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縣級電視臺對對農報道的重視,對農欄目越來越多,在新聞節目當中無論是時事報道,還是農業發展展示,都離不開外景采訪。本文在詳細分析對農新聞外景采訪中面臨問題的基礎上,詳細分析采訪記者在采訪中可以采用的一些基本技巧,使外景節目能夠比較客觀的反應農村、農業、農民的發展現狀,滿足廣大農民農業發展信息的需求。
【關鍵詞】外景采訪 技巧 農業信息
隨著農村、農業的發展,農民對于農業信息的需求也是越來越高,這種情況下,縣級電視臺只有做好農村、農業發展的宣傳報道工作,將農民最迫切需要得到的農業發展信息傳遞到農民手中,才能贏得農民的認可。而要想做到這一點,外景采訪是必不可少的環節。只有通過外景采訪,面對面的接觸農村、接觸農業、接觸農民,才能使新聞節目比較客觀地展示新時期農村的發展現狀、發展需求,了解到農民的切實需要。因此,研究這一課題,對于提高縣級電視臺新時期農村報道力度、水平,無疑具有重要意義。
一、縣級臺對農欄目新聞外景采訪的特點和問題
1、縣級臺對農欄目新聞外景采訪的特點
縣級臺對農欄目新聞外景采訪不同于普通的外景采訪,在采訪對象、采訪內容、采訪形式上有其先鮮明的特點,主要特點如下:
(1)采訪對象主要是農民。縣級臺對農欄目新聞外景采訪的采訪對象雖然很多,但是主要是農民。記者與農民之間在文化習慣、語言習慣、思維模式上都有很大的差別,在采訪過程中不僅面臨與農民之間的有效溝通問題,還需要盡量平復農民的緊張情緒,使其在鏡頭面前盡量保持自然,使采訪能夠比較順利的完成。
(2)采訪的內容被限定在“三農”問題上。一般來說外景采訪的內容都是開放性的,對于一般的新聞節目來說采訪的內容并沒有過多的限制。但是對農欄目新聞外景采訪內容則是有限定性的,也就是說無論采訪的對象是誰,采訪的內容都必須與“三農”問題有關。如新時期農村的發展成就,農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農民的農業發展需求等等。
(3)采訪形式符合農民的要求。縣級臺對農欄目新聞外景采訪不僅在采訪對象、采訪內容上有比較特殊的要求,在采訪形式上也要符合農民的閱讀和理解需求。農民比較喜歡與自己的生產生活相近的對農節目,在語言上要求能夠聽得懂,在對話上更喜歡拉家常的形式,這樣才能貼近他們的內心,貼近他們的生活,他們才能被節目所吸引。這就要求在外景采訪中,應該以農民喜聞樂見的形式出現,用真實的“三農”報道反映新時期農村的發展變化。
2、縣級臺對農欄目新聞外景采訪中的問題
當前縣級臺對農欄目新聞外景采訪的過程中存在一些比較普遍的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不僅影響著采訪的效果,對節目的質量也有著極大的影響。主要問題如下:
(1)在外景采訪過程中缺乏頭緒。“一些同行到農村采訪回來之后,總捕捉不到有價值的新聞,而為找不到更好的報道線索發愁。或者是一帆風順的采訪還能進行,稍遇到復雜情況就無從著手了,時常有脫離實際的現象發生。”①導致在外景采訪過程中,無法真正把握采訪的主要內容,采訪過程極為不順利,節目的內容無法正確反映農民的需要、農村客觀實際情況,極大的限制了新聞采訪的價值。如有的節目在外景采訪的過程中,要采訪農民對農村經濟發展的看法,但卻總是找不到話題的切入點,總是簡單的問“什么樣的政策農民最喜歡”之類的毫無價值的問題,面對這些問題,農民根本無法給出好的答案,這樣的外景采訪可以說是失敗的。
(2)無法實現與農民的順暢交流。俗話說農村是十里不同俗、五里不同言,也就是說在農村即使在縣級行政區域,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風俗習慣、語言習慣。在外景采訪時,由于在語言習慣上存在差異,許多農民根本不能用普通話與記者交流,而一些記者也不會方言,導致外景采訪無法進行。更重要的是面對采訪,多數受訪者心理總有一些緊張,如果記者在采訪過程中不知道如何引導受訪者放松自己的情緒,而是一味地問他們為什么、怎么了?這種咄咄逼人的氣勢會讓農民更加緊張,甚至導致采訪根本不能進行下去。
(3)采訪的內容無法反應“三農”客觀實際。新聞采訪成功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保證采訪的真實性。但是現在很多縣級臺對農節目在外景采訪的過程中,記者提問的內容大、浮、空,無法反應新時期農村發展的真實情況,也無法了解農村發展中農民的真實訴求,外景報道完全失去了原有的真實性、客觀性,演變成了一場作秀的節目。這樣的外景采訪,完全違背了新聞采訪的基本要求,也無法達到報道農村、展示農村、促進農村發展的目的。
二、縣級臺對農欄目新聞外景采訪技巧
針對對農新聞欄目外景采訪的特點,以及當前一些記者在對農外景采訪中所遇到的問題,筆者認為只有采取一定的策略,掌握對農采訪的方法和技巧,才能切實提高對農節目外景采訪的質量和水平。具體技巧如下:
