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民間的說法,很多疾病都不能吃“發物”。但是如果你去問醫生能不能吃?一般可以得到3種答案:其一,完全可以,為什么不吃?其二,不清楚,目前沒有肯定結論;其三,要注意,最好別吃。看來,醫學界對此也沒有定論。那么,“發物”究竟包括哪些食物?它們對疾病有何影響呢?
“發物”一詞是民間的說法,雖口口相傳卻一直沒有得到現代醫學的認可。在醫學界,無論中醫還是西醫,均找不到其確切的定義,就是在民間也難以找到明確而統一的說法。民間流傳著的“發物”,大致包括水產品中的帶魚、鯉魚、鱔魚、蚶子、蛤蜊、螃蟹、蝦和海參等,畜肉類的羊肉、狗肉、驢肉、馬肉和老母雞肉等,以及蔬菜中的韭菜、芹菜、香菜和茴香等。
“發物”多是道聽途說
所謂“發物”,意指能使疾病加重或誘使疾病發作的某些食物。但必須指出的是,關于 “發物”的概念,各地說法不一,甚至同一個地方也是各執己見,而且常常互相矛盾。比如,有人說無鱗魚是“發物”,但也有人說鯉魚(有鱗)是“發物”,事實上不論是誰吃魚的時候都要刮去魚鱗,它怎么可能成為影響疾病的重要因素呢?有人說老母雞是“發物”,也有人說公雞是“發物”,那是不是可以說雞都是“發物”呢?有人說豬頭肉、動物內臟內臟是“發物”,也有人說不是。到底該信誰的呢?
因為看不到主張這些說法的人到底有什么根據,所以,我們根本無法分辨誰對誰錯。于是——最糟糕的事情發生了——很多人“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地把上述所有的說法都照單全收,且互相累加,形成一個長長的“發物”名單:雞蛋、牛肉、牛奶等大部分動物性食物都赫然在列!
腫瘤患者別忌“發物”
很顯然,這些動物性食物含有豐富的營養,如果上述“發物”是真的,那么慢性病患者可以吃的東西就少得可憐了。如果把這些食物全忌了,顯然不利于平衡營養,對疾病康復有害無益,而且還有可能使患者無法耐受手術、放療和化療等。比如腫瘤患者,過分的忌食“發物”會降低患者的抵抗力,使腫瘤有更多的轉移和復發。試想,患者如果沒有很好的營養作為抗病基礎,怎么可能提高免疫力,抑制腫瘤細胞繁殖,進而恢復健康?
其實,腫瘤患者可以吃的食物與正常人幾無差別。正因為如此,全軍腫瘤研究所章必成博士就曾撰文指出,“腫瘤患者不僅可吃‘發物’,而且應該多吃”。
過敏性疾病需警惕
不過,如果因此全盤否定“發物”一說,認為根本就不存在“發物”,也未免過于簡單化。根據現有的經驗,有些“發物”,如螃蟹、海鮮、某些魚類的確與過敏性疾病(如哮喘、蕁麻疹等)有關,還有的與瘡瘍腫毒有關……而直到目前還沒有證據顯示“發物”能引起腫瘤的轉移和復發。很多臨床醫生本著“沒有證據即不支持”的思維,很容易得出否定“發物”的結論。
總之,不要因為盲目忌食“發物”而影響膳食營養平衡,否則對疾病康復有害無益。也不能全盤否定某些已知“發物”(如海鮮和某些魚類)與過敏性疾病或瘡瘍腫毒有一定關系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