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去醫院看病的病友,免不了要做這項那項檢查,更免不了要查血,因為血液檢查幾乎是應用最廣泛的醫學檢查之一。做檢查的次數多了,有的病友就會有一點小疑問:為什么有時候是直接用針刺指尖將血吸出,有時候卻要從手肘前的血管抽(肘靜脈,少數患者該血管不明顯或不宜取血,還可能在手背抽取)。那么,這兩種方法有什么不同呢?如果差別不大,可否“長痛不如短痛”,就將檢查指尖血推而廣之呢?
答案是:當然不行。指尖血是無法代替(肘)靜脈血的,不過兩者各有所長,前者也有后者不具備的優點,應該根據具體情況合理選用,需抽血檢查肝功能和血脂等患者,尤其需要知道相關知識。
指尖(末梢)血——方便,傷口小
指尖血又稱末梢血(從耳垂取的血也稱末梢血),最大的優點是方便、創傷小(當然也更經濟)。該法采血量較少,多在0.1毫升左右,取血方便,多用于一些簡單易行、用血量少、測定快速的化驗檢查,如血常規檢查、血型、快速血糖(使用血糖試紙條)、微量法血沉(潘氏法血沉)、微量紅細胞壓積測定等。
由于現代化測定技術的飛速發展,一些原來需用靜脈血或用血量較大的項目也有了快速的微量測定法,這些項目也可使用末梢血,如與肝功能有關的谷丙轉氨酶、膽紅素、谷草轉氨酶、乙肝表面抗原(澳抗)等;與腎功能有關的肌酐、尿素氮和尿酸;與血脂有關的膽固醇和甘油三酯;某些酶類,如肌酸激酶、乳酸脫氫酶、胰淀粉酶以及微量元素的測定等。而且,能如此快速檢測的新項目越來越多。
末梢血檢查最大的弊端,就是結果會受很多因素干擾,不夠準確,如操作者技術上沒有處理好、過濾紙不合格、擠壓手指等都可能影響最終結果。而且由于取血量較少,與抗凝劑的比例(見后文)不易控制,檢測值難以準確。
靜脈血——準確,可靠
靜脈血一般取自肘靜脈,抽血幾毫升至幾十毫升不等,一般常用于血糖、血脂、肝腎功能、免疫球蛋白、甲狀腺功能等檢查和絕大多數特殊實驗。
前文提到,查血常規可以用末梢血,不過抽靜脈血送檢可以獲得更準確穩定的結果。因為用于血常規檢驗的血樣,如靜脈血全血檢查,必須經抗凝劑處理,在目前的眾多抗凝劑中,EDTA(又名乙二胺四乙酸二鈉)用得較多,它對白細胞形態和血小板影響相對較小,最適合用于血常規檢驗。
除采血因素的影響(生理性因素、采血部位等)外,多數情況下,血樣的質量取決于血液和抗凝劑的比例,如果兩者比例失當,就難以保證檢驗指標的準確性。血液經EDTA抗凝后,白細胞的形態會發生改變,這種改變和時間及EDTA濃度有關。EDTA的最佳濃度為1.5毫克/毫升血,如果血樣少,EDTA的濃度達到2.5毫克/毫升血,中性粒細胞、血小板會發生改變,使血常規檢驗和血細胞計數得出錯誤結果。
要保證足量血液,靜脈血顯然是比末梢血更好的選擇,這在使用自動血細胞分析儀時更加重要。各類研究均表明,靜脈血血樣是最可靠的標本,與之相比,手指尖血的準確性和可重復性仍然較差:白細胞計數明顯增高(8%)而血小板計數明顯偏低(9%)。
編輯/李宇杰liyujie@jty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