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是闔家團聚的日子,人們能夠充分利用這些日子探親訪友、交流溝通、娛樂休閑。可是從歷年的情況來看,總有一些人因為不注意春節期間的心理保健,承受不了下面這“三座大山”的重壓,患上“節日心理綜合征”。
消費壓力一年一度的新年,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經濟計劃,準備看望朋友花多少錢,計劃給父母多少錢,擬給孩子多少壓歲錢,等等。錢多者有多的消費,錢少者有少的用途,一旦實際開支超過預算就會產生很大的心理壓力。緊縮消費為難,借錢消費更不體面,這就給快樂的新年增添了一份焦慮的色彩。對此,心理醫學專家提醒人們,過節花多少錢要量力而行,千萬不要因為實際支出超過手中現有的錢數,給喜慶的節日增添不必要的心理壓力。
親情關系“每逢佳節倍思親”。新年,一家人在一起吃頓團圓飯,其樂融融。當然,也有一些遠在異國求學的學子、堅守在工作崗位的子女、遠在他鄉的戀人等,不能與家人、戀人一起團聚,免不了會有種種思念之情。為此,有關醫學專家提醒人們,節日期間給家里打個電話,發個電子郵件,寄張照片……這些雖然都是一些生活中的小事,卻能減輕親人的思念之情,減輕心理壓力。
攀比之心新年期間老同學、老朋友、老戰友聚會,大家一起話舊日情誼,繪人生藍圖,原本是件很開心的事。但生活中的很多新內容卻會成為朋友交往的阻力。自己或配偶下崗失業所引起的自卑,子女沒考上大學所引起的愧疚,退休離崗引起的失落感,都會在朋友交往中使你感到低人一等。有些人特別害怕在老同學、老朋友和老戰友們面前丟臉,因此害怕過節、害怕聚會。這實際上只是攀比心理在作祟,而這種自卑也是完全沒有必要的。
其實,在你在生活中遇到挫折、感到煩惱的時候,恰恰應該向親朋好友訴說你的苦悶,進而釋放自己的壓力,抓住新春佳節聚會較多的機會,讓節日成為自己的減壓閥。
另外,春節出游應注意外出時的自我保護與調適,盡量避免在有限時間內進行登山、遠足等消耗體力的活動,以免氣溫、環境、思想情緒、飲食規律、生活起居等各方面變化太大,使身體不能適應而出現一系列異常反應。節日期間盡量不去打亂飲食、生活規律,謹防樂極生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