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ri應該是最近網上的“紅人”,能聊天,會唱歌,還知天知地——她只是蘋果新出的iPhone4s中的一項程序。蘋果,總能勾住“果粉”的心。iPhone、iTouch、iPad……這些電子產品,讓國內很多年輕人瘋狂地追隨潮流。砸鍋賣鐵又賣腎的,還不止一兩個,不要錢不要命就只為買一個很時尚、會過氣的電子產品,想想也是一種病。
但不可否認的是蘋果帶來了巨大的影響力,就在iPhone4s發布的第二天,蘋果創始人史蒂夫·喬布斯(Steve Jobs)離開了人世。喬布斯,他曾在人生最得意的時候被封殺,從高樓落到谷底,但12年后,他卷土重來。用海明威在《老人與海》中的一句話形容他最合適不過——“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倒。”
喬布斯在里德學院(Reed college)只上6個月大學就退學了。Reed創建于1908年,屬于文科學校,位于美國俄勒岡州波特蘭市。周邊屬于富人區,別墅很大很豪華,就像湖南衛視偶像劇里既有錢又帥的男主角的家。學院離我居住的地方不太遠,特地去轉了轉,停車場和主樓是有一段距離的,環境很清靜,林間小路、秋千、圖書館……處處給人以“蘋果”般浪漫的感覺。
說起波特蘭,真的可以稱之為綠色環保城市,它和中國蘇州是友好姊妹城市。這里有安全區域的概念,很特別。在美國谷歌地圖上有一項功能,可以搜索顯示出每個地方的犯罪概率,由紅至白。顏色越紅犯罪幾率就越高,而里德學院和我家處于白色區域中。
經過一段時間的了解,我發現在中國的時候真是小看波特蘭了。這里是美國體育產品的創意設計中心,耐克、阿迪達斯、Columbia的“后院”在此,李寧在美國的第一家店也開在這兒。波特蘭的藝術氣場很強烈,激發想象。里德學院的藝術科在美國有點名氣,當初喬布斯退學后還“賴”在學院宿舍,高興就選修美術字課程,sans serif(無襯線)、serif(襯線)字體,怎樣在不同的文字組合之中改變空白間距,如何才能作出最棒的印刷式樣……都是他在課程中所學到的。喬布斯設計第一臺Mac的時候,用上了當初所學的那些東西,Mac才會有完美的字體。Windows照抄了Mac,因為他的創新,現在我們的電腦才有這么美妙的圖像。
喬布斯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同時他也是佛教徒。他在里德學院時喜歡研究東方神秘主義哲學,修煉禪學。退學后,一度窮得沒錢吃飯,便經常到波特蘭的一所佛教機構“蹭飯”吃,既解決肚子問題,又充實了思想。1974年,喬布斯到過印度Harikrishna,向當地人討教佛學。喬布斯常說:“佛教中有一句話:初學者的心態。擁有初學者的心態是件了不起的事情。”我想,信奉佛教讓他更坦然地面對死亡,面對失敗,面對所擁有的成就和財富。
佛教起源于印度,后沿著絲綢之路傳入中國。我來美國之前去過西藏,藏傳佛教興起于松贊干布時期。在這個離太陽最近的地方,藏族老百姓每天轉轉經,聊聊天。他們沒有城市里人們的壓力,看著碧藍的天空,清澈的水,幸福和滿足其實很簡單。在我看來,不論是藏族老百姓還是喬布斯,他們都活得平淡、坦然而真實。
最近,喬布斯寫給夫人勞倫·鮑威爾(Laurene Powell)的一篇情書,被一些網友惡搞,但是,認真讀過后,你會發現這段簡短的文字印證著一段最樸實的愛情。喬布斯與夫人相識在哈佛大學,他們同為素食者,1991年結婚。他們的婚禮由日本的一位佛教禪宗僧侶主持,是傳統的佛教婚禮。作家威廉·西蒙在一部傳記中這樣描寫喬布斯與夫人鮑威爾的婚禮:“儀式簡單到甚至有些苦行的味道……賓客和新娘走入時,熏煙在燃燒。沒有婚禮的鐘聲,而是吟誦佛經的旋律。”
蘋果風靡中國,說人手一部iPhone也許有點夸張。但在人擠人的地鐵、公交車里,最亮麗的莫過于iPhone的身影。我雖不是果粉,但也一直渴望擁有一部iPhone。在中國的時候,老爹說現在買太貴,去美國買。來到美國之后,又聽到傳言說10月將發布iPhone5。我忍了兩個多月沒用手機,等到的卻是iPhone4s。4s就4s吧,本小姐可沒耐心再等了。我久久不能忘懷去蘋果店的那天,10月17日,心潮難平,終于可以擁有一部自己的iPhone了。而一到店門口,我頭都大了,都說中國的蘋果店顧客盈門,美國這邊也一樣一樣的。雖說眼前的景象讓人有些郁悶,但蘋果店的效率的確很高,盼望已久的iPhone很快就到了我手上。
我對我的白色iPhone4s越來越熟悉,最喜歡它800萬像素的照相機,而不足之處就是電量消耗得太快。有時候,還會出現些奇奇怪怪的狀況……iPhone,并沒有我想象中那么完美,但蘋果獨特的設計和理念,還是讓人無法割舍。
(編輯??麻雯)
?mawen21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