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興媒體和各類晚報、都市報的不斷沖擊下,黨報在增強其權威性的同時,應進一步增強親和力,拉近與受眾的親密關系。這需要黨報借鑒接受美學研究法,堅持受眾本位,把鏡頭對準基層,把版面留給群眾,不斷滿足受眾審美經驗的期待視野,進而改變其在受眾心中的刻板印象,增強親和力,從而增強競爭力。
【關鍵詞】黨報親和力 受眾本位 接受美學期待視野
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深入,新聞媒介的傳播模式已經從過去的傳者本位轉變為受者本位,再到現在的傳者和受者的互動模式,以求滿足受眾對信息的個性化需求。受眾不僅是新聞信息流動的目的地,也是新聞作品產生的動力之一。因而,任何媒體和媒體人,都要考慮到受眾的需要。在報業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隨著晚報、都市報的崛起以及各種專業類報紙的競相登臺,黨報的優勢在減弱,黨報的市場也在縮小。在保持黨報權威的同時,黨報也要改革,從接受美學視角出發,滿足受眾的期待視野,改變其千篇一律的刻板面孔,積極投入到市場經濟中參與競爭,增強親和力,從而增強競爭力。
一、接受美學簡介
接受美學理論是在20世紀西方文論、美學的研究重點由作者轉向作品文本,又由文本逐步轉向讀者這一大背景下孕育產生的。接受美學理論是由德國教授堯斯和伊瑟爾在20世紀60年代提出的,其最根本的特征是把讀者提到文學理論和美學研究的中心地位,主要探討讀者在文學傳播中的地位和作用、讀者的期待視野以及文本未定性和意義空白。①
接受美學理論認為文學作品的存在是以讀者的閱讀為前提的,而閱讀不只是被動地等待和接受作者現成的提供,而是讀者知覺創作的綜合,同時是揭示和創造的過程。根據發生認識論的原理,讀者閱讀時,主體心理上已有一個既成的結構,這種圖式用堯斯的術語叫做“審美經驗的期待視野”。在某種程度上,一個讀者的審美經驗的期待視野已預先決定了他的閱讀結果。雖然這同時也取決于作品本身的性質和特點。這正是千百年來,對同一部文學作品,不同讀者會產生不同的審美認識和體會的主要原因。當然,讀者的審美經驗的期待視野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是隨時代變化而不斷發展的。
二、接受美學對黨報新聞作品中親和力的訴求
接受美學其實是讀者學,是研究讀者的積極能動作用的科學。在接受美學理論中,讀者被賦予了至高無上的地位,甚至超過了作者的地位,讀者是使文本成為作品必不可少的重要條件。依照接受美學理論研究法,當代新聞學與接受美學結緣,從接受美學理論中吸取營養,豐富、完善自己。按照接受美學的受眾觀,新聞作品創作出來只有被受眾理解和接受,才能實現其新聞價值。所以,以受眾為中心,把受眾細分化,注重受眾的反饋環節,就變得越來越重要。
黨報作為我國的機關報,一直以嚴肅的、權威的形象出現在公眾面前。但在當今報紙多元化、專業化的沖擊下,以及在整個新聞傳播體式(報紙、廣播、電視、網絡、手機等)逐漸趨于成熟的大背景下,讀者已向黨報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讀者需要黨報有一種親近感。這就要求黨報要進一步增強自己的親和力,不僅要改進文風,更要從內容上貼近讀者,盡量減少會議報道、經驗報道等和人們生活不相關的新聞,把鏡頭對準基層,把版面留給群眾,在報道與受眾之間建立起一種更加緊密、親切的橋梁。
新聞報道具有親和力,是指報道要使受眾有親切感、信任感、緊密感,喜聞樂見并愿意欣然接受,更希望與之建立互動的關系。而黨報的親和力實際上就是其報道要有一種關心人、體貼人、幫助人的人文關懷情懷,千方百計地滿足廣大讀者的實際需求,以贏得讀者的高度信任和青睞。②
三、接受美學對黨報新聞作品中親和力缺失的啟示
在接受美學中,堯斯的“審美經驗的期待視野”和伊瑟爾的“審美距離”是接受美學研究法的兩個主導概念。所謂期待視野是指藝術欣賞之前及觀賞過程中,作為接受主體,基于個人和社會等各方面的原因,心理上存在一種既定圖式,這種圖式就是觀眾的期待視野。③當一個讀者拿起一部文學作品開始閱讀時,他是張開他的全部審美經驗的期待視野來迎接作品的,他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他的一般文化視野、藝術文化素養、思想觀念、審美趣味,特別是他的文學能力和接受水平,都會按經驗所提供的暗示去解讀作品、體味作品。只有讀者的期待視野和作品正好發生契合時,即“視野融合”,才談得上理解和接受。因此,黨報在進行新聞報道的時候,就應該考慮到讀者的期待視野。
江澤民同志于1996年視察人民日報社時就曾指出:“有一部分新聞作品,不講究辭章文采,文字干巴巴的,翻來覆去老是那么幾句套話,也有嘩眾取寵,亂造概念,詞句離奇,使人看不懂,這種不良文風應加以糾正。”所以在報紙之間的競爭從過去的閱讀率為王發展到內容為王,又到現在的觀點為王的時代背景下,下一步的競爭就是報紙親和力的競爭。在這樣的發展趨勢下,為了達到更好的傳播效果,黨報的改革出路也將會是主打親和力這張牌,相信經過親和力改革之后的黨報將會受到大眾的歡迎,滿足受眾的期待視野。
