單是在臺灣,一些問題食品已出口五大洲至少15個國家和地區。臺灣塑化劑風波已經逐漸演變成一場波及全球的食品安全事件,各國食品安全部門紛紛繃緊神經,緊急評估本國受塑化劑的影響程度。
隨著媒體的不斷追蹤報道,現在方便面、桶裝食用油、保鮮膜等紛紛被曝出含有塑化劑!那么,是否我們身邊早有塑化劑“潛伏”?對此應該如何應對?
塑化劑之害
塑化劑的種類多達百余種,現在我們最為關注的是鄰苯二甲酸二酯,它并不是一種食品添加劑,而是一種工業添加劑,用于塑料制品的軟化。塑化劑本來是不允許添加到食品里的。但是由于它有增稠、保留香味、改善口感等作用,且成本低廉,不法商家用其代替相對昂貴的棕櫚油,與阿拉伯膠、乳化劑及多種食品添加物混合制成有毒“起云劑”,由食品進入人體。
塑化劑是一種環境激素,作用于腺體,影響人體內分泌,危害男性生殖能力并促使女性性早熟,長期大量攝取可能會導致肝癌。幼兒正處于內分泌系統生殖系統發育期,它對幼兒帶來的潛在危害會更大。動物實驗也證明了這點。
常見的飲料,如果汁、乳飲料、運動飲料等;果醬、糖漿;粉狀食品益生菌、果汁粉以及膠囊鈣片等中都有可能含有塑化劑。香港抽樣200名市民血液,發現99%含致癌塑化劑,說明塑化劑其實廣泛存在于食品中,且不被我們察覺。而且不光是食品,化妝品、保鮮膜、兒童玩具等都可能含有塑化劑,長期使用危害很大。
臺灣塑化劑發生后,人們對塑料制品的安全頗為關注,焦點集中在塑料桶裝食用油、方便面、保鮮膜等產品上。
正規食用油桶,不會析出塑化劑
有媒體報道,由于塑化劑為“脂溶性”物質,食用油很容易被塑料桶中的塑化劑所污染。其實,這種擔心是沒有必要的。
記者走訪超市發現,目前市售桶狀食用油的底部,大多標注數字“1”。國際食品包裝協會常務副會長董金獅介紹,數字“1”代表PET,全名叫“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除盛裝食用油外,一般礦泉水瓶、碳酸飲料瓶都用這種材料制成。PET透明度好,不需要加塑化劑,而且按照國家標準規定,凡是接觸油脂類的食品包裝不得加塑化劑,因此如果正規廠商按正常標準來生產,是不會也不應該析出塑化劑的。
董金獅指出,PET受熱至70℃易變形,不能裝高溫液體或加熱,也不要放置在陽光照射的地方,否則會分解出小分子有害物質,但這種物質并不是塑化劑。很多家庭重復使用塑料瓶裝水、醬油等,這是非常不可取的。
真正危險的是PVC保鮮膜
董金獅表示,聚氯乙烯(PVC)的保鮮膜使用比較普遍,但它一定不能用來包裝含油脂的食品!因為這類塑化劑一旦接觸油脂,就會釋放有毒物,污染食物;放到微波爐加熱,更會導致塑化劑融化,滲入食物中。
那么,普通民眾怎樣辨別塑料制品的種類,從而避免受塑化劑等有毒物質的侵害呢?董金獅介紹,塑料包裝一般印有一個帶箭頭的三角形標志,里面標有1~7的數字,不同的數字代表不同的材料。聚氯乙烯(PVC)制品最易釋放塑化劑,消費者要認清“03”的字樣,因為該數字編號代表PVC,看見該數字標識的塑制品,最好不要購買來裝食品。
醬料或含塑化劑致方便面受染
對于方便面遭塑化劑污染之爭,董金獅認為,這未必是包裝含有塑化劑,而是塑化劑添加到醬料包造成的。醬料包里如檢出塑化劑,在醬料本身沒問題的前提下,人們可能會想,是塑料包裝上轉移至醬料內。不過,方便面含塑化劑也存在人為添加的可能,因為方便面醬料包裝一般是PE(聚乙烯)料,不含塑化劑,因此沒必要用塑化劑。把塑化劑添加到醬料之中,可起到增加油脂的均勻度作用。
低碳環保生活可遠離塑化劑
“如果你真的害怕塑化劑,那就遠離塑料制品,從改變日常的生活習慣做起?!敝袊谝慌h保專家、中國能源環境專門委員會委員張天立向記者強調。不過,張天立也承認,做到“絕對的遠離”幾乎不可能。
他建議,最好不要用塑料器皿盛裝油脂食品,且最好不要把耐高溫塑料盒放入微波爐里加熱,或放入冰箱冰凍,因為這樣都容易導致塑化劑滲透到食品當中。居家生活應盡量減少使用塑膠制品,這不但是避開塑化劑的好方法,也和近年來國家主張的低碳環保生活不謀而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