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跑跑卡丁車”是韓國某游戲公司出品的一款休閑類賽車競速電腦游戲,由于游戲的賽車和車手模型設計得都很萌,風格十分休閑,玩起來也很輕松,曾在韓國被譽為老少皆宜的全民游戲。我們上大學那幾年,這游戲正是火的時候。我們經常以宿舍為單位對飆,輸的一方下樓去食堂買飯。時光荏苒,轉眼間大家都上班好幾年了,從校園走向社會,夢想照進現實,大家有了各種壓力,都忙著掙錢,誰還有心思坐下來玩一把游戲。其實我們心里還是對那段簡單、美好的時光充滿了深緬之情的。那天小堅在QQ群里發了一張照片——是一位車手駕駛著卡丁車在彎道上漂移的畫面,圖片上還有一個大大的“29元”。他問我們:“怎么樣,整不整?”我們紛紛回帖響應:“整一個!”
飆車的賽場在北京城東的一個公園里,小堅開車帶著我們幾個要好的哥們兒一路上急不可耐。他是最愛賽車這項運動的,原來就愛玩“極品飛車”“跑跑卡丁車”一類的電腦游戲,家里最后買車也是一輛手動擋的轎跑,以他的話說:“開車真正的樂趣就在這摘擋和掛檔上呢。” 此時,他雙目如炬地盯著前方,轉向、換擋都有模有樣,仿佛自己開了一部賽車在賽道上飛馳。我讓他開慢點,他說:“大周末的,玩卡丁車的人肯定多啊。”
我們旋即聊起了卡丁車。“咱們頭一回開賽車,開快了不會翻吧?”我又指了指老劉說,“你連車本都沒考呢,能開嗎?”老劉也點頭,問開卡丁車到底要不要車本。“沒問題,你放心吧。卡丁車底盤離地才4厘米左右,發動機又有最高限速,通常80公里吧,所以你怎么開都不會翻。而且你開出賽道發動機會立即熄火的。”小堅掐著手指比劃4厘米的長度很懂地說,“這玩意兒最早在上世紀40年代從歐洲出現,一開始是用剪草機改裝而成的小孩玩具車,設備及發動機均非常簡單。漸漸的,卡丁車在性能及場地安全方面不斷地改良及轉型,再加上可提供的標準比賽場地紛紛落成,基于其入門技術及費用要求不是很高,所以迅速發展為一項老幼均宜的運動項目,世界各地大大小小國際性賽事更應運而生。如今卡丁車可是培養F1方程式賽車手的搖籃,幾乎所有的F1賽車手都要從卡丁車開起。舒馬赫知道嗎?當初他也是先開的卡丁車。”
我們放心地點點頭,我說80公里,速度也不快啊。“這你就又不懂了,卡丁車沒前擋風玻璃,底盤又只有4厘米高,所以車手駕駛時感覺到的速度要比車輛實際速度高2倍到3倍,你要開到80公里,那感覺就像開到兩百多公里似的。”小堅深踩一腳油門,發動機頓時傳來一陣低鳴,“今天要好好飆飆,這回可不用擔心電子眼查超速了。”話音未落,只聽車里一個陰陽怪氣的女人聲音道:“前方300米測速區,有監控拍照,限速60公里,請注意。”小堅一把按了導航儀的開關,引得我們個個歇斯底里地狂笑。
玩卡丁車的營業廳布置得像個酒吧,屋里燈影迷離,音樂勁爆,桌椅相間,少男少女坐著閑聊打牌。進門左手有一張臺球案子,兩個男孩兒興致勃勃地玩著。右手盡里頭有一張吧臺,顧客在那里排隊買票。吧臺旁邊是一面屏風,屏風后是通往賽場的玻璃門,玻璃門又連著一整面玻璃墻,墻外賽場的景色一覽無余,卡丁車風馳電掣般從站臺飛過,留下一陣轟鳴,刺激著屋里每一個躍躍欲試的車手的神經。老劉見此情景倒沒提起多大興致,小聲嘟囔:“不贏房子不贏地的,開這么快干嗎?”不一會兒,小堅拿著門票回來了,說開車四人一組,咱們正好一組,等著叫號就行了。等號等得無聊,老劉有點緊張,去廁所了,我們在屋里轉悠,看到屏風上掛著的一個公示牌,寫著第一名,×××,男,12歲,單圈最好成績39秒。我和小堅嘖嘖稱嘆,還是小孩玩這個靈啊。
第一次戴上賽車手的頭盔還真有點頭重腳輕的感覺。我們走進賽場,一股機油味撲面而來。站臺一列4輛卡丁車蓄勢待發。老劉猶猶豫豫,跟我喁喁私語:“要不我還是問問吧,我沒車本啊。”不等老劉開口,工作人員就看出了他的膽怯,說不愿意玩小車沒關系,那邊有大車可以開。老劉有了臺階自然是借坡下驢。所謂大車,實際是一種休閑型的卡丁車,車有棚子,底盤比我們要開的競速型高,排量相對小一些,因此休閑型卡丁車跑不快,適合沒車本的人駕駛。
