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刊如何借優勢尋發展
作為中國重要的主流媒體,黨刊在適應當前文化體制和新聞出版體制改革的前提下,保持其生命力和影響力的最直接、最有效手段就是充分發揮其先天優勢。
強化權威性。黨刊的權威源自辦刊人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社會責任感,對于各種報道都有嚴格的審稿程序,一旦有質疑,寧愿放棄關注度,不能失信于讀者,這是黨刊必須堅守的。
突出工作指導性。作為黨的機關刊物,黨刊是各級黨組織連接基層黨和政府部門及社會各個方面的紐帶和橋梁,是中央安排部署工作的重要輿論陣地。因此,突出工作指導性才能體現黨刊的辦刊宗旨及其職能定位。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圍繞工作指導性開展的工作報道必須摒棄呆板說教的文風、千文一面的程式化套路。
整合作者資源。黨刊的政治地位及其社會公信力對優秀作者頗具吸引力。黨刊背后的作者隊伍強大,無論身份還是知名度,都是其他刊物所不能相比的。黨刊應對既往作者和目標作者定期進行分類、梳理,在部門、欄目、編輯之間搭建起作者交換與共享的資源平臺。
整合信息資源。黨刊搶占言論制高點,要利用自己在重大、全局性新聞信息資源的獲取和發布上的有利條件,努力在第一時間內發布新聞、解讀政策,并做好獨家的拳頭產品。
(滕抒/《中國新聞出版報》)
如何做好對外文化報道
文化類題材是一個重要的對外報道領域,哪些活動值得我們介紹給外國讀者,從什么角度寫,怎么寫才符合外國讀者的閱讀習慣呢?對外文化報道記者應注意以下六類題材:
1、善用有國際知名度的中國藝術家的形象。越來越多的中國藝術家取得的成就在世界范圍內得到認可并且得到來自全球藝術權威的尊重,而他們的這些成就既是對世界文化所作的貢獻,也是意見領袖們對于一個國家的文化的衡量標準。中國的藝術家們是從中國到世界各地最成功的大使,是對于世界文化的貢獻者,也是中國軟實力的最佳代表。
2、報道能夠反映中國政府、文化機構以及藝術家開放心態的項目。
3、反映中國文化領域的國際化和時代性及融入世界主流文化的動態。
4、利用外國讀者感興趣的敏感話題,選擇適合自己的角度。
5、從多元文化和流行文化折射時尚的、現代的中國,以及人民對藝術寬容開放的心態。
6、配合政府的文化外交項目,把握我們把演出送到外國人家門口的機會,集中介紹中國的多元文化,加深他們對中國的了解。
(陳婕/《對外傳播》)
專業學術期刊的市場拓展
文質兼美:專業學術期刊的品牌化拓展。作為期刊品質以及形象的集中體現,品牌的創立與接受代表期刊自我定位的成功,也意味著期刊對市場資源的占有。中國期刊協會原會長張伯海指出品牌期刊即“期刊媒體里面那些內在的豐富底蘊與外在的完美風采結合而成的高智力產品”,可見品牌即是文質兼美的代名詞。
他山之石:專業學術期刊的網絡化拓展。國際上期刊網絡化的途徑有兩種:由非營利性質的主辦方(包括各專業研究機構、各大學網站等)開發的有自主版權的網絡化期刊;由營利性質的權威數字文獻服務機構(如國外的EBSCO、國內的CNKI等)代理的網絡化期刊。我國目前主要采取第二種方式實現學術期刊的網絡化。
奇文共欣賞:專業學術期刊的國際化拓展。學術需要爭鳴、思想需要爭鋒,我們一方面必須及時了解學科領域最前沿的研究動態;另一方面也需要準確、充分、全面地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公之于眾,與同行進行交流。因此,推動學術知識生產和傳播必然要求刊物走出國門。
(龔璇/《中國出版》)
西方報業應對新媒體競爭的方式
現在的報業競爭,不僅是同類媒體之間的競爭,更主要的是面對新媒體的挑戰。新媒體的沖擊,首先在西方的報業中呈現出來了。西方發達國家,傳統媒體已經在與網絡的競爭中處于劣勢。為走出困境,西方報業開始創新求生。其方式主要有如下幾方面:
一是推動報紙在線付費閱讀。
二是網絡版和印刷版采用不同的辦報風格。如英國紙質的《每日郵報》比較保守,但其網絡版卻輕松活潑。
三是免費派送報紙以搶占市場。報紙的發行量是維持印刷紙媒廣告營收的前提,因此一些媒體人士將眼光放在免費派送報紙上。
四是大報小型化。如《泰晤士報》、近年《華爾街日報》亞洲版和歐洲版,來紛紛采用小版面的形式。小報的嘗試除了迎合讀者因電腦屏幕而改變的閱讀習慣外,更被視作降低成本的一種手段。
五是吸引年輕讀者。六是改進報紙內容生產。除了渠道和傳播方式的改革之外,新聞內容本身的改進是重中之重。傳統報業除了利用新媒體來收集新聞線索、建立互動渠道外,更重要的是提供更有價值的新聞內容。
(吳飛/《新聞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