第一、版面要求新、求變。眾所周知,黨報一向以嚴肅性、權威性著稱,表現在版面上,有時難免會讓讀者感覺呆板、乏味。所以黨報首先要在外在的版面上換上新裝,從而增強親和力和吸引力,使黨報的新聞紙變得具有藝術美。這樣才能適應快節奏的現代生活和現代人審美觀念的變化。比如南京日報的改版:瘦型報紙、苗條身材;注重導讀,方便瀏覽;顏色塊與文字互相映襯;標題濃眉大眼,一目了然等,就大大提高了黨報的親和力。山西日報總編輯章勇思在一篇文章中總結到,黨報版面的不斷改進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重要稿件的標題越來越醒目,圖文并重意識越來越強烈,厚題薄文越來越時尚,版面導讀越來越被看重,橫向走勢越來越明顯,靜態版式越來越普及。④版面是報紙內容的整體表現形式,是報紙的窗口,求新、求變的風格特質極大地強化了版面語言的功效,增強了版面的整體感和藝術美,拉近了與讀者的距離,黨報親和力的第一步水到渠成。
第二、身子下移,視角下移。在新媒體不斷孕育而生,各種都市報、晚報競相出新出彩的形勢下,黨報能否一如既往受到受眾的青睞,就要看黨報能否滿足當代受眾的期待視野,所報道的信息和表達的觀點,能否貼近受眾、滿足受眾需求,并及時幫助受眾解決他們亟待解決的困惑。
黨報新聞工作者要不斷地深入群眾、走進基層,親自深入到群眾的生活中去,傾聽群眾的聲音,并反映群眾的疾苦和要求。黨報新聞工作者不能總是把關注點聚焦在政府領導或機關要員的各種會議、活動上,而是要把身子要下移,視角要下移,多多關心百姓的生活疾苦,采寫出更多為人民群眾服務并喜聞樂見的報道。結合南京日報改革來看,比如“三季度房價小幅回落”、“希望工程惠及3萬學子”、“氣溫驟將,菜價平穩”、“國務院六大措施緩解‘電荒’”等諸多報道,內容緊扣百姓的需求,著眼于日常生活中的問題,圍繞百姓關心的話題,并在重要版面予以刊登,報道方式上突出數據,如房價、菜價等用事實說話。這些都表現了黨報的親民色彩,無疑提高了黨報的親和力。
第三、改進會議報道。隨著社會變革的不斷發展,黨報那種模式化、簡單化的報道方式,越來越不能被受眾所欣然接受。所以,黨報要想在激烈的競爭中爭取到更多受眾的青睞,就必須改變那種居高臨下、硬性灌輸的報道方式。變灌輸式的方式為啟發式的方式,變封閉式的方式為開放式的方式,變訓導式的方式為引導式的方式。只有改變以往的這些報道方式,走親民路線,增強報道親和力,充分體現黨報的人文關懷精神,才能吸引更多受眾,確保黨報作為主流媒體的地位。
除此之外,黨報新聞工作者還要善于捕捉領導在會議上的精彩講話,并以記者敘述的視角作出概括,使文章更具活力和趣味性。改進會議報道的報道方式和寫作手法,突出新意,增強其趣味性和親和力,才能把枯燥的會議報道寫活,增強黨報的可讀性。
第四、硬新聞軟著陸。黨報的嚴肅性和權威性特點決定了其報道內容以硬新聞為主。所謂硬新聞就是那些題材較為嚴肅,著重于思想性、指導性和政治性的時政新聞。黨報要想把這些比較“硬”的時政新聞變“軟”,就必須使時政新聞的報道方式變得平民化和通俗化,突破“嚴肅時政新聞是官員的,輕松娛樂新聞是百姓的”思維模式。普通百姓也很關心國家大事,很想了解國家的相關政策,但關鍵是黨報要將這些政策性強的硬新聞用通俗的、生動的語言表述出來,使硬新聞軟著陸,這樣讀者才更容易接受。政策解讀是黨報的強項,也是黨報的責任,應成為其核心競爭力的體現。
一些重大選題,雖然不是具體的事件,但卻蘊含著重要的思想,在相當長的時間里會對人們起指導作用。對于這類報道,黨報更選好角度,把握好尺寸,選擇群眾樂于接受的報道方式進行報道。如“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思想的宣傳工作,就從群眾利益的角度入手,從群眾易于接受的事物落筆,就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傳播效果。
所謂“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作為黨和國家機關報的黨報需要借鑒接受美學研究法,在市場經濟的大背景下堅持新聞受眾觀,以受眾為本位,認識到受眾在新聞傳播過程中的巨大作用。同時還要看到新聞媒體以及新聞報道本身的影響,傳者和受者都是不容忽視的重要因素,二者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共同組成新聞傳播的基本框架。所以,黨報要想在這個激烈的競技場獲勝,占領輿論制高點,就要在堅持其權威性的同時,增強新聞報道的親和力,走“親民”路線,努力爭取更多受眾的青睞。
參考文獻
①堯斯:《試論接受美學》,明尼蘇達大學出版社,1982
②古華城,《報紙增強親和力剖析》,《中華新聞報》,2003
③朱立元:《接受美學導論》,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
④吳林飛,《從〈南京日報〉的“變臉”試論黨報的親和力》,《揚子早報》,2004
(作者:河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碩士生)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