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南風窗》的“獨家策劃”以生動的事例、準確的信息和到位的分析,力求思想深度和可讀性兼具。本文則通過對《南風窗》“獨家策劃”進行文本分析,探索其報道特色。
【關鍵詞】獨家策劃 報道特色 《南風窗》 語言特色
在新聞期刊方陣里,不同于《三聯生活周刊》側重文化、《新周刊》和《南方人物周刊》倚重人物報道、《中國新聞周刊》突出新聞性、《瞭望東方周刊》重在感性與理性綜合,《南風窗》的“獨家策劃”憑借其對中國社會的政經熱點和難點提出“獨家觀點”從而形成了個性化競爭。通過解讀《南風窗》“獨家策劃”,可知其報道特色。
一、宏大的敘事結構
《南風窗》“獨家策劃”的敘事風格表現為:宏大敘事。同時,《南風窗》因“政經情結”而有縝密的敘事風格,這就使得其“獨家策劃”做得感性耐讀,又理性冷靜。
每一期“獨家策劃”欄目都選擇一個在經濟、社會發展中具有典型性或特殊意義的主題,并圍繞這個主題籌組數篇稿件,以求把問題說清、說透。
2009年第18期《南風窗》“獨家策劃”是“新能源:沖動與理性”。開篇《告別新能源“陰謀論”》就參考了美國現狀。美國對通過新能源獲取技術優勢的重視不是奧巴馬時代才有的,但不見得是要通過新能源來拖垮別的國家。同時,中國之所以開發新能源不是為了國家形象,不是為了讓外國人高興,更不是為了抵擋外國的貿易制裁而采取的權宜之計。《新能源沖動》、《理性看待新能源——專訪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李俊峰》、《內蒙古風電困境》等文章都體現出了該刊嚴謹的學者視角、冷靜客觀的分析,反映出對中國能源現狀的反思以及對美國成熟機制的向往。
“獨家策劃”由于整體上形成了累積效果和報道強勢,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讀者對國家大事、社會熱點發表不同意見、觀點、看法的愿望,最大限度地讓讀者看到整個事情的全貌與真相,也在最大程度上與讀者產生了心靈的共振。
2009年第23期“獨家策劃”——“兩億中國人,千億大旅游”體現出宏觀思維與微觀思維的統一。第一篇文章《中國旅游業的傳統模式之危》把中國旅游業放在廣闊的背景下觀察分析,從整體上來認識。接下來,就以《張家界,距世界旅游目的地有多遠?》、《香港迪士尼困境》、《河源:山區的旅游業突圍》這三篇文章對中國旅游業局部、重點進行深刻分析。最后,還以《國民休閑,知易行難》作總結。該策劃善于用聯系和發展的觀點看問題,明確指導思想,有計劃、有目的地深入挖掘,將百姓關心的報道層層做深,給讀者留下一個全面、深刻的印象。
二、《南風窗》“獨家策劃”的文風
“獨家策劃”的寫作因其選題的設置,對重大新聞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對社會新信息有快速的反應和判斷,在重大事件中有自己的立場觀點。“獨家策劃”的寫作不是簡單的紀實,而是能影響讀者思考問題和分析問題的思維。
“獨家策劃”往往圍繞一段時間的熱點進行選題策劃,找到恰當切入點,以生動的事例、準確的信息和到位的分析,力求思想深度和可讀性兼具。每每觀點獨到,讓人過目不忘,從而確立起欄目的寫作特色。
1、硬主題的軟化。2009年第15期“獨家策劃”的《“不愿苦熬”的國家級貧困縣》,運用故事化的敘事手法將原本晦澀難懂的經濟報道簡化為易為讀者所接受的文章。采用第三人稱的敘事口吻講河南信陽固始縣的發展模式,在故事中既見事又見人,用故事制造懸念,處處埋下伏筆。
又如,2009年第20期的“獨家策劃”,回顧與總結60年來新中國在“人”的領域所走過的道路、取得的進步和積累的經驗,為大寫的“人”的未來探索方向。這個題材較為嚴肅、著重于思想性和指導性,主題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和豐富的內涵。
“‘人本’的回歸與慶典”這一可預見性選題便是由6篇文章組成。其中,《人力流動的戶籍瓶頸》是由張金純這位農民工的生活軌跡引出農民工在人口城市化進程中所扮演的角色,然后通過許日升的事例說明為什么那些已經在沿海城市長期居住、成家立室的人仍難以找到歸屬感。《人力流動的戶籍瓶頸》以普通人的視角來寫作,從小處落筆、向大處開拓,引導讀者從個別到一般、從感性到理性地了解新聞事實,引人入勝,也使報道具有較強的可讀性、易讀性和趣味性。
2、語言特色:客觀、公正、平衡。新聞的真實性品牌建樹,來自其客觀公正的報道視角和寫作手法。①以2008年第19期《南風窗》“獨家策劃”——“民有民享VS國資困局”為例,記者多從第三人稱的視角敘述新聞事件。
文章《山西煤炭:“黑金”掘進30年》中看不到記者“我”的觀點,而在一些要發表意見的地方多采用直接引語。如直接引用山西知名經濟學家孔詳毅的話來回答“國有煤礦的虧損原因是什么”,直接引用山西財經大學研究行政法和礦產資源法的博士王小萍的話來分析煤炭資源整合過程中遇到的法律問題。直接引語的使用能讓讀者直接聆聽新聞人物“說話”,能幫助讀者直接感受到新聞事件是否真實。
在文章中出現的重大新聞,如“到1980年,山西省地方礦和社隊小礦的煤炭增長量已占全省煤炭增長量的70%以上”這一重要事實,緊隨其后的就是其背景介紹。這體現了記者的報道不僅是表象的動態反映或消息來源的一般核實,而是更加深入地挖掘這種說法的背景材料,并且用客觀性檢驗這些發現,即“用事實解釋事實”。②
當涉及到那些比較重要、復雜的新聞報道,如《公用事業改革的成與敗》,就常常需要對事實因果和性質意義做出充分的解釋,強調通過充分的背景事實來“客觀解釋”新聞事實,而不是主觀評判。這可以從以下句子中看出,“中國電力改革真正打破壟斷的第一槍是從‘廠網分開’打響的”,“中國水務體制的改革可以追溯到上個世紀80年代,……”
3、人文關懷的滲透。《南風窗》“獨家策劃”在“觀察到2009年缺乏特別突出的推進公共領域顯著進步的事件”,尤其當他們“沉入中國的現實,潛入若干新聞事件和沒能成為新聞的事件背后,看到利益格局的固化趨勢漸漸顯露,公民被迫用肉體維權”時③,在2009年年末推出了“2009年為了公共利益年度榜”選題。
《南風窗》“獨家策劃”在實踐中,實現了新聞倡導的人文精神,即以人為本,對人類的命運、幸福與痛苦,對人的價值與尊嚴的強烈關懷和承擔責任的精神。在第26期的“2009年為了公共利益年度榜”選題中,對12個堅持“公共利益”的個人和組織進行報道以鼓勵仍在“堅持”中的人們和組織。“獨家策劃”長期以來的人文堅持,使其得到了讀者的擁戴。
新聞反映生活要有寬厚的人文情懷,有關注國計民生的大眾情懷,要以人文精神解讀新聞。《南風窗》“獨家策劃”一直擔當著為了公共利益而努力的媒體責任,以強烈的社會責任感關注中國的弱勢群體。同時,《南風窗》“獨家策劃”的成功也昭示了,只有圍繞熱點策劃選題,提高報道的針對性,使新聞報道的主題更明確,內容更集中,形式和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