1、做好充分的采訪準備工作
對于新聞外景采訪來說,采訪前的準備工作是記者在采訪之前就必須做好的工作,只有做好了準備工作,在外景采訪的過程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具體來說,對農新聞采訪準備工作要注意以下幾點。第一,要學會查找相應的采訪資料,在接到采訪任務以后,記者應該及時總結采訪的內容,明確在采訪之前應該收集的資料。在收集資料時,記者一方面可以通過網絡收集,還可以到當地jcDwVrG7u1+dD6IK2eJ/2YHBeUQrpOs6a4cRR7zx8P8=收集與報道采訪有關的文字材料,并根據所收集的資料制定采訪計劃。如在采訪農業補貼發放問題時,可以先通過網絡了解國家和地方政府在這一方面的相關規定,然后到具體負責部門了解實際的發放情況,根據這些材料確定以農業補貼是否按時、完整的發放到農民手中為采訪要點,并制定相應的采訪計劃。第二,要避免輕視心理的出現。這是因為雖然在對農外景采訪中,采訪對象和采訪內容相對比較簡單,在語言上也比較樸實、通俗易懂,但是如果做不好準備工作,記者在外景采訪過程中忽略一些重要情節的話,原本簡單的采訪就會迅速演變成一種無法駕馭的混亂局面。因此,外景采訪的記者一定要充分重視采訪前的準備工作。
2、掌握對農采訪的提問技巧
“記者的采訪實質就是作品的創作過程,沒有實地深入的采訪,就永遠寫不出真實、動人的新聞作品。而沒有提問采訪就無法搜集到被采訪人或采訪事件的全面信息,正常的采訪就不能進行。而好的提問就是記者打開采訪對象‘話匣子’的‘金鑰匙’。提問得當不僅會使采訪順利進行下去,有時還可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②在縣級電視臺對農節目新聞外景采訪的過程中也是如此。在采訪過程中記者應根據不同的采訪對象采取不同的提問策略,用靈活多變的提問適應不同的采訪對象。第一,提問的問題必須具體細致,不能大而空,而應是與農民、農村發展、農業發展息息相關的現實問題,抓住問題的主線,通過層層深入、步步引導,逐漸達到主題。第二,要注意提問的語氣。如在某檔對農新聞節目外景采訪當中,記者用“大爺!您覺得的您的生活變化大嗎……”等比較親切的語言,一下子拉近了記者與受訪者心理上的距離,整個采訪雖然沒有華麗的語言,就像拉家長一樣很過就過去了,但是透過采訪卻讓人詳細地了解了要采訪的內容和所需要的答案,這就是一次成功的外景采訪。
3、要善于觀察和傾聽
在新聞外景采訪過程中會遇到一些難以預料的問題,其中受訪者的心理和情緒上的變化是影響外景采訪成功與否和采訪效果的主要因素。這就要求記者在外景采訪過程中要善于觀察和傾聽,及時調整采訪的內容和策略,從細節的調整當中采訪到自己的所需要的東西。“善于傾聽者,往往能在最短的時間內獲得采訪對象的信任,讓其打開話匣子,并從其敘述中找到新聞的亮點。當對方顯出猶豫、為難的神情時,記者可以適時的說幾句安慰、鼓勵的話;當對方由于憤怒、悲痛等原因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時,可用溫和的話語疏導對方焦慮的情緒,當敘述不清又急切想讓記者了解他的意圖時,可以幫助他梳理思路,使談話順暢”③只有這樣,記者在外景采訪過程中才能對采訪的過程進行有效的控制。采訪的進行、話題的深入都在記者的掌控之中,要避免外景采訪過程中受訪者心理、情緒上的變化導致采訪不能正常的進行的情況出現。
4、學會用農民的語言采訪
記者郝建生在長期的對農采訪工作中,總結自己成功采訪經驗的時候曾經說過“細心的讀者不難發現,我五篇手記共6000字,10個字以上的句子不超過百句,大多是五六字、七八字一句,瑯瑯上口,短促有力,這既是農民的語言特色,也應是記者鍛句煉字的功夫。同時,盡量不用修飾詞,更不用只作句子連接詞的虛詞。句子中只用動詞、賓語、場景、對話。所以讀者中的行家說我寫的這五篇手記的風格像穆青寫的‘老堅決’、‘吳吉昌’,也像華山的《雞毛信》和趙樹理的農村小說。”④可見,在外景采訪過程中,記者要多用土語、鄉話、口語,盡量減少書面語、專業詞匯,用一些比較樸實的語言,這樣農民聽起來才親切入耳。并要盡量減少長問題的提問,用一些比較淺顯易懂的問題發問,并給予受訪者充分的思考時間,這樣受訪者才能進行充分的思考,給予記者想要的回答。
總之,縣級電視臺對農新聞外景采訪中,記者要做好充分的外景采訪準備,并且要掌握一些基本的提問技巧,在采訪的過程中要善于觀察和傾聽,及時調整采訪的策略,并且要學會用農民的語言采訪,只有這樣才能達到外景采訪的目的。
參考文獻
①李寶巖,《淺談農村采訪的方法和技巧》,《記者搖籃》,1998(6)
②曹影,《淺談新聞采訪的技巧》,《現代交際》,2011(3)
③卞瑞鶴,《淺談三農新聞采訪技巧》,《農村·農業·農民》,2010(1)
④郝建生,《用農民話說農民事——五篇〈農村采訪手記〉體會談》,《新聞愛好者》,2001(11)
(作者單位:泰順縣廣播電視臺)
責編:周蕾