小堅乜斜著眼目送老劉,對我說:“怎么著,坐前面坐后面?”我耍了個心眼,想起賽車比賽,跟在后面的車空氣阻力小,比較有利,因謙讓地說:“你坐前面吧,我開后面這輛。”我手撐著車架,一屁股坐了下去,感覺車比想象中的還要低,整個人仿佛坐在一個鋪在地上的毯子上。我先轉了轉方向盤,很沉,兩個前輪也跟著左右擺起。輪胎沒有任何胎紋,又寬又厚,模樣和F1賽車的輪胎孿生兄弟一般,讓人看了充滿駕駛的欲望。我坐在車上產生了一個疑問,油門是哪只腳啊?我也不敢試,生怕一腳踩錯了,車躥出去和小堅來個追尾(其實當時車還沒發動)。工作人員挨個給我們系安全帶,我借機問他,他說右腳是油門,剎車油門別同時踩。另一個工作人員走到小堅的車后,俯下身子猛地一拉發動機上的線繩,前車開始高亢地轟響,一縷藍煙不知從車后哪個部位噴出,往橫里飄來,嗆口熏鼻。我琢磨著在別人車后也不見得是什么好事,看來理論和實踐總有些差別。工作人員緊接著拉動了我車后的發動機,車子開始抖動起來。這抖動順著方向盤傳遞給我的雙手,又從雙手流遍全身,怎不叫人熱血沸騰?我目視前方,全神貫注,內心卻因為即將面臨的新鮮與刺激難以平靜。
工作人員手拿一面黑白格子的小旗子,在隊首小堅的車前晃了幾晃,好像斗牛士手里的紅布,刷利地一撤。小堅的車真變成了一頭被激怒的野牛,四蹄蹬開,沒頭沒腦地疾奔出去了。我可不像他這么魯莽,輕點油門,先試試車子的油門有多靈敏,心里有譜了以后,才加深油門。我深諳車手只有熟悉賽道才能跑出好成績,所以頭兩圈開得中規中矩,到彎道就減速,跟平時開私家車差不多。這個賽車場不大,所以彎道比較多,有兩個180°的急彎,還有一個S形彎道,過去后可以明顯感到重心的左右擺動。賽道的兩邊鱗次櫛比碼著輪胎,即使賽車失控飛出賽道,還有它們作緩沖,看了讓人放心。我在第三圈的時候速度已經不知不覺間越趨越快,兩邊的舒林蔓草向我身后飛逝,車子震耳欲聾的轟鳴聲把我和這個世界的萬籟之音隔絕開來,我深吸一口氣,體會北京的秋高氣爽,享受著速度帶給我的寧靜,仿佛速度快了,時間反而慢了下來。
我在路前面發現了老劉的“休閑”卡丁車,他開得可真慢,顯然我已經要超他一圈了。我打算從他車邊別過,好好戲謔他一番。我拐過彎來向他車后駛去,快到跟前時竟然發現他的車根本沒動,趕緊一個急剎,車在與他咫尺之遙處停了下來。我直霍霍喊:“老劉你倒是走啊,差點撞了!”老劉使勁扭著腦袋說:“車不動了,壞了……”我下意識右手找擋把兒,想掛個倒擋,這才想起來卡丁車根本沒擋,也不能倒車。
站臺那邊的工作人員已經發現了這里的狀況,斜跨了幾條賽道猛跑過來,把老劉的車推到道旁,說車壞了跟他再去找一輛開。前路變通途后,我繼續給油出發,這時感覺一輛車從我右側躥了出去,車里的人一個回眸——是小堅,他看見了我,我看見了他。我不知道他是否知曉我剛才的遭遇,但他顯然對于超我一圈的事十分得意,伸出右手食指在空中晃了幾晃。挑釁的動作瞬間激起了我的斗志。我猛踩油門與他亦步亦趨,直道加速,彎道過彎一直黏著他。最后在那個180°急彎左轉時,我沒有急于剎車減速,而是進入彎道后,猛踩剎車。事后我有些后怕,當時卻沒想太多,就感覺一股力量把我往賽道外推去,這就是傳說中的離心力啊。我聽小堅說過,卡丁車和F1賽車一樣,急速過彎產生的離心力能達到重力的四五倍。這力量看不見,摸不著,但它真實地存在,一面墻似的壓得我透不過來氣,我的左屁股已經離座,要是沒有安全帶也許人就飛出去了。車子同樣被這力推得橫向漂移起來,還好這急彎的路寬,留下了漂移的余地。我喘過了這口氣,車頭業已轉了過去,接著把油門踩到底,車子與小堅的車擦邊而過。
我用事實證明自己的車技不在小堅之下,自然是志得意滿,與此同時站臺那里的喇叭響起:“除了2號車,其他車都已跑完全程,可以收了……”廣播重復三遍,我在眾目睽睽之下孑然跑完了那最后一圈,都是老劉害的……我們這次飆車實實在在領略了賽車這項運動的魅力,徹徹底底享受了一把什么叫速度與激情。生活在都市里的年輕人一定對堵車苦不堪言,沒關系,把堵車時的怨氣留好了,周末開卡丁車的時候發泄出來吧。
(編輯??韓旭)
?hanxu716@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