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母親在下樓梯的時候一不留神,從十幾級的樓梯上滑下來,弄傷了韌帶。我帶她去醫院就診,檢查結束,醫生說母親要留院觀察幾天,可能還要做手術。
我回到家里準備幫母親收拾一些日常用品,一進屋看到父親聳拉著腦袋坐在客廳里,見我回來,母親卻不在身邊,父親當即有些驚慌失措,等我說母親要住院的時候,他竟然像個孩子似的痛哭起來。
父親給我的感覺一直是很堅強硬朗的,脾氣比較大。一直以來,他和母親之間的感情并不是很好,兩個人時常會因為一些小事吵得不可開交,甚至幾天都不說話。母親出點小意外,沒想到父親竟然有這么大的反應。
后來,我帶著他去醫院看母親,他一見到躺在病床上的母親,又止不住眼淚縱橫,最后母親也不知道悲從何來,就跟著他一起哭。整個病房的人都看著他們,狐疑地看著站在身邊手足無措的我,估計他們都把我當成是不孝子了。
母親住院之后,父親就變得脆弱起來,而且對我十分依賴,偶爾我在外有應酬,他非要等我回去給他做飯吃。如果我說話的聲音稍微大了點,或者是有不耐煩的表示,他就立刻變得難過起來,口里喃喃道 “我就知道指望不上你”……
曾經大山一樣堅強硬朗的父親,現在滿頭白發,任性、脆弱得像個孩子,他到底是怎么了?
口述者:席子云
這位讀者所困惑的問題,其實就是我們生活中普遍存在的“老小孩”現象。當前,中國正式進入老年社會,這個問題顯得尤為突出。
瑞士的心理學家方迪曾專門為老年人進行過精神分析,通過分析,他得出以下結論:一個人的更年期=青春期;前衰老期(55~70歲)=兒童期;衰老期(70歲以后)=幼年與胎兒期。也就是說,55~70歲的老人的心理也具有兒童時期的心理特質。它像鏡子一樣,反射出童年5~8歲的體驗,具有兒童時期的心理和脾氣。在生活中,我們可以從祖父與孫子手拉手散步的畫面中,看到他們之間天然的情感同化。結合這一點,要了解老年人的心理就變得容易些了。
過去,父母親身體健康,作為子女包括他們自己也許都沒有意識到衰老的來臨。如今,相濡以沫幾十年的伴侶受傷住院,幾十年如一日的生活習慣被打破,難免讓人感到無所適從。另外,母親受傷的事實也讓父親從心里意識到衰老來臨,感覺到死亡已經悄悄逼近,這么直接的威脅,難免會勾起對死亡的恐懼。正是因為如此,他需要一個有能力的人在他身邊,幫他解決問題。所以,他會出現種種依戀行為。
對于有這樣表現的老人,除了言語的安慰之外,還應該抽時間陪陪他們,幫他們解決他們所認為的困難,也讓他們認識到,有些困難不過是因為恐懼心理被夸大的結果。當他們逐漸擺脫恐懼心理,過去的生活經驗被喚醒的時候,他們會重新正視現實,依戀心理也就會逐漸減退。
編輯/張宇 zhangyu@jty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